初中地理教学激趣“三步曲”

2015-04-17 20:20福建省柘荣第三中学林阿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步曲活动课堂教学

◎福建省柘荣第三中学 林阿财

初中地理教学激趣“三步曲”

◎福建省柘荣第三中学 林阿财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铺垫;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而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是学生兴趣的重要延伸。

学习兴趣;课前准备;高效互动;课后活动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人们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答案只能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人才成功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和等级考试制度的改革更突显了地理学科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呢?笔者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三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铺垫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课前准备十分关键。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扯起学生思维的风帆,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是为学生披荆斩棘开拓一个想象空间的利器。教师授课内容的准备尽可能地切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她的山山水水、她的时空变化都是一笔难得可贵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发起学生对美好家乡、祖国的热爱和对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极大兴趣。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居民》单元内容前,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福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东源乡,走访居民,参观柘荣最大的钢铁企业—荣兴钢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浒桥,翻阅《柘荣县地方志》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家乡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变化,并提出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东源乡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以点带面引出“为什么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带来哪些问题?”“东源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东源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问题与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在多样的实践中学习了地理知识,增长了见识,激发起对地理的浓厚兴趣,为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活动起“引路”作用,也可以发挥地理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二、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情感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导入、教学方法多样化、情感教育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用别具匠心的“导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一进课堂,就必须进入“引导”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丰富的联想,去感知、领悟和理解教材。如教授《西亚和北非》时,上课伊始,笔者密切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置疑:前些年的海湾战争刚刚平息,而今美国的航空母舰又停泊在印度洋面,伊拉克又要进入一场空前的劫难,世界翘首伊拉克,媒体直通巴格达。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这里到底有什么值得英美等国大动干戈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西亚和北非》看看。再如,讲授《经纬网》时,笔者这样导入:“在漫无边际的海面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这时有一艘遇难的船只正在通过无线电向有关部门发出求救。请同学们想想看,报务员如何向对方报告自己的确切位置?”奇特的设计、精辟的言语,深深地吸引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学习乐趣

首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激励学生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让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见诸于实践,用多种途径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例如,讲授《长江》《黄河》这两节课时,笔者把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代表长江,第二组代表黄河,让两大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同时也让他们分别扮演长江和黄河,然后笔者让他们各自介绍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所经过哪些地方(流经的省、市、区、地形区)?走过的路途(长度)?以什么地方为界划分上中下游?人们怎样评价他们(危害和贡献)?他们想如何改造自己?……尽管这两节课用了好几个课时,但学生之间合作研究,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同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整个课堂处于热烈紧张的氛围之中,从而把这枯燥无味的课演绎得生动活泼。又如,在讲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的第六节《巴西》时,在涉及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体验地理知识的有用性。针对“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可以设计四种角色让学生去扮演:角色1,当地居民;角色2,世界环保组织官员;角色3,政府官员;角色4,开发商。小组内每个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然后再轮换其他角色。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探究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地观。

其次,可以利用感性资料创设课堂情境,感染学生情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感性材料(如音乐、图片)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等)创设情境,或音乐渲染,强化气氛;或图画再现,形象直观,从而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多种信息的使用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知识世界的无穷乐趣。如在学习“长江”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长江之歌”之气势磅礴、旋律激昂的音乐之后,教师可以借助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哪座山呢?“你向东海奔去”,长江最终注入哪个海?在教师丰富感情信息的强烈刺激下,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如,在讲授《青藏地区》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高亢、嘹亮的歌声,富有地域特色的连绵雪峰、冰川,湛蓝的天空,演绎出一幅青藏高原全景图,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直观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将全部的心理因素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把枯燥的学习变为一种享受。

此外,还可以巧妙设置“悬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跃思维,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而教师要善于适时、合理地设置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师生互动、共同交流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讲授“季风”时,笔者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提出“在登东狮山时,为什么山顶的气温比山下低呢?”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现了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中参与了学习,了解了真实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

3.创设和谐的师生氛围,调动学习兴趣

西方国家有这样一句话:“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我国古代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愉快学习的关键,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课堂质量。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障碍,形成自我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用“爱”感化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十分敏感,当发现老师对他亲切、友好,他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引发他们对学习的良好感受。笔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经常讲一些自己以前求学中一些想法,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对待学习的看法,学生不时发出一片惊呼:“原来老师以前和我们一样!”取得学生的认同感。比如,用手抚摸他们的小脑袋,微笑着等待他说出正确答案,他们的反应是积极主动的。教师的“爱”往往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中应重视平时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让学生喜欢你,进而“爱”上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自主学习的无穷动力。

其次,以“成功”激励学生。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兴趣的根本源泉。”比如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特别差,第一次测试只得了16分,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记住你的成绩,别灰心只要肯努力一些你一定能赶上来,我会帮助你的,老师相信你!”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他的成绩由16分到40分再到72分,每次我都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鼓励他,他也从不轻言放弃,我们也因此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微小的一点,教师也要认真找到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其产生成功的体验,取得前进的动力,以更好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功,也形成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是学生兴趣的重要延伸

地理活动课(或第二课堂活动)是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是学生开拓知识面,发挥自我个性的舞台,是增进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各种活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对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主动探索、尝试的欲望。笔者曾组织了野外“确定地平面方向”和地理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借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在野外“确定地平面方向”活动中,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了指南针定向、太阳定向、太阳和手表定向,其中太阳定向要求学生在课前日出时完成。并对比三种定向的结论,对比其他同学的结论来相互验证利用这些方法定向的科学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地理活动课的无穷魅力。在地理知识竞赛中,多种类型(如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观众题等)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竞赛中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有获得胜利的可能。从而使学习地理有困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感,进而再去改变学业落后的状态。此外,在地球日、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日,组织学生宣传讲解,组织维护队到东狮山环境捡垃圾,以及举办地理手抄报竞赛、地理专栏评比等,让他们学有所用,参与到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中去,真正成为环保的一员,感到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同时赢得社会好评,培养学生社会环境责任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通过这些有效的地理课后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也使学习能力得到多方位的锻炼与发展。

总之,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发生兴趣,才能使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可见,教师要珍惜学生已有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一个轻松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这样必然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散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一步一步地接近成功。

(责任编辑:廖炽昌)

猜你喜欢
三步曲活动课堂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