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

2015-04-18 11:43陈楚雄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旅游景区生态翻译学河南省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

陈楚雄

(许昌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河南省政府已明确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但河南省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质量却不尽人意。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从语言学生态维度和和文化生态维度二个方面对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校内科研基金计划项目(2015007)

作者简介:陈楚雄(1982-),男,重庆巴南人,硕士,许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和英汉翻译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03-0078-0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03.021

Abstract:Henan province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and He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ha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Orientated”.But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the public signs in Henan tourist attractions is unsatisfactory.Taking the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as the basis,and the use of personal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最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民众在节假日走出家门,外出旅游。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包括郑州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焦作云台山等在内的众多国内著名景点。游客的旅游需求已从过去简单的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休闲生态旅游。近年来,河南省推出了多条生态旅游线路以满足民众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河南省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计划到2015年河南省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亿人次。面对我省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与之相对应的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质量却远远不尽人意,完全不能适应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制约我省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吸引海外游客的瓶颈。

一、生态翻译学

(一)基本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型发展,生态学研究视角逐渐进入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翻译学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生态翻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它以翻译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它对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过程、翻译机制和翻译评价等方面进行生态学的阐释。生态翻译学的概念由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1]。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选择适应论证”的理论基础上发展构建了“翻译选择适应论”,进而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适应的过程,它必须符合所在的生态环境,即目的语的语言规则、目的语的文化规则和读者的实际情况和交际需要。它是制约译者最佳选择和优化适应的多种因素的综合[2]。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译者对语言选择运用的过程。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远远超出翻译学中所指的文本语境,它包括语言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和交际需求、翻译教育水平等众多方面。

(二)旅游翻译生态环境

学者方梦之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环境的理论,将旅游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3]。旅游翻译的主体包括文本的创建者、译者、游客、旅游景区的管理者、翻译人才的培养者等众多方面。旅游翻译者的翻译实质,就是全方位地考虑旅游翻译生态环境,将自身的翻译活动与旅游翻译生态环境的所有因素协调起来,与该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多维互动、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译者在进行景区公示语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语言规则,还要考虑到目的语文化、源语言文化、当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整体旅游规划、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生态翻译学的要求。

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语言文字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换而言之,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就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环境的综合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需求越发迫切。旅游翻译的目标已从早期的简单介绍的交际型旅游翻译转为文化推介的文化型旅游翻译,向外推介中国文化,树立我国的文化大国形象。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厚重,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因此,河南省旅游景区的翻译生态环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虽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但译者并不是出于被动的地位。相反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出于主动地位。如同生态学中的 生态群落”这一概念,译者处于翻译生态群落的主动地位,处于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的优势地位。译者的翻译过程受译者的语言功底、译者的文化敏感性、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的制约。如同在自然界中,将某一植物从此处移植到另一处,它需要适应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否则就会死亡。

二、公示语翻译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4]。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和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到河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我省旅游景区公示语进行研究,提高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不仅是我省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吸引海外游客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加强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对外传播推广中原文化和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措施。

三、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了解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现状,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实地走访了河南省内的部分知名旅游景区,拍摄了景区公示语翻译照片数百张,并与课题组所在大学的外教和笔者所在城市(河南省许昌市)工作的外籍人士访谈,了解其对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看法。本课题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一)访谈

本课题首先采用的方法是与外籍人士访谈。首先,课题组与所在学校的外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我省景区公示语翻译的看法。参加此次访谈的外教来自于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总共8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苏格兰和南非。其次,课题组与所在城市工作的外籍人士访谈,总共2人,来自于德国。

(二)问卷调查

本课题组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总计向外籍人士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为了突出本次研究的目的,本次问卷首先调查了参与者对公示语翻译重要性的看法。如第一题为:When you are traveling in a scenic spot,which guide media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A) Map B) Tour guide C) Public signs D)staff.通过统计,95%的受访者认为Public signs (公示语)的作用最为重要。通过问卷调查,本课题组了解到,部分公示语的翻译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四、生态翻译学对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启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者的经营意图、语言规则、景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游客的认知水平和旅游期待等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不是仅仅靠语言规则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翻译市场生态系统、翻译管理生态系统共同参与解决。笔者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对河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从语言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二个维度进行研究[5]。

(一) 语言学维度

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目的语语言规则。 要使翻译符合目的语表达,翻译准确地道。这就要求译者要时刻牢记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思维,根据外国游客的认知特点,进行地道翻译,体现目的语的特点[6]。但在实际翻译中,有的公示语翻译不顾语言规则,直接机械地翻译。例如在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的国家森林公园——大鸿寨景区中有一块景区线路图,图中把“现在的位置”译为“Now location”。第一眼给人正确的感觉。但实际上译者没有考虑国外游客的语言习惯,直接进行了汉语式翻译。“现在的位置”即为游客现在所处的位置,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要求,以游客为本的思路构建翻译文本,应译为“You are here”。

语言学维度要求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游客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水平,尽量用目的语规则翻译,必要时可进行删减,以保持译文的准确地道。例如在洛阳市鸡冠洞景区,有这样的公示语:“过往行人和车辆严禁在钢丝绳下停留,否则后果自负”。其英语翻译为:“Pedestrians and vehices are prohibited in the teel rope of stay otherwise the cons is proud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式的英译,让老外不知所云。原文是“钢丝绳下”,译文却翻译为“in the teel rope”(暂且不论“钢丝绳”的翻译是否正确)。另外,英语公示语在表达命令时,一般语气不强硬,用“prohibited”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次,原译文中还有几处拼写错误。“钢丝绳”的翻译应为 “steel rope”,但原译文直接写为 “teel rope”。可见原译者或公示语标牌制作者的粗心大意。笔者建议可译为“Pedestrians and vehicles are not allowed to stay under the steel wire rope,or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二)文化学维度

文化学维度的生态适应是指译者在翻译中要考虑中外文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表达习惯,准确传达目的语文化的内涵和寓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由于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中西两种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也大不相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译者和游客对同一所指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影响翻译和交际的效果[7]。

有些公示语的翻译对国外游客来说能够理解,但其理解与景区的表达却毫不相干。如有的景区将“联票”翻译“Coupon Ticket”。笔者与外教访谈时,起初外教都认为这种翻译他们可以理解。但通过进一步的沟通,才使外教明白了其中的错误。原来在英美国家,确实存在“Coupon Ticket”一说,它指的是购物后得到的优惠券或者打折券。而景区所指的“联票”,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景区的通票,即游览景区内所有景点的门票。由此可见,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

译者在翻译中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应首先符合国际文化惯例翻译。例如,在公园或广场的草坪处,经常都能见到“小草正在生长,踏入前要想一想”和“青青小草、踏之可惜”等之类的公示语。针对此类的公示语,译者不必自行创新翻译,只需要把它放在国际通用的生态环境中加以翻译即可。因此,我们可以统一翻译成 “Keep off the grass”.

河南省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河南省内不少景点的翻译,涉及到厚重的中国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负重词。例如,许昌市曹丞相府(国内目前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把“门枕石雕刻”翻译为“The stone carving of the Ming Dynasty”,此种翻译完全无法表达出门枕石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游客来说,对门枕石不会太陌生。但对外国游客来说却不知所云。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用于汉族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通常有吉祥如意的图像。笔者建议可译为Bearing Ston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

五、结语

旅游公示语的翻译必须考虑到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中外两种语言的规则和文化,把公示语的翻译植根到整个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去[8]。只有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省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质量,才能适应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省旅游业国际化的步伐,吸引更多的海外旅客,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3]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4]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6).

[5]张沉香. 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李颖,赵祥云.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3).

[7]韩小聪.河南旅游宣传材料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6).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cenic Spot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CHEN Chu-xiong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Henan Province,China)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Henan province;tourist attractions;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猜你喜欢
旅游景区生态翻译学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