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肥燕瘦都是美

2015-04-29 00:44张家君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娘刘老师语文

张家君

2014年5月下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常熟市高中语文的一次课堂展示活动。开课的是来自常熟省中的钱老师和常熟市高级中学的刘老师,上课内容都来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分别是国学大师张中行的《汪大娘》和旅美学者高尔泰的《沙枣》。应该说上这两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巧的是课前都出了一些小小的意外,前者没有听见上课铃声,后者所执教的班级居然没有预习。遇到这种突发状况该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给两位授课老师出了不小的难题。在说课环节中,两位老师都谦虚地指出自己的种种不足;但与会老师们对她们评价甚高,认为都是体现了语文本色的好课。

笔者在对以上两节课进行了详细分析后,产生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好课的概念界定

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百度给出的相关搜索高达3110000个。可见此标准是众说纷纭,大家各执一词。比较普遍接受的意见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的一堂好课大致要符合五个方面的要求,即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真实性。但叶教授也认为这并非金科玉律,所谓“教无定法”,一节好课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除了以上的一些要求,我觉得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并且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也应该成为好课的标准。

二、两节展示课的表现

1.科学的设计定位

关于文革,要讲的东西实在多如牛毛。如何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中让学生学会审视历史,而不把它上成政治课或者历史课,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准确定位,从而科学设计教学环节。钱老师设计的重心在“不识字的”汪大娘在人生的旅途特别是那场人人自危的十年浩劫中堅守的珍贵品质,刘老师则是重在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反思生命与自由的意义。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能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模块的主题:关注底层社会人物的命运,反映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和必修三语文教材中“在底层”的老王、鞋匠格拉斯先生等人物形象交相辉映。

2.高明的课堂技巧

钱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以老师讲为主,偶尔会有一些提问。看起来学生应该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在很多公开课上这种授课方式已经被淘汰。反对者多认为这样一种方式师生互动较少,课堂不够热闹,缺乏现代感,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实际操作中,钱老师从如何体现汪大娘的性格特点到为什么要写汪大娘,一直不间断地设疑,使学生在整节课中处于不停的思考状态,让知识在解疑过程中动态生成。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一直在和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刘老师的授课方式则显得现代气息稍浓一点,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她首先让学生感知时代的特殊性,简单介绍了夹边沟的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物在此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这种创设情景渲染意境的做法,激发学生阅读文本、了解作者背景及内心世界的兴趣。此后抓住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分析环境对人的影响。再抓住具体语句分析,体会高尔泰文字的画面感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学生在学习反思历史,动态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师生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3.恰当的激励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很多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也为了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往往使用“好”“非常好”“棒极了”此类笼统式的激励,但究竟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语焉不详了。

实际上这种负面的评价方式会在无形中遏制学生的热情,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这样的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她们这样说道:“你的想法很有独创性”“思考的角度很新颖”“有自己的想法”等等,给学生带来适当的快乐和信心,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课堂提问时,有个学生由于紧张回答有点结结巴巴,刘老师此时表现出幽默的一面,她面带微笑,走到学生身边和蔼地对他说:“现在上课时间不足,老师紧张才对,你怎么比我还紧张?”学生在她的安抚下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

4.广阔的探究空间

在阅读越发功利的今天,语文课的功能是什么,语文老师的职责又是什么,一节好课又能带给学生什么。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大而言之,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净化灵魂,小而言之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旁征博引:钱老师多次引用了张中行先生笔下的其他人物如刘舅爷、凌大嫂等和汪大娘进行比较,涉及《负暄琐话》《负暄续话》《故园人影》等专著;刘老师则向学生展示了高尔泰的作品《美是自由的象征》,反映文革历史“夹边沟事件”的几部著作。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户,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真相,叩问人性的渴望。

三、思考和启示

两位老师在上完课以后多少带点遗憾,认为对一些历史或文学问题的讨论显得仓促突兀,还有些教学细节尚待完善。但我认为,学生上完一节课得到了什么是课堂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也许是一个知识点,也许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或许是一种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读书、学会思考问题了,也许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让课堂做到无懈可击,好课,也许只要起到那么一点作用就足矣。

所以,好课标准纵有千万条,但一节好课应该总是带着遗憾走出课堂的,不必用过于苛刻的眼光去审视一节课。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不停的反思,我们才会有更大的提升,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益求精,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土。

猜你喜欢
大娘刘老师语文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王大娘钉缸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推销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雪天里的良心红薯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