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自主,让学生灵动起来

2015-04-29 00:44秦绪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读书素养

秦绪华

语文新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主涵养、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召唤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开放、自主、能动的构建。

一、借助预习环节,让学生课前灵动起来,参与到学习目标的提出与制订中来,还学生以自主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前预习要么是“放羊式”预习,教师从不介入学生的预习环节中,不作任何要求,整个预习流于形式;要么是“捆绑式”预习,教师往往单纯根据自己的施教意图,在课前一厢情愿地提出似乎很明朗的预习目标,主观色彩极其浓厚。前者让学生心中是一头雾水 “预习什么”“有何要求”“要达到何种程度”,致使预习过程漫无目的。后者虽让学生心中有数,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很值得怀疑。此种局面下,预习环节缺乏生机与活力,无法保证学生的预习投入,实效性极差。严格说来,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应该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打下根基,理所当然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而不应该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新课程下,学生是参与的主体,问题探讨是课堂的灵魂。一堂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不应当只追求形式上的热烈,而应关注学生的现实发展。因此,优质课案必须要有“能充分调遣学生学习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最好是从学生的预习中来,再回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应充分调遣学生参与到预习环节中去,让学生自主地提出贴近实际的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可采用发现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些带有共性或争议的问题,找到一些阅读关注点或探究点,并以预习卡片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作为教师设计课程的依据之一。学生在预习中,除了完成“问题卡片”外,还可自行设计适合自己的“自主基础练习”,完成自主积累。我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课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其二是增强了教师课程设计的透明度、针对性与实效性,变课程设计的“模糊态”为“清晰态”,使“备教材”与“备学生”两兼顾。因此,在课前预习中引来“活水”,引导学生去“发现、初探、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其“惑之所在”,这是自主学习的使命所然。当然,教师平时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方法与技巧,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有便于学生在预习中的探究与发现。

二、借助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空间灵动起来,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实现环节来,还学生以自主

传统语文课上,存在着不公平的角色划分。在那里,教师从来就是主角,在教学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学生总是居于从属地位,充其量不过是供人役使的配角。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无遗。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体,教学是一个多重对话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将课堂创造成一个多重对话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合作同伴对话。学生在课堂空间应该是一种在教师导拔下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解读文本的权利,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学会品味语言,学会欣赏评价,学会质疑问惑,学会创意表達。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调控学习流程,或激活思维,或拨动情感,或驱遣想象,或寻山开路,或抛砖引玉,或兴风起雨,将学生的学习由枯燥引向生动,由热烈引向精彩。至于问题的发现和探讨、知识的顿悟与内化,全系于学生的自主能动。在教学古诗词五首时,我采用了“朗读感知——寻找意象——扩展意象——捕捉意境”的教学程序,放手发动学生“美美地读一读,用心地听一听,细细地找一找,认真地想一想,灵动地说一说,创意地写一写,即兴地画一画”,多感官参与,课堂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有同学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学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时感悟到:诗歌中有“岁月易逝,韵华易失,人生易老”之感慨。也有同学在探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时顿悟出这样一个情景:诗人站在船头,目视滚滚滔滔的江水,冉冉而升的红日,环顾两岸春色,不由得横生感慨——岁月易逝,人生易老啊!猛抬头看见青天上正横飞着一队北归的大雁,诗人情不自禁地对空中的雁说:“雁啊,可愿替我向家人捎个信啊?”“今冬到来,再飞南方时节,可否为我带来家乡的消息?”每至此时,我常常不由得带头为学生们的自主展示鼓起掌来。当孩子们的灵性完全释放出来,课堂也就活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既体验到了乐趣,又发现了新学法,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三、借助课后练习,让学生灵动起来,参与到学习目标的深化中来,还学生以自主

以往的课后练习,单纯关注课时学习目标的完成,缺乏战略眼光。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靠学生在课余的延伸学习中,自主涵养、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那种认为“仅靠听听课、记记笔记、做做练习,就可以提升语文素养”的认识是极肤浅的。实际上,语文学习的灵根在于读书,通过读书涵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涵养、人文涵养及文学涵养。离开了读书,学生获取的顶多不过是一些零散的、单一的死知识。因此,要坚决反对过于迷信教材、迷信课堂的做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到课余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去。课本不是圣经,教材不是万能的。仅靠它们,不能带给学生坚实的语言文字土壤,最终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据权威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写作总量要达到20万字以上,其读写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此铁律也,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当然,我们反对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泛读,那样的读书是徒劳少益的。真正的读书,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或自主积累,或自主感悟,或自主写作。通过读书活动,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才是读书的真实旨归。因此,我们应该把语文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切实引领学生到“书海”中漫游,广泛涉猎,纵横开读,历史的、现实的、经典的、通俗的、课内的、课外的,无所不读。当然,这种自主阅读要和自主性练习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能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如通过读书设计自主基础练习、撰写读书笔记、练习写作等,都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场景,加强语言训练;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加强实践性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应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的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中灵动起来,坚决摒弃那种无视学生发展、急功近利的教学短期行为,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使命所然。让我们心藏课标理念,努力开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局面,脚踏实地地推进农村语文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读书素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们一起读书吧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