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与东方历史研究

2015-05-05 07:21陈奉林
关键词:整体历史研究

陈奉林

(外交学院 外交学系, 北京 100037)

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与东方历史研究

陈奉林

(外交学院 外交学系, 北京 100037)

东方历史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内涵,仅以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东方社会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与国家对外交往的行为当中去理解和把握。加强东方历史的宏观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与历史全貌,从长远的历史视角观察社会的整体变迁。人类历史是一部相互交流的历史,通过不同文明与发展水平之间的交往,促进共同进步与共生。以区域史观和全球史观对东方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新的探讨,是当前东方国家整体崛起形势下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拓展世界历史研究。

古代; 太平洋贸易网; 东方历史; 全球史

东方历史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容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区域史,构成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历史发展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史学偏重文化史与政治史研究的影响,对历史进程与动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把东方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看作是单线式发展的或按五种经济形态依次演进的,没有给经济力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出系统研究。随着近年国内东方外交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主张以区域史和全球史的宏观视角对东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尤其对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作深入的总结与评估。在当前西太平洋地区重新崛起的形势下,既有的历史理论、方法与认识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了,因此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与东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新的探讨,有助于拓展世界历史研究。

一、东方历史研究的现状

把东方各国分散的历史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是历史观的重大进步。国际上对东方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看到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自身有着区别于西方的规律与特点。正因为如此,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研究者们不断尝试以区域史观点对东方历史、对东方国家各国的对外交往活动进行记载,努力整合成一部反映东方国家实际情况的历史著作。在我国的历史著作中不乏优秀的区域史著作(可以称为当时的“世界史”或“全球史”),例如第一部正史《史记》所记载的五帝、夏、殷、周、秦、汉诸王朝的主要活动舞台基本上是在黄河流域,可以说是以北方为中心的历史观①。据是书记载可知,当时治史的视野已经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可以说是当时的区域史了。秦汉时期,中国人的活动已经到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亚以至欧洲,开启了对外交往的第一个高峰,中国成为世界诸古典文明的中心之一。

人类的区域史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与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相伴随,只要有人类就有部落、种族、民族与国家间的交流,这种交流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而逐渐突破狭隘的范围走向域外以至世界。人类历史是一部相互交流的历史,通过不同文明、制度与发展水平之间的交往,彼此相互依赖与共生,推动世界整体进步。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蛮夷贾船,转送致之”,是当时东西方海上交流情况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交通与贸易的情况。有材料表明,早在公元1世纪东南亚的马来人就已活动在东非海岸一带,把东南亚的物产出售到印度、西亚与地中海市场②。通过陆路与海路,中国输出黄金和丝织品,从西方输入玉、葡萄酒、良马、毛织品,葡萄、石榴、胡麻、蚕豆、苜蓿是从西域引进栽培的③。它们自浅而深、由小到大,融入并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无论怎么说,从区域横向交流的角度看待东方社会的整体发展比单纯的纵向发展史观更有意义,反映了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总体趋势。各国历史学家重视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有学者指出:“人类的文化因交通而发达。”④

从严格意义上说,东方历史被纳入研究的视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开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翻译了苏联学者阿甫基耶夫的《古代东方史》⑤。这部著作的最大特色,是以苏联人的历史观对古代东方国家巴比伦、埃及、叙利亚、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和中国等国的历史进行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史观解释和看待东方社会问题,一扫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研究中的沉闷气氛,框架宏大,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国际东方史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动向。但是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关注各国历史的纵向发展而忽视了东方历史的横向发展与联系。这可能是苏联历史著作的最大弱点。这个弱点是与其整体思路的缺乏和过分强调历史的纵向发展分不开的。研究东方历史必须贯彻整体关联原则,把东方各国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与多样性统一的整体,看到大小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动,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研究。

日本学者金源右二撰写的《古代东方史的再建》⑥虽说对东方史有一定的构建,但其取材范围过于狭窄,范围基本限定在西亚北非地区,而对西亚北非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涉及。无论从研究的视野还是分析的角度都比苏联学者阿甫基耶夫的《古代东方史》狭窄得多,显然不能全面地反映东方国家历史的整体结构,其缺陷是明显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国内对区域史的研究刚刚起步,没有把东方各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不可能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特征。此后不久,日本学界很快出现一批有建树的东亚史学者,推动了日本东亚史研究长足发展,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日本学者西嵨定生、堀敏一等人提出了“东亚世界”理论。这个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以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和佛教作为构成东亚世界的基本要素⑦。它强调中国在东亚世界中的主导作用,范围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中国文化影响所及地区。迄今为止,这个理论对我们研究东方历史仍有启发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在致力于撰写一部东方史著作,以本土资源与立场对东方历史进行新的构建,以期适应国内科研与教学之需。童书业先生撰写的《古代东方史纲要》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⑧这部著作吸收了苏联历史学研究的成果,把埃及、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基斯坦、波斯和印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确立了我国学者对东方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这对东方史的整体构建是十分重要的。遗憾的是,这部著作没有把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包括在内,因此在整体结构上并不完整,不能反映东方历史全貌。东亚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区域,是撰写东方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该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丰富,编写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要开拓历史研究的宏观视野,必须突破狭小的生活范围和思想束缚,以区域和全球视野观察历史的长期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世界史研究空前繁荣,在地区史、国别史和专门史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初步确立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地位。尤其要特别提及的是,2006年国内出版了许海山主编的大部头著作《亚洲历史》⑨。这是一部亚洲通史巨著,做到了把亚洲国别史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区域史,“避开各国单独叙述历史的做法,进行文化区域整合性的历史叙事,更强调历史区域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⑩。它把整个亚洲历史按照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四个板块来分析,同时注意到了每个地区文明体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不仅关注东方历史的纵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东方历史的横向联系,以及经济、文化和物种交换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推出的比较完整的亚洲通史著作。我们注意到,该书强调亚洲历史的连续性与各地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分析与论述是围绕东方国家的自主性这一中心展开的。正因为如此,它对亚洲史编纂体系、框架以及内容取舍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探讨了亚洲历史的基本趋势与诸文明发展的总动向,反映了当前东方社会整体崛起的现实需要,为我们进一步思考撰写一部气魄宏大、反映东方国家整体面貌的历史著作具有参考意义。

二、东方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编纂体系上,缺乏整体性的内容安排

到目前为止,东方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编写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体系问题,即使是被认为优秀的那几部世界史著作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体系上的一些问题。什么是历史体系?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的一个复杂历史整体。根据这一思路可以设计出东方历史的编纂体系,把那些具有内在联系的重大事件有机地贯通串联起来,突出各国、各地区与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防止把国别史作为区域史的倾向,给存在于前近代时期的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以更多的关注。近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的《亚洲史》从整体上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没有把面积广阔、历史悠久的西亚地区纳入研究的视野,在整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西亚地区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同东亚、南亚、欧洲、非洲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至今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考虑编写东方区域史时必须把东方各国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同时又有多样性的地区,形成对区域的总体把握,在时间与空间上反映它的整体结构。在将东方史纳入整体研究的视野时,必须看到各地区、各国家与各文明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与多样性。我们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符合东方哲学思想,符合东方人综合思维的特征和东方历史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在内容上,对东西方经贸活动与物种交流之于历史发展的作用研究不够

(三)在材料上,缺少本土资源的有力支撑

研究东方历史必须以东方国家的本土资源为基本构建素材,适当借鉴、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东方国家的历史,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撰写一部完整的东方史著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与总体设计上反映东方历史原貌,更要在材料的发掘、使用与解读方面下一番苦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意吸收国内不容忽视的突破性的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出版的东方史著作基本上能够从中国、印度、阿拉伯帝国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正史材料、历史档案、碑铭石刻、钟鼎实物、回忆录与当事人日记中发现和提取材料,建立自己的理论分析模式,取材范围、分析的角度以及分析与叙述的关系都有大胆的探索。但不足之处是原始材料使用不足,体系与视野方面也有相当的局限,没有形成东方世界的整体发展图式,以论证史、以论代史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样就使历史研究出现某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使得对东方历史分析缺少了科学成分,未曾完成古代东方社会史研究的跨越。

以东方本土资源作为学术支撑可以防止研究历史肤浅与卑陋的情况,达到正本清源、廓清历史迷雾的目的。中国史学具有经世致用与历史担当的传统,为社会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凡是有卓越贡献的史著无一不以本土资源作为强有力的材料支撑,同时付之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费正清等人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日本学者的东亚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他们征引的材料和罗列的参考文献搜罗宏富,足以说明其历史研究确实建立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之上。东方地域广袤,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要推出一部真正的区域史著作确非易事。既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被介绍到国内来,现在的问题就是参考它们的经验,尽快建立本土研究框架,加快世界史研究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国的东方史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以往推出的著作已经有了对本土材料的开掘和利用,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基本具备了启动撰写和研究的技术条件与材料条件,现在的问题是需对以往成果做深入的总结,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今天的形势观之,触及这个庞大而艰巨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再没有理由自惭形秽或妄自菲薄。东方学者在本土资源方面是占有优势的,材料已不成问题。在东方国家整体崛起的大趋势下,东方史研究者们也在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突破传统的方法和框架的束缚,向更多地依靠本土资源和理论方面发展,建立东方历史研究的新体系。

(四)东方历史研究中的细碎化倾向

这一倾向突出地表现为研究中的微观史研究过多,对问题的研究过于细碎。由于个人基础、兴趣与视野不同,对整个东方史的研究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反映东方社会的全貌与整体结构。我们主张对东方历史中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与人员往来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和综合研究,反映社会变革长期历史趋势下的面貌,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东方史研究中的细碎化不等于精微的考证和细密的梳理,而是一种琐碎的、没有找到历史规律和发展本质的研究,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退一步说,即使把这些细碎的研究连缀起来也无法看到过去的历史原貌,更不要说清晰的图景。我们不能否定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历史发展一般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发展过程中有曲折和反复。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互动进一步加深,人类的各种活动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急剧的扩张中来,史学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复杂。任何反映社会重大变革的优秀史著无一不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著作,分析视野宽大而宏阔,上下探索、左右考察严密而有力,而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在此方面的研究似乎不多,真正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影响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著作几乎阙如。回顾中外优秀史著,无一不是从单一的问题研究扩大到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从分裂、分散性研究走向连续性与整体性研究,从简单的叙事定性扩大到对材料的多方面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是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包括人的思想、思维与观念的发展。近年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国明末发生的社会变迁几乎与世界保持了同步,推动了世界历史向近代社会转变。显然,过于琐碎的研究是根本无法完成历史学肩负的重大使命的。

当前史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现实的挑战,因为现实不断对历史学提出新问题。这也是困扰所有历史学家的问题。自从人类诞生后的三四百万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合”的趋势,最近500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强劲,几乎所有国家都被裹胁到全球化这个矛盾异常、复杂万千的急剧扩张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来,联系与互动进一步加深;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加深了各国相互关联与互动,世界上两个最大国家——中国与印度都卷入当今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当中,东西方两大体系、两个平行市场的对立已经不复存在,昭示世界整体历史已经形成。因此撰写一部反映东方国家发生有史以来空前伟大变革的历史著作成为当今历史学者的艰巨而紧迫的重大任务。

三、加强东方历史的横向与整体性研究

东方国家为人类贡献的不仅是物质文明成果,也有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过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一般都是从纯经济或纯贸易的角度进行的,没有把它上升到引起社会传统变迁与历史整体进步的高度,现在看来这是东方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缺陷。东方社会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东方诸文明连续发展的产物,统一的中央王权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国家间交往。很显然,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就不可能造出载重数百吨的巨大商船,无法完成长时间远距离航行。我们看到国家力量对支持东西方经贸与物种交流的重大作用,也不忽视民间力量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家与民间的力量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经济史研究表明,在18世纪以前东方社会的发展程度高于西方,在中国江南地区、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帝国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和贸易,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方面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地区,这说明东方社会是自成一体的,代表了一种文明模式。正是由于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交流,带来了东方各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人口流动加快,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若干经济、文化与交通运输中心,成为前近代世界的发达区域。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全球GDP的52%来自亚洲,其中中国贡献了29%,印度为16%。在农业文明时代这个经济规模是十分重要的。曾有学者指出,东方的亮丽在于有着数千年前文明之火点燃了却一直没有熄灭的中国、印度与阿拉伯国家的伟大成就。正因为如此,东方成为前近代时期名副其实的“发达”地区。

四、对东方历史发展的一些思考

注释

①岩波讲座世界历史3:《中华的形成与东方世界》,东京:岩波书店,1998年,第6页。

②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Ⅰ,贺圣达、陈明华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③西嵨定生:《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第151页。

⑤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王以铸译,上海:上海书店,2007年。

⑥金右源二:《古代东方史的再建》,东京:新树社,1955年。

⑧童书业:《古代东方史纲要》,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⑨⑩许海山主编:《亚洲历史》“前言”,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责任编辑 梅莉

Ancient Western Pacific Trade Network and Oriental History Research

Chen Fengl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Oriental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history,and it has developed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meanings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refore,it is far from enough to explain the eastern soci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which asks u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it by delving into the economy and national behaviors on foreign exchanges. Strengthening the macro research on oriental history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law as well as historical panorama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and observing the overall changes of society from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a history of interaction,within which the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help to promote common progress and co-existence. With the rising of the oriental countries as a whole, it is the practical need to launch a new study on major issues of the orient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 and global view of history,which also can help to expand the world history research.

ancient; pacific trade network; oriental history; global history

2014-11-01

猜你喜欢
整体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新历史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