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的中介普遍性

2015-05-20 07:26
关键词:主观对象要素

王 亮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论信息的中介普遍性

王 亮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还是在主观的思维世界中都存在着中介作用。信息正是这样一种最普遍的中介,它不仅能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发挥中介作用,又能在主观思维世界中发挥中介作用,还是联系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思维世界的中介。

信息;中介;普遍性

一、关于中介

中介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概念,既可以用来表示科学中的介子、递质,也可以用来表示经济学中的中介机构,还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关系,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包含了极为丰富和普遍的中介论思想,他认为“精神不只是直接的素朴的,它本质上包含有曲折的中介的阶段。”[1]黑格尔将中介看成是精神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然而,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的黑格尔却将精神运动看成是第一性的,先于自然、历史的运动。事实却是相反的:先有自然、历史的运动,然后才有精神的运动,精神运动中的中介是从自然、历史的运动中的中介抽象出来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2]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是通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3]现代科学认为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而每种相互作用都是通过媒介子传递的,通过引力子传递引力,通过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通过中间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通过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这些不同的媒介子及其所构成的场正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从人的主体思维来说,思维通过概念来把握客观物质,而总是用某一或某些概念来描绘另一概念,这样一来,用来描绘它概念的概念就成了思维把握它概念的中介。从人的主体思维把握客观物质的过程来说,认识总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性认识主要可以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理性认识主要可以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个阶段,这些阶段也正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是主体思维把握客观物质的过程的中介。因此,无论是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还是在主观的思维世界中,中介都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具有统一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中介和主观思维世界中的中介的品格。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信息既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中介,又是主观思维世界中的中介,还是联系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思维世界的中介。

二、信息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中介

物质的存在都有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可分的系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部构成。从宇观的总星系、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到宏观对象,再到微观的分子、原子以及一些基本粒子,都是一个个系统。尽管有科学家提出“超弦”可能是微观最小层次,但是“超弦”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假设而存在,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完全证实。那么,什么是系统呢?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4]。通过贝塔朗菲关于信息的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个大的因素:系统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所处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三大因素进一步划分为决定系统的内因素和外因素。很显然,系统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内因素,系统所处的环境是系统的外因素。信息正是通过作用于物质系统的内因素和外因素而成为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中介。

(一)信息是物质系统内的中介

每一物质都是一个系统,有无限的层次性,都是由特定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可以将物质系统形成的过程分为:前系统期和系统形成期。在前系统期,物质系统的构成要素都是彼此相对孤立的,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关系,还不能构成系统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相对孤立的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中介场传递质能,除此之外,还以中介场为载体传递信息,“所有层面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引起作用双方或诸方相应结构和状态的改变,这种变化便可以成为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或同化或异化信息的编码结构。”[5]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使得各要素不再是相互作用发生之前的要素,而是发生同化或异化之后的要素,具体的状态和结构有所变化的要素。此时可以说,物质系统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中介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当然,物质系统要素的改变只是物质系统演进的一个方面。在物质系统要素发生改变的同时,一部分物质系统的构成要素因为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了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别的,正是要素之间形成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只是部分要素之间所形成的一定规模小团体的信息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部分要素所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小团体还会与其他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一方面,小团体与要素之间由于信息的中介作用而发生了同化或者异化;另一方面,要素会以某一种小团体为范式而结合成更大的要素团体。就第二个方面而言,要素之所以能够被某种范式团体结合,还是由于信息的中介作用。此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信息是以范式团体的结构为载体的信息,这种信息是整个结合过程中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是信息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著名的物理学家布里渊认为,“信息意味着负熵”[6]。一般来说,熵代表的是一种无序性,相反,负熵代表着有序性。有序性是信息的基本特性之一,如果从静态的角度来理解,有序性代表着一种秩序性、稳定性。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有序性就是一种组织性。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指出:“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6]。他认为,有机体正是从环境中不停地汲取负熵来对抗机体内产生的熵从而维持自身存在的。其实,除了有机体之外,一切的事物的发展、进化都离不开信息的影响,物质系统内部的演化同样如此。无论是代表静态有序性的稳定性,还是代表动态有序性的组织性,都是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推动着物质系统不断地发生建构,使元素之间形成特定的相互关系,从而主导着物质系统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用图1描述一下物质系统的形成过程:

图1 物质系统的形成过程

该图说明,通过要素之间信息的传递,要素自身发生了改变,改变之后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结合成范式团体,范式团体又将自身的信息作用于其他要素,对其他要素进行组织,这些被作用的要素又会彼此结合成更大规模的范式团体,多次循环互动,特定的物质系统最终形成。可以看出,要素的改变和范式团体的建构过程始终离不开信息,信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也正是信息在物质系统内的中介性的体现。其实,有的学者早已对信息在物质系统内的作用做出过研究,比如法国著名的学者埃德加·莫兰就在他的著作《方法:天然之天性》中强调过信息在组织中的作用。莫兰认为,“信息使得负熵组织有了创造负熵和扩大信息的能力。”[7]莫兰所说的负熵组织就相当于范式团体,他所提到的创造负熵和扩大信息的能力就是指范式团体通过相互作用,将自身的信息作用于其他要素,使其他要素按照范式团体的有序性进行重新组织。但莫兰认为“信息生自于负熵组织过程,该过程是事件性的随机互动的发展结果”[7],“负熵组织在家谱上先于信息。”[7]可见,莫兰只认识到了信息在范式团体建构中的中介作用,而忽视了信息对要素或者说信息在要素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信息是物质系统间的中介

物质系统的环境,即物质系统的外因素,是由其他物质系统所组成的。因此,信息在物质系统与物质系统的环境之间的中介作用即是信息在物质系统之间的中介作用。邬焜教授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8]邬焜教授很明确的将信息看作是一种间接存在,它是依附于直接存在着的物质的,即说明了信息与物质是同在的。“所有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都是一个二重化的存在,它们都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5]正是由于所有物质都是一种二重化的存在,所以在物质系统与物质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有信息的介入。可见,信息能够成为物质系统之间的中介是其本质性的体现。莫兰认为信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组织产生之后才有的,所以他也看不到信息在要素之间或者说在系统之间的中介作用。

物质系统与物质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只可能有三种:维持物质系统存在、促使物质系统发展、促使物质系统衰落。薛定谔认为,“一个有机体使它本身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有序水平上的办法,确实是在于从它的环境中不断地吸取秩序。”[6]薛定谔在这里所说的秩序就是指负熵,指信息。其实物质、能量只是一种手段,最终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使物质系统稳定在一定的秩序水平上,只有物质系统维持在一定的秩序水平上,才能说该物质系统维持了自身的存在。当物质系统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了,也即是物质系统发生了改变,或者是发展了,或者是衰落了,发生改变的往往是物质系统的秩序。当某物质系统在和其他物质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发展了,通常所引起的是物质系统内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即新的秩序性的形成,发展了的物质系统变得更加有序了。当某物质系统在和其他物质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衰落了,通常所引起的是物质系统内秩序性的破坏,衰落了的物质系统变得更加无序了。决定物质系统变化的关键就是其内在的秩序性,而这种秩序性就是信息特性。因而,物质和能量是传递或者改变信息的一种手段,直接决定了物质系统内部的秩序性的变化,从而也就决定了物质系统的存在、发展和衰落。

三、信息是主观思维世界中的中介

信息是物质系统之间的中介,也是主观思维世界的中介。主观思维世界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我们可以把大脑看成是一种物质系统,其产生思维的过程就是与其他物质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大脑这种物质系统和一般的物质系统大不一样,它不仅能够受到其他物质系统信息的影响,而且能够主动的去辨识、接收、创生信息。因此,信息在主观思维世界中的中介作用和客观世界中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等同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信息是如何在主观思维世界中发挥中介作用的,可以将思维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思维期、思维期、后思维期。

(一)信息在前思维期中的中介作用

前思维期主要是指思维形成前的准备期,指的就是认识活动的发生期。认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首先要有客观的基础:对象性的存在物、感官系统、神经系统。当没有对象性的存在物时,即没有认识对象,认识活动就无法发生,认识对象的存在是认识活动发生的基础。认识对象之所以能够被认识,是由对象物的特性和信息的特性共同决定的。“所有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都是一个二重化的存在,它们都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5]而且信息“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8]离开了信息,物质就没办法显示自身,被外界所认识,物质体正是因为自身又是信息体,同时也能通过信息得以显示,所以才有能够被认识的可能性。从这种角度看,与其说我们要有一个认识的对象,不如说我们要有一个信息体。作为信息体的认识的对象的存在是认识的前提条件,认识的发生还要有人的感官系统的存在。认识的对象能够通过信息显示自身,但是它只是向外界发出自己的信息。认识是人的认识,相关信息只有被人所捕捉到,才能建立起人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才谈得上人去认识对象。人的感官系统的存在为人捕捉信息提供了客观的基础,人的感官系统就是指人的肉体本身。例如,我们可以用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眼睛看周围的物体,用手去触摸等,这些都是人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的信息。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只有认识的对象、感官系统,认识的活动也还不一定能够发生,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官系统只能接收认识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通过神经系统的传递才能到达大脑,信息最终经过大脑的处理才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当一个人大脑皮层受损时,其神经系统出现障碍,尽管这个人有舌头,但是可能尝不出味道,尽管有眼睛,但是可能看不清周围的事物,尽管有耳朵,但是听不懂人们在说什么。人的大脑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系统,大脑有很强的主动性,能够主动的去辨识、接收、创生信息。因而,认识活动的发生除了要有客观的基础外,还要有人的主观能力。人在认识活动初期所体现的主观能力主要是可感能力。可感能力是指人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的能力,是一种把握信息的能力。当人只有客观的感官系统而没有可感能力时,同样无法对外界事物形成初步的感觉、知觉,进而没有办法有效的把握外界事物的信息。比如,植物人的感官系统:耳、眼、鼻子、口、手等虽然正常,但是他们处于长期的昏睡状态,无法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感知。不仅如此,人们的可感能力还有强弱之分。可感能力的形成与大脑中已有的信息的综合作用有关,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经验、知识越丰富,大脑中关于这一事物的信息越多;当一个人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事物时,可感能力就弱,所能把握到的信息寥寥可数。牙牙学语的婴儿可能不认识杯子,再长大些的时候,就能分清哪个是杯子,甚至光用耳朵去听杯子摔在地上的声音就能知道是杯子摔了,而且还知道杯子的一些用途,这些都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增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简略的说明信息是如何在认识发生活动中发挥中介作用,从而最终在大脑中形成认识的。

图2 认识发生活动中信息的传递过程

(二)信息在思维期中的中介作用

认识活动的发生只是思维形成过程中的初步,只有进入到了思维期,思维才真正形成。有了前思维期的积累,人们才能对大脑中初步形成的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在大脑中重新构建认识对象,完成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具体来说,可以将思维期分为三个方面:辨识、记忆、创生。辨识是指将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与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匹配,筛选出认识对象的信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进行确证的活动。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物质系统,时时刻刻都有外界众多的物质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当人去认识某一特定对象时,除了认识对象的信息之外,还有其他信息也会进入人脑,人脑不是被动的去接收信息,而是主动的去调动大脑中原有的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与进入人脑的信息进行匹配,经过匹配,大脑会将与认识对象相关的信息筛选出来并储存起来,将与认识对象无关的信息忽视掉。在外界信息一定的情况下,大脑中原有的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是影响辨识活动的关键因素,不同的人的大脑中关于同一事物的原有的信息不同,即背景信息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信息时,大脑中原有关于某事物的信息与现有关于某事物的信息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匹配,从而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程度的认识。大脑中原有的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越丰富,对进入大脑的认识对象的信息匹配程度就会越高,大脑对认识对象的信息的把握越准确,从而对认识对象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完善。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的重要原因是经历多了,见识多了,对于某一事物的相关信息积累多了。大脑中原有的信息是通过大脑的记忆形成的。记忆是指将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进行储存的活动。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当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进入人脑时,它会与人脑中的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引起人脑中某一特定的部位的相关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会以特定的“痕迹”留在大脑之中。记忆就是这种留在大脑之中的“痕迹”。记忆是认识对象的信息和大脑中的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认识对象的信息第一次进入大脑中时,由于之前大脑中没有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所以认识对象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不能产生共鸣,留在大脑之中的关于认识对象的“痕迹”将比较轻浅,大脑中关于认识对象的记忆将比较浅薄。当大脑中已经存在着认识对象的相关信息,认识对象的信息再一次进入大脑之中时,认识对象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将会产生共鸣,留在大脑之中的关于认识对象的“痕迹”将比较厚重,大脑中关于认识对象的记忆将比较深刻。然而记忆的信息是零散的,大脑需要主动的去调取记忆中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重组,才能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思维中的具体,从而完成对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对大脑记忆中的信息的调取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创生过程。当认识活动反复发生多次,大脑中记忆的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也会增多,大脑也会对关于认识对象的多方面信息进行比对、重组,将与认识对象有关的信息都相互关联起来,由表及里的,从片面到全面的在思维中构建认识对象。这种创生其实就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是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感性具体转化为理性具体的过程。信息重组的过程,是新信息生成的过程。生成的新信息又会被大脑记忆储存,记忆中的信息仍然会成为辨识活动的背景信息,直接影响辨识活动,而且记忆中的信息仍然会被大脑调取出来进行重组,再一次形成新信息。在思维期中,信息就是这样来回作用于辨识、记忆、创生活动,发挥其中介作用的。可以用图3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一过程:

图3 思维期中信息的传递过程

(三)信息在后思维期中的中介作用

当某一特定的思维形成之后,人们就会想办法将这一形成的思维表达出来,思维被表达的过程即是后思维期。从信息的角度来看,新思维的形成表现为大脑中新信息的生成,思维被表达的过程就是大脑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物质系统的过程,信息是思维表达活动过程中的中介。人们要想将大脑中的思维表达出来,必须通过信息的中介才能进行,这种信息的载体可以是语言、文字、符号、肢体动作等。可以设想一下,当一个人既不说话,也不写字,又无其他的肢体动作,只是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时,很难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相反,当人们想要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会通过组织语言,书写文字,肢体动作等方式向外界传递出信息。可见,主体可以选择多种载体来表达信息,但是,信息的准确表达主要取决于主体的信息组织能力,而不是载体。当人表达某一思想时,会通过大脑调取关于这一思想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合理的组织在一起,然后表达出来。当人不具备表达能力,不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思想的相关信息合理的组织在一起时,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例如,失语症患者由于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发生病变而引起表达能力损害,致使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当人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的无关的信息组织在一起时,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说谎。说谎者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通过表达出与真实意图相反的信息来误导他人。因此,在后思维期,尽管信息是思维表达活动过程中的中介,但是信息的中介性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主体的信息组织能力。其实,在整个主观思维世界中,信息的中介性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主体能力,无论是前思维期中认识活动发生时的可感能力,思维期中记忆信息的调取能力、创生能力,还是后思维期中信息组织能力等,都为在主观思维世界中信息中介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也是主观思维世界中信息中介作用与客观物质世界中信息中介作用的不同之处。

四、信息是联系主观思维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介

信息的中介作用不仅限于主观思维世界中和客观物质世界中,信息还是联系主观思维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介。从信息在主观思维世界中发挥中介作用的前思维期和后思维期看出:在前思维期,客观物质世界通过信息的传递进入主观思维世界;在后思维期,主观思维世界通过信息表达出来并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信息的本质决定了信息是联系主观思维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介。邬焜教授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规定了信息的本质,他认为存在可以分为两大领域:物质和信息,并认为,物质即是列宁所说的“客观实在”,是直接存在,信息则是一种间接存在,包括“客观不实在”和“主观不实在”,其中“主观不实在”就是指精神[8]。邬焜教授最终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8]从邬焜教授对信息的本质规定中可以看出,正是信息将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直接存在)转换成了不实在的间接存在。同时,也正是信息这种不实在性才能使得实在的物质世界能够进入人脑转换为主观不实在,即转换为精神。进一步,大脑中主观不实在的精神通过载体以信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客观不实在并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例如,建筑师们通过对比各种不同的建筑物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了某种新的建筑形象,并将大脑中的建筑形象通过图纸绘制出来,工人们利用各种建材按照建筑图纸施工,最终将建筑师大脑中的建筑形象变成现实中的建筑物。信息就是这样将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思维世界联系起来的。

五、结语

本文依次论证了信息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和信息在主观思维世界中的中介性作用,并立足于邬焜教授关于信息的本质规定,论证了信息还是联系主观思维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介。从这三部分论证中可以看出,信息是最普遍的中介。其实,信息的这种中介普遍性只是信息的普遍性品格的一种表现。物质是普遍存在的,作为“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8]的信息必然也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又因为信息既能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又能作用于主观思维世界,还能同时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思维世界,所以信息必然表现出中介普遍性。

[1]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0.

[2] 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4] L·V·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M].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15.

[5] 邬焜.从信息世界看哲学的发展及其根本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72-78.

[6] 庞元正,李建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640,693-695.

[7] 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8,345,367.

[8] 邬焜.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3-110.

(责任编辑:司国安)

Study on the Universality of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WANG 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The research of themodern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 shows that there is an intermediary role both in the objectivematerialworld and in the subjective thinkingworld.This paper explores themost common intermediary that can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both in the two world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tion is themost common intermediary that can not only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both in the objectivematerialworld and in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world,but also contact the objectivematerialworld with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world.

information;intermediary;universal

B08

A

1008-245X(2015)06-0087-05

10.15896/j.xjtuskxb.201506014

2015-03-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D0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2X020)

王亮(1985- ),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主观对象要素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