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桥边的老人本身

2015-05-21 19:39金立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明威爷爷奶奶关心

《桥边的老人》叙事平淡而含蓄,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多少显得枯燥。但是它极富内涵,意蕴隽永。很多教案将作品主题概括为对战争的控诉。我觉得这未免太过流于表面。这个老人为什么触动了海明威?显然这个老人自己身上有着独特的气质。但是一般教案都解释为海明威要以小见大。上帝呀!就算是以小见大吧,前提也必须是这个“小”深深触动了你,而绝不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大”,所以寻找了一个“小”做道具。我们的起点就从老人说起吧。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就这段对话,我要问,为什么“我”没有完全听懂?让我们在课文里找答案。在“我”眼里,“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而且还带着“那副钢丝边眼镜”。显然,老人看上去不像管动物的,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回家你爸爸问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出来没有?你很兴奋地说,爸,我们今天球赛又赢了。这时候你爸像没听懂一样,问一句,你说什么?他好像没听懂一样。我相信类似情形很多同学都经历过。你爸为什么没听懂?就因为你不像个打球的吗?还因为你爸和你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他就关注成绩,你和你爸内心的价值标准不一样。

显然,我们了解、理解一个人不能仅仅从表面的装束出发,我们还要进入一个人的内心。而文章中的“我”,是否进入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呢?没有。所以为什么没听懂?因为他们各自想的不是一回事。“我”想的是战争,在战争中作为一个侦察员,看到一个人,习惯性的要看的是什么?他的身份,他是否说谎,是有关战事的一切,但是这个老人呢?他想的是什么?他沉浸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会感到,老人似乎游移在战争之外,他似乎总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在这个世界中,那几只动物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并且它们之所以处于中心位置不是因为它们的财产价值,而是因为它们对于老人的情感价值,老人始终牵挂它们的命运,超过了关注自身的安危。

但是“我”却无法完全理解。甚至于到对话的尾声,“我”对老人显现出了关心的时候,“我”都没有进入老人的内心世界,两人之间仍然错位。后面的谈话的核心是什么?“我”关心的是老人的什么?生命安全、如何避难。这些都是战争中普通人通常关心的问题。其他的东西哪里还顾得上呢?而老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那些小动物的命运。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老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呢?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这种特别,可以举“隔代亲”的现象做类比。为什么有隔代亲?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妈妈问的是你今天学得怎么样;周末到爷爷奶奶那儿呢?爷爷奶奶问的是你吃的怎么样,睡的怎么样!爷爷奶奶关心你的情绪和你的健康重过关心你所谓的前途命运。或许前途命运在爸爸妈妈眼里很实在,但是在爷爷奶奶看来,可能反而是虚幻的;而爸爸妈妈眼里次要的东西,在爷爷奶奶看来却是你生命的全部。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想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个老人和桑迪亚哥相比,有没有共同性?桑迪亚哥最后守护的就是那副巨大的骨架子,其实也是什么用都没有。别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他。桥边的老人亦是如此。他们都在执着地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和通常人们看重的东西并不一样。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对战争的控诉,还不如说是将人抛弃到战争这样的一个严酷的环境中,拷问我们是否仍然能够坚守我们生命的最本真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个老人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今天同样处在严酷的环境中,沉重的生存压力、无法逃避的各种攀比、评价的压力,但是我们是否仍然能够像那个老人那样找到自己心中最珍爱的东西呢?而这或许正是我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全部的意义。

回归“桥边的老人”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寻找作品和学生当下人生体验、困境的契合点,让经典作品接地气,这就是我讲这篇小说的思路。海明威的风格公认就是自然、简洁,他一向反对那种刻意的技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这部作品整成什么“以小见大”的技巧高超的作文范文。那样会闹笑话的。海明威为什么写《桥边的老人》,就因为这个老人自身的魅力触动了他。

金立群,评论家,代表作有《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探赏》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明威爷爷奶奶关心
海明威名言
我的爷爷奶奶
海明威:《雨中的猫》
我的爷爷奶奶
向爷爷奶奶致敬
开心与关心
我的爷爷奶奶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