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信念所在的地方

2015-05-21 19:40李继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侍者海明威信念

人要在世上有尊严地活着,需要建两座房子,一座来安顿身体,一座来安放灵魂。安顿身体的房子没了,人就会像丧家犬一样四处流浪,狼狈不堪;安放灵魂的房子没了,人就成了行尸走肉,空虚飘渺。要是这两座房子都没了,人就变成了海明威笔下的“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从圣卡洛斯来。在故乡,他只是和两只羊、一只猫及四对鸽子生活在一起。战争要来了,他被迫离开家乡,离开那些小动物。

老人坐在桥边,一动也不动。衣服上尽是尘土,戴着钢丝边眼镜。在他身边,纷乱的人群和车辆正通过河上的浮桥。

“我”过桥去侦察敌人的动向,回来后,车辆和行人已经很寥落,老人仍然坐在那儿。“我”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反反复复唠叨的一件事是,那些动物不知道怎么样了。

“我”和老人一样焦急,但“我”为一些真正值得心焦的事情心焦,老人却为动物如何照顾自己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心焦。

细细咀嚼,却忽然觉得,老人心焦的才是真正值得心焦的。炮火之下,在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的战争中,老人还牵挂着这些小动物,很不合时宜,却奇怪地让人感动。老人的家园、亲人以及生活的信念都被战争无情地撕碎了,老人的世界变得虚无缥缈,真正能安慰他的,只有看似很不重要的小动物。他在它们身上找到生活和生存下去的全部勇气。

可是这些小动物也要被战争拿走了。小说通过讲述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渴望,对人类信念的找寻。这就是《桥边的老人》主旨之所在,也是教读这篇课文的重点之所在。

海明威曾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这些都加深了他对战争的感悟。翻开海明威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凡是涉及到战争的,无不充盈着对战争的谴责,对信念的找寻。可是,不管是海明威还是海明威描写的战争作品,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都显得是那么的遥远,为了深化学生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桥边的老人》时,不妨采用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同一背景下,海明威还写了一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讲的是一个餐馆里发生的故事。人都走光了,一位耳聋的有钱老人仍然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独自喝酒。两位餐馆侍者看着他。年纪大的侍者说,老人因为绝望,上个星期想自杀。年轻的问为什么。年纪大的说:“虚无。”老人要了一次酒,又一次酒。年轻侍者终于耐不住性子,对老人摇头,说没酒了。老人只好离开。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个洁净的理想,让人们在无意义之外得到一点儿安慰。这就是老人为什么宁愿忍受年轻侍者的眼色,却不愿离开的原因。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不知是否安然的动物,都是在人的价值得不到保障的境遇下,安置人的信念的地方。当人类的文明受到从未有过的摧残后,人类需要在一些事物上重新建立起信心。

通过比较阅读,促进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了解。

创作风格一:简洁的对话,含蓄的情感。

海明威常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在简洁的对话中蕴藏着深刻的内涵,这和他的“冰山原则”是一致的,所谓“冰山原则”就是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让读者去思考与揣摩。比如《桥边的老人》结尾部分就有这样的两句对话: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让学生将“只是”去掉,然后比较前后两个句子的异同。

“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创作风格二:有限的视角,无限的想象。

比较“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两个概念,弄清《桥边的老人》所采用的视角。

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有意识地采用了有限视角,让“我”带领读者走进小说的情节中,使读者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是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推理、判断与评价被小说家有意遮蔽的创作意图和一些环节。这样的视角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并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李继红,语文教师,代表作有《独自绽放》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侍者海明威信念
为了信念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各有安宁
信念的传承
它在仰泳
笑容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