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言复音词浅探

2015-05-26 01:46刘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复音词字头词缀

刘洋

摘 要: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多为双音词)。笔者以大同方言为研究对象,描写了五种常见的大同方言复音词的构词形式,即:“圪”字头、“忽”词缀、分音词、“动词+达”及“动词+顿儿”的形式,揭示了大同方言复音词多是由入声字作为词缀的构词特点。

关键词:大同方言 复音词 “圪”字头 “忽”词缀 分音词

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经历了由以单音节为主到以多音节为主的演变历程。单音词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表现为一个汉字,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只有少量的复音词,且多为联绵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复音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它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枇杷、巧克力、国家、雪白、司机、冬至”等。关于复音词的产生,学界众说纷纭,这里采用伍宗文的观点,“甲骨卜辞以及商代晚期铜器铭文已有双音词,并且都是名词,所以只是复音词的萌芽”,直到“西周时期复音词的主要类型已经大体具备”,“春秋战国进入了第一高潮”[1]。

晋语指“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李荣,1985)。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区的大包片,地理坐标为北纬34?54'至40?25',东经112?至113?31',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邻怀仁县,西接左云县,东接大同县,历史上曾居住过鲜卑、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大同方言保留着入声,并且入声韵合并为喉塞音[-?],调值为32,声音短促,据调查统计,入声一直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于大同方言之中。大同方言中的复音词多是由以入声字为主的特定词缀构成,这里主要通过意义标准,根据复音词意义的完整性和组合结构的紧密程度来确定大同方言复音词,这些词缀只作为构词语素,一般不能单用,与其成词语素结合构成复音词,常见的复音词形式有“圪”字头、“忽”词缀、分音词、“动词+达”及“动词+顿儿”等。

1.“圪[k??]”作为一个构词语素,它不能单独使用,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的“圪”字结构在大同方言中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大同方言志》记载有“上头毛,下头毛,当前儿圪夹颗黑葡萄——眼睛”,民间流传的歌谣有“杨树高来圪杈杈多,圪杈上又垒喜鹊窝,喜鹊垒窝喳喳叫”[2]。它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多用于口语交际,表示动作短暂、连续或者反复,“圪[k??]”词缀对大同方言复音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

(1)名词

圪都[k?? tu]指拳头、把~攥紧点儿;

圪令[k?? l??]对野猪的旧称:地里的瓜让~啃了;

圪棱[k?? l???]用于指称地表突出的长条状的部位:卡在地里的~上了。

(2)动词

圪刷[k?? sua?]用嘴稍微抿一下:把指头上的糖~;

圪挤[k?? ?i]用手挤东西或人与人之间挤在一起的动作:没地方坐了,暂且~一下;

圪捞[k?? lɑ?]把勺子或木棒伸进里面的动作:拿棍子~一下。

(3)形容词

圪腥[k?? x??]形容腥味儿重:屋子里有股~味儿;

圪溜[k?? l??]形容东西不直的样子:筷子受潮就~了;

圪粘[k?? ???]形容东西带有黏性:桌子上洒上糖水了,~的不行。

(4)量词

圪蛋[k?? t??]用于圆形的或成团状的东西:地上放了一~泥;

圪棒儿[k?? p??r]①用于成筒状的东西:将将买了一~黑线;②作名词,指小棍棒:拿玉茭~生火;

圪堆[k?? tu?]①用于成堆状的东西:那边有一~土;②作名词,指小土堆:把簸箕放在土~上。

(5)拟声词

圪叭[k?? pa]形容比较硬的东西断了或碎了的声音:豆子在锅里响的~的;

圪噔[k?? t???]形容走路时蹬蹬的声音:高跟鞋走路时~的。

2.“忽[x??]”词缀与“圪”字头用法大致相同,《大同方言志》记载有“一个老汉儿挨墙睡,忽噜忽噜打鼾睡——风匣”,“盘算用它开个卖水店,发大财,一手就把那鞭杆子擩到水瓮里,狠狠忽搅起来……”它也是一种构词语素,不能单说,可以与其他词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拟声词,多在口语中使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反复性。“忽”构词时主要作前缀,作中缀和后缀的词较少。如:

(1)名词

忽溜儿[x?? l??]指做事不稳重的人,也指来去不定的人:那人靠不住,是个~;

忽哨儿[x?? sɑ?r]①指用塑料或金属等材质做成的口哨:他~吹得可好呢;②常用来形容能说会道的女性:那张嘴像个~似的可会说呢;

忽栏[x?? l??]指称小范围的地方:有一~碱地呢。

(2)动词

忽摇[x?? iɑ?]指左右或上下摇摆的动作:~一下看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忽抖[x?? t??]指来回抖动:把身上的土~下去;

忽团[x?? thu??]①指胡乱团在一起:放在袋子里~得不好了;②也指受别人的气:那人脾气可好了,让~成啥样而都不说话。

(3)形容词

忽淹[x?? i??]形容液体装的很满快流出来的样子:盆里的水~出来了;

忽张[x?? ????]形容衣服或袋子很大:塑料袋太大~的不行;

忽沙[x?? sa]形容爱出门,来去不定的人:又~上去哪了?

(4)拟声词

忽嚓[x?? ?ha]形容硬的东西突然断了或碎了:~一声玻璃碎了;

忽粗[x?? ?hu]①形容东西突然溢出来:~一下冒出一股水;②形容擤鼻涕的声音:鼻子~了好几天。

3.所谓分音词,即一种前字读入声,后字为l声母的双音节单纯词,是把某些单音节词通过比较固定的语音手段拆分而构成的一种特殊词汇[3],使用频率高,又叫“嵌l词”。大同方言中有一些单音节词在口语中常读为双音节词。这些词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双音节中前一个音节多为入声,后一音节的声母多为边音l;部分分音词可以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单音词,该单音词称为“本字”,一般前字声母与本字声母一致,后字韵母与本字韵母一致;多为联绵词。如:

圐圙[khu? ly?]——“圈[?hy??]”的分音:把柴火垛在那个~里;

木腊[m?? la]——“摸[m??]”的分音:把凳子~一下再坐;

不浪[p?? l???]——“棒[p???]”的分音:把地上的~拾起来;

骨拉[ku?? la]——“刮[kua]”的分音:把碗里的饭~干净;

提溜[thi?? l??]——“提[thi]”的分音:把袋子~出去扔了;

骨拢[ku?? l??]——“滚[k??]”的分音:把轮胎~到街上;

黑廊[x?? l???]——“巷[x???]”的分音:我们在一个~住着呢。

还有少数复音词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单音词,如:

机迷[?i mi?]指心里清楚、明白:把账算~;

红火[x?? xua?]热闹:街上闹~呢。

4.“动词+达[ta?]”的形式,“大同方言许多单音节动词后面可以带‘达[ta?]字”[4]。这里的“达”字没有实际意义,只作为一种构词语素,使与之搭配的动词变为复音词,并附加一种随意、随便的感情色彩,一般不用于庄重场合。如:

蹦达[p??? ta?]形容蹦蹦跳跳的样子:~地可欢呢;

拍达[phia? ta?]用手拍打的动作:把身上的土~;

试达[s? ta?]试着做某事:用这把钥匙~一下;

抹达[m? ta?]望某处涂抹东西:在墙上~啥呢;

碰达[ph??? ta?]①指撞到墙上或其他硬的地方:在墙上~着了;②表示猜测:小狗~自己跑出去了。

5.“动词+顿儿[tuar]”的形式,这也是构成大同方言复音词的一种词缀,与“达”用法相似,“顿儿”作为一种构词语素,与相应的动词结合后变为复音词,相当于北京话的“动词+的时候”。如:

做顿儿[zu?? tuar]=做的时候

吃顿儿[?h??? tuar]=吃的时候

走顿儿[??? tuar]=走的时候

买顿儿[m? tuar]=买的时候

来顿儿[l? tuar]=来的时候

看顿儿[kh?? tuar]=看的时候

注释:

[1]伍宗文:《上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24-328页。

[2]丁秀芳主编:《山西民歌·黄河乡土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3]季文娇:《大同市南郊区方言的分音词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0期。

[4]马文忠,梁述中:《大同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参考文献:

[1]鲁六.谈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J].中州学刊,2006,(5).

[2]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

[3]马文忠,梁述中.大同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99-103.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2:401.

[5]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88-91.

[6]王临惠.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J].语文研究,2002,(3).

[7]赵楠.包头东河晋方言语音和词汇系统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张宁.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J].方言,1986,(4).

[9]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71.

猜你喜欢
复音词字头词缀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连降两个月 太原猪肉价格重回“2”字头
“家”字的写法
释西夏语词缀wji2
复音词单音化:当代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逆向演进初探
“央字头”告了“央字头”
马老师硬笔课堂第三讲 字头的书写方法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诗 经》单纯复音词研究
《孟子》偏正式复音词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