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华女子学院外语系为例

2015-05-30 01:43谷劲松
英语教师 2015年13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跨文化

谷劲松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务交易活动愈加频繁,导致对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不断上升,商务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给广大高等院校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人才,也成为衡量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亟需反思其在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石云平 2010)。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领域的不断扩展,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开展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对推进本院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题以社会学界Max Weber、Emile Durkheim等人的文化理论、专门用途英语(ESP)学界Linda Putnam,Gina Pocini以及Iris Varner等学者的理论为研究框架依据,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研究主线,在现有经验及资料的基础上,与其他大学、教育机构以及相关专家进行直接交流,获得相关经验以及指点。同时,根据本校特点,选择不同年级的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形式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跨文化商务交流课程群的建设以及课程的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改革思路、对策和建议,为提高女性职场竞争力寻求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以不同年级的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社会学有关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总结、调研以及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完成最终的科研课题。该项目的最终成果不仅会为北京市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也会为探索高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进一步实现跨学科嫁接提供理论依据;遵照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中倡导的把课程体系、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方针,科研成果会指导英语专业毕业生成为跨文化、具有强实践技能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同时科研成果也会为提高女性毕业生职场竞争力提出有力的依据;不仅如此,课题成果也会为政府提供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研究问题

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课程群具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性,还兼有社会学的一部分内容,具有跨学科特点。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过程为重、以实践为主。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达到强化学生了解、接触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国际交流与商务活动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素质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就业环境下,能够很快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实际工作的要求。

国家有关“十二五”大学英语教育的建议是打破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增进大学生对于各国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正是基于此,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旨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此课程群的设置及实践进行更有效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进一步深化研究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内容、相关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与社会实践的衔接效度。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三大课堂”教学模式来展开,同时,为了能进一步检验此模式对学生实习及就业的有效性,在课题进行当中还拟选择两门相关课程作为衔接,即跨文化商务沟通与会展英语。

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从2008年起以教改课题形式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系统性研究,经过4年两个院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建立了具有女院特点的“三大课堂”(CCS:Classroom-Campus-Society)引导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概括来说,第一课堂,即熏陶与引领的实践教学体验;第二课堂,即转化与发现的实践教学体验;第三课堂,即自主与自律的实践教学体验。“三大课堂”模式的实施使以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特别是在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的实践课程体系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了课堂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有效的课程群设置对于提高实习生、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三大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的水平。

首先,课题组提出以“跨文化商务沟通”为核心课程之一,有如下理由:

对于文化,不同领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早在1871年就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Larry A.Samovar 2004)。

而在社会学领域,文化则被定义为人类思维、行为的方式,以及可以反映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客体。就分类来说,文化则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马克思·韦伯认为不同阶层的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包括种族、民族、宗教、职业、性别以及语言等;人们习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这些不同。而作为文化社会学的重要人物,齐美尔进一步阐明了韦伯的符号学说,认为任何符号都承载着一定的、特殊的含义,而这些符号为生活在相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他同时还提出了文化的五个要素,除符号之外,还包括语言、价值观、信仰、规范。笔者认为,跨文化沟通课程中的文化更偏重于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不同,更加强调的是深层次的价值观、规范上的各自的特点。

以上观点与霍夫斯坦德的理论不谋而合,霍氏指出,文化的核心是由价值观组成的,而价值观一旦形成,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些是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学会的,是从我们父母那儿学会的,而我们的父母是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学会了”(Geert Hofstede 2008)。这既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也反映出文化间的冲突是必然的。因此,跨文化沟通是商务英语中的必要课程。

其次,进一步明确教育部对跨文化沟通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比重以及此学科的已设课程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我院外语系建立以“跨文化商务沟通”以及“商务会展英语”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建设的框架。

1.跨文化沟通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比重

根据2012教育部专业目录对于商务英语的介绍,其培养目标为“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涉外商务的专门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相应的跨文化沟通课程是商务英语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比例为: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约为50%~60%,商务英语课程约为20%~30%,跨文化交际课程约为5%~10%,人文素养课程约为5%~10%,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约占15%(不计入总课时)(陈准民 2009)。中华女子学院外语系将英语语言能力课程主要设在大学一、二年级,进入三年级后分为跨文化商务沟通方向和文学方向。而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则认为不能一味参照其他外贸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模式,而要根据自身条件、学生特点找出适合本系的课程群,同时要突出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将跨文化商务沟通作为核心课程并设置课程群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2.对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理解

从字面上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共有三层意思:跨文化、商务以及沟通。从外语系该方向的课程设置上看,包括《跨文化商务沟通》《商务口译》《企业国际市场开发与实践》《外贸函电合同及单证》《国际商务环境与跨国经营》等课程。可见,商务类课程占了很大比例,但商务英语作为交叉学科,主要培养精通外语和商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从事跨国投资、跨国诉讼、商务法律写作和翻译等工作,要通晓相关商务专业知识,熟悉外国文化与国情,集中了外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双重优势。由此观点可以看出,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知识与技巧也是商务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学者对此也有相同看法,曹德春认为,商务英语学科分类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中一点为管理学分类观,主要研究重点为国际商务沟通(曹德春 2011),同样涉及跨文化的内容。

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作为商务英语必不可少的分支,几年来逐渐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但无论是在其界定的标准、涉及到内容的主次关系以及相应课程群的建设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不同学校都力图按各自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授课方式、课程群。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哪个大学,商务英语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本科课程设置都应该包括三个或四个模块(曹德春 2012):英语语言、商务、商务沟通、文化与社会(跨文化、中国文化、国别/国情)。作为女子学院来说,把第三点和第四点结合起来似乎更适合学院的特点,但为了突出自身的特色,此项目还拟加入女性外交、提高女性职场竞争力的内容。同时,国家也大力提倡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地位,这符合我院办学理念。而且我系已根据此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将此课程设置为外语系核心课程并将其建设成符合我系自身特点的课程。

三、课题的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华女子学院外语系商务方向课程群一方面是否能满足毕业生或在校生需求,另一方面如果以“跨文化商务沟通”“会展英语”作为核心是否符合我系自身特点。

作为市场活动参与主体的企业,其性质及业务活动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人才应用的角度看,首先,企业需要具备基本英语技能的商务型人才,熟练操作,如简单的接打电话、起草翻译商务文书以及进行流利的交流、沟通和谈判。其次,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外,企业还需英语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商务技能,如通晓外贸进出口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业务的贸易流程,熟悉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再次,综合业务素质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国际商贸活动中各种突发性问题屡见不鲜,这也要求企业员工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迅速的反应能力,能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在实践中加强对自己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否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有时是决定商贸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课题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中华女子学院外语系2009、2010级商务方向毕业生以及2011级大三在校学生,目的是得出两个群体对于商务方向课程设置的意见及建议,以期对课程设置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两个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毕业生由于已经有了部分工作经验,对于用人单位及自身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劣势,从而对所接受过的相关课程也会比较客观地进行评价;大三在校学生正在接受相关课程,会对课程与自己的预期做出比较,使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需求,从而对课程群建设做出调整。

总体来说,外语系开设有两个方向,即英语语言文学方向以及商务英语方向,在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英语学习后,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可以自由选择某一方向继续学习。在商务英语方向课程中,跨文化商务沟通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针对这一门课程也有很多不足亟待改进。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所需以及对于课程设计做出参考,我系在2013年7月~9月对商务班毕业生以及商务方向大三学生都分别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其中毕业生共40人,共发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39份;在读大三学生50人,分3组进行小组访谈。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实施阶段目标内容第一阶段 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对研究成果提出预期第二阶段 根据社会学Max Weber、Emile Durkheim等人的文化理论、专门用途英语(ESP)学界Linda Putnam,Gina Pocini以及Iris Verner等学者的理论,对以往经验做出总结梳理一方面,通过设计问卷、采用座谈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在校和在职的英语专业学生所需,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项目组成员分别到珠海及成都对相关机构进行调研,之后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召开专家交流会:一方面,对以往的经验做出评价,找出优点及不足。另一方面,希望专家及企业导师提出修改意见,以便项目组能找到解决办法。之后对经验等进行筛选,力图找出值得借鉴的内容,凸显女院商务英语办学特色。第四阶段 项目组成员召开项目研讨会:通报各自进展,相关问题讨论(如专家提出的意见)第五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第三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三阶段,项目组成员分批赴成都保税区以及珠海有关大学进行调研。一方面,通过对保税区的调研,使一线教师了解合资、独资企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包括理论素质、专业素质等),以便在课程设置、方向掌握上尽量向企业需求靠拢,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强其竞争力。同时,与有关企业保持联系,争取拓展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学习借鉴其相对成熟的模式,并由此拓宽思路,争取办出女子学院的特色。

五、对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

问卷的第二个问题是:“您认为讲授内容等对实习/实践是否有帮助?

A.非常有帮助 B.有一些帮助

C.帮助不大 D.根本没帮助

对此问题的回答分布如下(见表1、2;图1、2):

表1 :讲授内容对实习/实践的帮助程度

图1 :讲授内容对实习/实践的帮助程度(数据来源:项目组调查问卷)

表2

图2

由表1、2,图1、2可知,所有被调查的毕业生与在读学生都认为课上讲述的内容对其本人的实习/实践有帮助,其中认为“有一些帮助”的占2/3(66.67%),说明课程对其能力的提高或辅助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认为“帮助不大”的毕业生占20.00%,高于认为“非常有帮助”的毕业生近7个百分点(13.33%),说明讲授的内容仍有部分改进的空间,需要授课教师对教材选择、讲授方式与内容等做出进一步调整。

问卷的第三个问题涉及实习实践的内容:您认为在学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践: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不太重要 D.不重要

对此问题的分布如下:

表3 :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践的重要性

图3 :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践的重要性(数据来源:项目组调查问卷)

如表3和图3所示,所有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有必要参加实习实践,而且选择“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学生分别为40%和46.7%,可见在校实习实践对于今后工作的重要性。故此提醒我们应该考虑增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的比重。同时,认为在校期间“参加实习非常重要”的毕业生的比例要比在读学生高。

既然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有必要参加实习实践,哪些课程会对这方面有帮助呢?这也正是问卷中的第四道问题:通过实习/实践,您认为非常有帮助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可多选)

A.商务英语基础 B.经济学导论

C.跨文化商务沟通 D.商务口译

E.企业国际市场开发与实践

F.外贸函电合同及单证

H.商务英语笔译

I.其他_____

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分布如下(见表4):

图4:$q4频率

表4显示,就列出的专业课程来说,选择“商务口译”“商务笔译”的频率高于其他课程,分别为十二次及九次,选择“跨文化商务沟通”“外贸函电合同及单证”的频率均为五次,而“商务英语基础”及“企业国际市场开发与实践”的选择频率为四次及两次。由此看出,毕业生实习/实践的岗位大部分侧重于商务笔译与口译,其次为沟通、管理或文秘类。

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情况如何?是否与其实习/实践的岗位一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从问卷第七个问题的分析中得到:您将从事的岗位类型___

A.商务文秘 B.教育培训

C.外事翻译 D.营销

E.人事公关 F.自由职业

G.其他___

表5 :将从事的岗位类型的频率

图4 (数据来源:项目组调查问卷)

根据表5及图4的结果,可以看出,从事教育培训、人事公关以及其他职业的毕业生占据了前三位,分别为40%、20%及20%,其他几项的区别不大。有趣的是,只有6.7%的毕业生会从事外事翻译,与上图的出入较大,尽管毕业生认为在实习/实践中对其帮助最大的课程是商务笔译及口译,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将从事相关职业。从事人事公关的毕业生占到20%,说明跨文化沟通课程对她们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同的结果从对第八个问题的分析中也可以得到:您已经/即将从事的工作与商务英语相关性___

A.完全不相关 B.不太相关

C.较小相关 D.相关

图5 :从事的工作与商务英语的相关性(数据来源:项目组调查问卷)

从图5可看出,选择从事的工作与商务英语“不太相关”或“完全不相关”的毕业生百分比分别为46.67%及13.33%,从侧面反映出第七个问题的结果,即80%的商务英语毕业生从事教育培训、人事公关以及其他职业。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在思考是否是因为实习/实践中能力没有被实习单位得到认可,或是因本身缺乏竞争力才导致无法从事与商务英语相关的职业。当然,这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方法等也不无关系,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问卷中第九个问题为:就商务英语来说,您觉得面试中用人单位看中的是_______

A.听说能力 B.读写能力

C.沟通和跨文化能力 D.组织协调能力

毕业生的排序为:

图6 :就商务英语来说,面试用人单位看中的能力

由图6可以看出,从学生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更注重听说能力,占53.33%,其次为沟通和跨文化能力,占33.33%,组织协调能力居第三位,占13.33%。而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根据课题组2013年10月对成都天府软件园四家外企或民企(包括GE公司、intel公司、颠峰软件集团与安可思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调研结果得知,当今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时不仅要其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有必要的技术方面以及商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如电子商务的基本常识、国际法律法规等,同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以便能够胜任压力较大的工作。另一个必要因素是应具有跨文化意识与知识,具备国际视野。通过2013年12月对珠海雅富集团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课题组认为用人单位更加提倡跨学科的学习,特别是文科、理工科、商科的综合应用;鼓励学生多方位的社会实践,不局限于某个固定学科、行业和校园。

所以说,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师选择的设定上,我们也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待,以期达到他们的基本要求,提高本系学生的竞争力。

六、针对课题研究结果的解决方案

(一)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在不少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依然定位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缺乏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主要反应对记忆能力的考查,而忽略对现象背后的知识理解,重笔试成绩而缺少甚至没有听说方面的实践能力考查,这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动因,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拓展阅读范围,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考前突击,这也严重限制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为人才培养定位?在参考了其他学校的经验后,如南京晓庄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学校所处的区域亦即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的办学层次,三是自身的师资队伍情况。

就中华女子学院本身来说,为中央部属院校,全国妇联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地处北京,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比如有机会参与大型的对外交流活动(如2014年承办的商务部妇女援外项目、APEC志愿者等)、独资合资机构与公司密集等,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外语系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不仅仅包括语言交流的能力,还包括其他如商务礼仪、策划、团队协调等一系列能力。女子学院是二本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根据被调查学生的情况看,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读学生,大部分学生对于相关课程接受程度虽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学生对于实践类的课程接受程度较好。就师资力量来说,商务英语任课教师基本上都具有海外留学或商务相关工作经历,基本能胜任所开设课程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模式,还应该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故提出了以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为核心制定培养方案、以实践+理论的方式设计课程群的理念。

就学生而言,他们对为何选商务英语也不甚明确。从对在校生的访谈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对文学没有兴趣才选择商务方向,这反映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性不会很强。有的学生由于不想考研所以选择商务,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商务比文学更实用,而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会更加认真。

经讨论,今年教育部将“商务英语”作为一个专业列入了专业目录,为商务英语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这对于没有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来说,如中华女子学院外语系,如何设置相关课程成为主要问题。正如上文所说,根据师资、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做的对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依托跨文化类课程作为核心方向设置课程群比较适合外语系商务方向的发展。借鉴同行的经验,也是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必须参考的依据。2013年12月,课题组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以下简称吉珠学院)英语系商务方向进行了调研,就课程设置、学生实践、就业前景等话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交流和探讨。通过调研我们得知,吉珠学院地处沿海,高新技术公司较多,有自身优势,故此他们的培养模式为一二年级基础课、三年级方向课、四年级全部实习。从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吉珠学院英语系商务方向开设了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语言学、西方文化与礼仪、酒店英语、跨文化交际、报刊选读、函电与实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课程,考试形式以考试、考查为主。其他院校如山东交通学院,其商务英语专业将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四个模块,完全依照《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的比例分配,在“商务知识与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块分别下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国际市场营销(英)国际结算(英)、国际金融(英)、跨文化商务交际(英)、营销调研(英)、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国际商务谈判(英)、公共关系(英语)等课程。

相比较而言,因学校性质不同,我院外语系跨文化商务沟通方向下设课程与上述两所学校有一些差异,如跨文化与人文类课程较多、商务类课程相对较少、在商务类开设了商务口译、笔译等课程,其实这也是我系所做出的以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为核心的尝试。在选课上,要求商务系学生同时研修文学方向的课程,力求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在跨文化类课程中又增加了“商务会展英语”课程作为核心,因为我系学生有机会参与大型展会,无论作为策划、翻译还是管理,都需要较为系统的训练,而这门课程就是给他们实际锻炼的机会,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而增加创业、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但也有需要加强的空间,比如,从山东交通学院课程设置可以看到,他们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英语授课,这对学生的英语训练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学生的英语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要求他们必须提前预习,否则一些专有名词或术语是听不懂的。目前以女子学院外语系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可能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听懂英语授课,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中英文的比重进行调整,比如对于专有名词或是比较难理解的复杂句可用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回答、讨论或是展示时必须用英文,尽力让他们在英语的氛围中提高语言水平。

(二)课程设置应更加合理

我系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困扰着教师,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对专业课中英语和商务知识的比例设置不协调。经讨论,课题组希望能以下面3点为参考解决此问题。

1.课程设计构架

在学习方法上,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团队意识,同时增强课堂效率,加强师生互动,课题组主张以“协作法”为主要方法。“协作法”的主要特征是:主张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和双人活动,同时借助实践最大限度地促进并调动学生的协作性和互动性,从而推动语言、文化学习。而所谓协作式学习,就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

“协作法”借助的模式为Richards&Rodgers倡导的英语教学方法构架 ADP(Approach,Design,Procedure)。Richards&Rodgers(2009)认为,一种教学方法,在理论上与教学理论原则相关,在组织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在实践上通过教学步骤来实现。

Approach理论原则包括对语言本质特征的描述、语言学习的本质特征等基本理论;Design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堂活动、学生任务、教师作用、教材功能的描述,是教学方法的核心;Procedure教学步骤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堂技巧、课堂行为、互动模式、时间分配、空间布局、教学设备的使用等。三者既不相同,又相互联系。在理论上与教学理论原则相关,在组织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在实践上通过教学步骤来实现。

在此,我们关注更多的是design和procedure。根据 Richards&Rodgers,在进行设计(design)的时候要考虑六点内容:即目标、教学大纲(语言和文化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标准)、教学活动类型(课堂和教材中的活动与任务类型)、学习者的角色、教师角色以及教学材料的应用。跨文化商务沟通重点在于实践,而在design当中与实践更加密切的包括课堂活动、学生任务、教师作用、教材功能等方面。课堂活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其中,第一课堂更注重课堂内部师生的互动,比如知识的传授、提问与回答环节、学生的小组展示等内容;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在内容上会比第一课堂丰富,可以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如参观机构或是实际参与甚至作为领头者操作一些项目,比如模拟一场商务谈判。提到procedure,Richards&Rodgers认为应该包括课堂技巧、操作、行为等(时间、空间、设备等;互动形式;教师和学习者采用的各种策略)

2.基于“协作法”的课程设计

从内容上看,“协作法”与另外一种学习方法“探究法”(inquiry-based learning)是可以互相借鉴的,都是以“提出问题”为中心,之后以协作的方式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收集、分析并经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两种方法都是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即用另一种方法解析问题或是找到另一种答案。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指导、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影响协作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黄荣怀、刘黄玲子、郑兰琴 2002):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当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2)协作活动:活动应当新颖而有意义,激发学习者对协作学习过程的兴趣,引起学习者之间互动的需求。

(3)协作关系:和谐的协作关系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交往性动机,并促进成就动机的实现。

(4)评价:依据评价建立的奖励和反馈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着自我提高需要和附属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的满足。

(5)学习支持:给学习者提供支持性的服务是保证协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也必然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协作动机。

以“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为例,在给出案例或是任务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给出案例分析或是策划方案,教师予以补充并以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以便设想其他的方式对同样的案例进行分析。正如Short,Harste和Burke(1996)所指出的,Inquiry learning which is a rotative course,begins with students’ previous knowledge and interests and leads the students to learning.与此同时,正如上面提到的,“协作法”可以与“探究法”相互借鉴,因为二者都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发现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而且需要事先做好分工或是设置不同的角色。

课堂模式可以下图为例:

图7

为检验实际效果,相关教师在2013~2014第二学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依据上述五个方面融入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了五个场景(如国际研讨会、留学生Party、跨国公司年会等),要求学生自愿组成5组,每组4~5人,挑选一个场景作为主题,并回答为什么选择此场景。之后,开展协作活动,让学生对所选题目进行讨论,提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可做提醒或补充,激发学生对此主题的兴趣。同时让他们选出或是自荐一个group leader,负责小组的管理、协调与工作的分配,或是让他们模拟一个公司的模式,当然需要他们搜集资料明确公司的基本设置。之后会给他们一周的时间为最后的展示做准备。协作关系:指的是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汇报各自收集的资料与做出的决定。如果有分歧会由leader负责协调,遇到问题由CEO做出最后的决定。评价:加强对评价机制的运用,重点是对于实践活动的评价,做到个体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与指点。评价指标可包括能否胜任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对于自身能力的总结、小组成员的满意度等,之后给出相应的分数或评价,旨在使学生明确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学习支持:学生可以随时找到教师给予帮助,如寻找资料、案例,或是撰写策划书、日程等细节,当然也包括进行人事协调时处理问题的建议。

3.增强课内外实践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学习的有效拓展,结合跨文化背景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来看,落实至英语教学环节,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说”英语能力的培养,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通过反复练习来营造较为真实的商务英语交际氛围。正如爱德华·霍尔(1976)所讲,情境是建造文化大厦的基石。如果要学习好跨文化商务沟通,必须要参与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投入另外的文化。而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指的是国家、民族的文化,也包括企业文化,如合资公司、外资公司等。

我院外语系虽然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教师分派学生在课下找相应的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找材料进行分析、做报告,但由于学生缺乏基础知识,材料过时,教师讲授时间过长等因素,减少了学生的时间与实践机会。虽然也参加了一些实践项目,如国际文化节和京交会,或相关单位的参观,如环球时报社、波音公司等,但从问卷及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还应当加强实践的时间及内容,因为现有的实践项目、所实习的岗位与商务英语课程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对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外语系在2012版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市场营销与企业创新》《会展商务英语》等实践较强的课程。《国际市场营销与企业创新》主要以实践为主导,最大程度上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本课程上的地位,包括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和小组项目,同时定期邀请国内外营销方面的企业在职人员或者高校的研究人员来课堂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回答学生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的桥梁。《会展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践环节,如自主查阅资料,分组完成不同阶段的任务,增加互评机制,教师分阶段督导与检验等。其他课程如《商务英语基础》,第三课堂设计了小组创业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教学内容自主完成包括企业创立形式、程序、目标及文化、产品及服务、营销、财务、人力等完整创业规划展示并完成规范的商业计划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拓宽了就业思路,甚至有些学生已经打算在毕业后实施自己的创业梦想。

参考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经验,在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到学生入学时层次不同、社会实践不足的情况,在一、二年级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思考个人职业发展。该院英语系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开展为期一年的社会实习实践,由于珠海地处于珠三角地区,实习、就业机会较多。商务方向的学生大多从事进出口贸易、文员跟单、经济会谈等工作,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回到自己的家族企业中效力。珠海是制造业基地,不少学生在格力、格兰士、佳能、飞利浦、博世这样的企业实习工作。“先就业、再择业”是吉珠学院英语系鼓励学生采取的另外一个就业策略,目的是希望学生先学会独立思维和基本职业技能,再根据个人特点和市场特点择业,避免眼高手低。

如前文所述,外语系积极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机会,如大使论坛、APEC志愿服务等。从2012年开始,我系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申请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目的在于使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操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工作或是创业做准备。如上所述,毕业生的职业往往与所学的知识关系不紧密,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起点较高,但能力又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转变他们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观。另外,我系2014年又与几个机构和公司签约了实习基地,包括外研社、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等较高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借助今年学校“实践周”活动,外语系又与包括中国青年交流中心在内的单位签订了协议,每年派学生赴基地实习。在课堂上,教师也适时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如商务口译的课堂直接搬到了会场,使学生彻底感受口译氛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浮躁、“眼高手低”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当然,还应增强世界文化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适当增加参观、交流机会,进行实地参观(如之前的波音公司、招商局物流等)、聘请企业导师讲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跨文化内容。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跨文化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浅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中高职衔接
商务休闲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商务达人数码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