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女性观微探

2015-05-30 00:59买莉娟李淑兰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十二楼女性观李渔

买莉娟 李淑兰

摘 要:本文以李渔女性观为探析对象,重点讨论李渔在很多作品中体现出其女性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联系李渔的各类作品,结合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主要剖析李渔女性观的内容、特点以及成因。李渔在所处时代思想和个人经历双重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的肯定和同情,体现出了相对开明的女性观,也因此形成了他女性观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无声戏》;女性观

李渔(1611-1680),是我国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他所著的诗文颇多,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光绪年间《兰溪县志》就记载他:“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皆知有李笠翁。”

由于李渔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生活还是他的文学创作都受到了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起来,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产生,此时代表封建秩序的程朱理学己不能维系人心。王守仁的心学应运而生,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理沦。其后王艮、李贽提出“百姓日用之道”、“好货好色”的理淪,肯定人的物欲的合理性这些思想影响了李渔,使他的作品体现了市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较为开明的女性观。

女性观是作为李渔整体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它主要在李渔作品的思想倾向上有所体现。他的小说内容中婚恋故事占很大的比例,女性观念对于李渔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他写的故事中,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对于探讨李渔女性观和正确评价其人及其作品价值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李渔的女性观

明朝开国之初,在思想上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政治上实行既笼络又打压的政策,思想界呈现了一派沉闷压抑的气氛。明中叶以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斗争激烈、腐化堕落的同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逐渐繁荣,市民阶级不断壮大,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思想文化上传统礼教受到极大地冲击,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发扬对财货的追求,肯定男女的情欲追求,形成了一股“好色,好货”的社会思潮,使得“肯定人欲、反对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自由”成为了晚明的人文思潮,也成为了一种审美追求。李渔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必然受到当时男女情欲观的影响。

首先,李渔肯定女性对情爱的追求。李渔明确表达了他对男女两性之间真挚情爱的赞赏。在传奇《玉搔头》中,他说“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在他笔下,有情人之间的“情”超越了地位权势,《玉搔头》里的正德皇帝与一妓女刘倩倩相恋,传奇《唇中楼》中的龙女舜华爱上了凡人柳毅而不爱龙王之子。封建婚姻的门第观念在其中受到了嘲笑,体现出作者两性“情”的价值的肯定。而《十二楼·合影楼》中的玉娟和珍生的爱情,充分表现出了李渔对人自然欲望不可压抑的肯定。

其次,李渔主张情感追求必须“发乎情止乎礼”。生活在明清易代这个历史时期的李渔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他的戏曲、小说等作品中,一方面表达对“情”、“欲”的肯定,尊重人的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又要宣扬“理”、“礼”,于是乎他就提出了“风流道学合而为一”。他在《慎鸾交》中云:“名教之中不无乐地,闲情之内也尽有天机,毕竟要使道学、风流合而为一,方才算得个学士文人。”①也就是说李渔提倡在“循规蹈矩,不做防伦背理之事”前提下追求幸福。李渔笔下的故事,才子有意佳人,大多诗书传情、媒妁牵线或是耍个小聪明抱得美人归,而不像许多明话本小说像《三言》《欢喜冤家》里那样直接登堂入室。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李渔对于“情”和“理”调和。

再次,李渔持有相对宽容的贞洁观。明中后期,由于个性解放和纵欲风气影响,女性的贞洁观念也随之淡化。李渔在小说《十二楼·拂云楼》中提出了自己的女性贞洁观:“节义二字原是分拆不开的,有了义夫才有节妇,没有男子不义,责妇人以守节之礼。”男性有情有义才可要求女子守节守贞,李渔这样的思想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就显得尤其可贵了。

《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中,他塑造了一个“完节操”的丫环。在《巧团圆》和《女陈平计生七出》中,姚小姐和耿二娘“只救根本,不救枝叶”行为让李渔仍称她们为“贞女”、“节妇”。《奉先楼》中的舒娘子为保宗脉失节,但李渔在故事里依旧为她树了个贞节牌坊。

最后,李渔提倡女子教育。古代社会,教育一直都是男子的特权,而女子一直秉持“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训诫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李渔为此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女子无才便是德,言虽近理,却非无故而云然。因聪明女子失节者多,不若无才之为贵……。②

这一席话正是李渔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的驳斥。现实中李渔也常教导他的妻妾女儿学习。娶来的妻妾中,若发现有戏曲方面的天赋就立即请老艺人教导,将她们培养成戏班里的顶梁柱,并教她们识字,提高了妻妾们的文化修养。

二、李渔女性观的特点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过:“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他们的意识是随着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李渔女性观也是如此。他的女性观内容繁多,他既敢于破除当时旧思想的束缚,但也无法挣脱正统思想对他的影响,以致于他的女性观具有很强的矛盾性。

(一)封建正统思想与市民思想的交融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陆续兴起,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印刷业和造纸业日趋扩大规模、兴旺发达而经久不衰,使得市民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迅速发展势必引起思想文化潮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社会正统思想。士人阶层出现了偏离甚至背离主流文化的思想趋向。

“百姓日用即道”,“好货好色”乃人之本性的市民思想冲击着当时正统的理学思想,使得这一时期思想界整体的呈现出情与理的矛盾性。李渔也是受到这种市民思想影响的文人之一。所以,一方面他肯定女子对情欲的正常追求,肯定人个性的飞扬,另一方面他依然宣扬封建腐朽的观念,坚持男性至上的立场。这是李渔生活中的现实因素决定的。故,他的女性观念其实是一种封建正统观念和先进市民思想融合的结果。

(二)寻求情与理的平衡

清前期的理欲观,在批判宋明理学理欲割裂的禁欲主义基础上,充分阐述了理、欲的相互联系,并把理欲与情理相互结合起来,高扬了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③

理和欲,在明末甚至清初都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体。在封建理学思想和市民思想相互影响下,出现了“克欲”和“纵欲”这对相对的社会思潮。它们相对,是因为它们对人欲有着相反的极端的看法,而李渔却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这也表明李渔的思想其实是对当时社会这两种极端思想的矫正。他所说的“风流道学合而为一”其实就是想要表明自己希望在理和欲之间能够找到一个折中点,这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三、李渔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因素

1.封建正统观念和市民思想并存的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繁荣的城市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很多的商铺,既有销售日常生活用品的,也有娱乐性和服务性质的,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很多的大城市都有这样的描写:“闾檐辐辏,万瓦甃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张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永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羞奇异之物,咸有所增。”④城市生活的繁荣和发展,孕育了是日渐崛起的市民阶层。很多农民渐渐放弃了土地而从事经商或者是手工业,这样使得市民阶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的社会力量,影响了经济的走向和新的社会思潮的产生。

市民阶层与封建阶级的主体地位的差别注定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经济形式的不同影响了他们思想潮流的变化。王阳明在陆九渊学说的基础上以唯心主义思想来对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为人性解放打开了一个缺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将“道”与“百姓日用”联系起来,肯定世俗生活中人的物质欲望,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他强调个体价值,尊重个人选择:“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有仕于土者,乃以身之所经历者而欲人之同往,以己之所种艺者而欲人之同灌溉。”同一时代的袁宏道倡导“性灵说”,追求个人的闲适和快乐。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封建正统理学思想对人们行为思想的控制和束缚。

2.当时女性生活地位的提高

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作为小农经济的单位也渐渐失去原有的约束力,而许多市民家庭中的女性也逐渐走出家庭这一小范围,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许多大的商业城市“随着整个市场经济的萌芽及其发展和农民多种经营的普退化,养蚕、采茶、纺纱织布等以妇女为主的劳动,己越来越具有社会生产的性质,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⑤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的几率越来越大,她们对家庭的贡献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新兴女性观的出现,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李渔无疑受到这一股思想潮流的影响。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李贽的《藏书》;他对汤显祖的《牡丹亭》情有独钟;他把现实中女性的遭遇搬上戏台;他将目光投射到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遭际以及封建婚姻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女性肯定和同情,褒扬“情”的价值,呼吁对人性的尊重。当然,李渔的女性观的形成是相对很复杂的,这也不仅仅是由当时时代因素所决定的,他个人经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个人经历

李渔籍贯是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兰溪此地“人多壮游在外”⑥,有易于迁移的民风。李渔父辈移居江苏如皋,做药材生意,李渔就出生于如皋。所以,李渔应属商人之子,算是平民。李渔早期就开始攻读儒家经典,并且参加过几次科举,在当地小有才名。他与崇祯十二年、十五年参加了两次乡试,但都以失意告终。恰逢明灭满清入关,社会朝代的更替更使得他作为一位传统文士济世理想的彻底破灭。顺治七年,他离开故乡,举家迁徙到杭州,正式开始了他“砚田糊口”的漂泊生涯。从此以后他卖文刻书,与名士交游,其中也不乏有名的才女,切身感受到女性的才气不输于男性。并且在当时他写了很多的诗文,《无声戏》、《十二楼》小说、《怜香伴》、《玉搔头》、《风筝误》、《意中缘》等传奇。李渔的一生都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养家糊口,李渔自述“渔无半亩之田,而有数十口之家,砚田笔耒,止靠一人”。

他的创作要想发挥它的商业价值必先迎合市民阶层的品味,还要符合士人阶层的审美。他塑造的各种市民阶层和下层人民形象,才女、财主、才女、乞丐、戏子等等,血肉丰满,充满市民阶层趣味,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他以自己的姬妾组成家庭戏班,演出他自己的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艺术创作下他的很多思想观念受到了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也有他本人思想的因素。他早期所受的儒家正统思想和他后期接近市民阶层所受的是市民思想相互影响,并且加上他复杂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女性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李渔传承了晚明社会思潮对女性的的同情和理解。他肯定女性对情爱的正常追求;主张在节制情欲的基础上追求幸福;提出了相对宽容的贞洁观;认为女子应该接受一定的教育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张扬了女性意识,也反映了李渔对女性情感的认同。女性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以及在解决问题时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体现了李渔将她们视为与男性平等的人。她们不再完全受男性的摆布、不再受礼法的重重约束。这体现了晚明的社会思潮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李渔女性观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李渔女性观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他改良女性观的主张,改良不等于改革,但也算是改革的开始,所以李渔所拥有的女性意识是值得肯定的,这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具有启发意义。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局限和李渔思想的局限,他在肯定女性、同情女性的同时又要寻找传统的礼教与女性观的平衡点,自始至终都无法让女性彻底摆脱礼教的束缚,他的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于当时社会已属相当难能可贵了。

总之,他的女性观是在以男权为主的前提下对女性给与的肯定和同情的。他的女性观具有不彻底性,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思想有关,我们不应以一种苛刻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最大意义在于发现了现实中男女的极度不平等,并且凭借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来,但就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纵观现今社会,女性问题依旧无法解决,理学对女性的束缚依然存在,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一个身处几百年前的封建文人、一个男权社会的受益者能具有改革女性观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可以将李渔从他的时代割裂出来,而是将他放置在历史和时代的长河中,以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他和他的女性观。

注释:

①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第100页.

②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十一.第141-142页.

③郑师渠编.中国文化通史·清前期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④(明)王锜撰.寓圃杂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五.第49页.

⑤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

⑥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2] 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M].1992.

[7]黄强.李渔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8]崔子恩.李渔小说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十二楼女性观李渔
SOLES OF WIT
《十二楼》词汇选释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李渔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