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与太极的比较研究

2015-05-30 02:49刘雪梅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太极

刘雪梅

摘 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中,不断的借鉴吸收太极的一些特性。中国古典舞蹈与太极有着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上,对中国古典舞与太极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中,讨论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问题。进而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阴阳学说;中国古典舞;太极;分析比较

阴阳,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的两大对立面,讲的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阴与阳相互对应的结果。在太极的发展道路上,遵循了中国阴阳哲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成为纯粹的中国意识形态。而古典舞這一门艺术的发展在“结合”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迷茫。我认为不论是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本体发展还是太极的发展都应该在中国传统思想这一高度上遵循阴阳意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发展中国的艺术。因此,从阴阳哲学上,从宗教意识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上,为中国古典舞找出一条合理的发展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舞与太极之比较分析

阴阳哲学为基础结合各家拳法创始于明末清初遵循阴阳哲学演变与创新产生了不同学派二者均以阴阳哲学为理论基础扩展出相似的八卦体态以及类似于太极图示的阴阳体动自创建以来一直在“结合”之路上发展50年代结合戏曲风格芭蕾体系形成

(一)阴阳“体态”与阴阳“体动”的相似之处

阴阳“体态”方面:于平在分析中国古典舞的“体态”时,借助中国武术的经验与《易经》的八卦封象,归纳出了“八卦体态”,这与中国武术界提出的“八卦体态”暗合。二者均以阴阳学说为基础,阴均为静、柔、抑、弱、退、软等;阳均为刚、强、进、动、张、狂等。舞蹈训练使脑中的思维活动变得集中,精神系统与身体机体达到协调统一,在舞蹈的过程中,出现随机的反映,欲动之前已处理好将要表现出来的所有动作。这种来自东方人体根基的静态训练,是科学且符合生理运动规律的,“小八字步垂手站”是身韵的基本站式与步位,这是人体最自然,最松弛的一种姿态。

(二) 太极与中国古典舞蹈在发展方面的不同之处

太极创始于明末清初,迄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其理论中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所借鉴的理论,均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科,这就使太极沿着阴阳学说的方向发展下去,也就使太极沿着自身起源时的基础发展下去,也就使太极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这条发展之路上,太极发生了演变和创新,产生了杨氏、陈氏、吴氏等流派,各个流派拳法不一,各有特点,但均遵循着太极的发展之路而演变出来的结果。而中国古典舞蹈起源于20世纪,没有太极那么渊远的历史。在其发展之路上,却没有始终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走下去,而走上了“结合”之路。

二、关于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建议

根据以上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比较,针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问题,我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应该在中国文化母体内开拓领域。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 在中国自身的舞蹈发展史中丰富中国古典舞蹈的学派

50年代,老一辈的舞蹈艺术家从戏曲中整理中国古典舞蹈。自此,“结合”学派一直强调的是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的结合。中国古典舞蹈外观绵软松弛,而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在“韵”“势”之中。“韵”包括气韵与神韵,二者相互依存、密切关联。气韵是古典舞的重点,然而,神韵又是气韵的升华,是身法中深层的要求。 “势”的灵魂即为神韵,把握好古典舞的神韵就把握住了外在的“势”。纵观中国舞蹈发展史,汉代的“百戏”“女乐歌舞”,魏晋南北朝的舞蹈变革,隋唐时期舞蹈的盛景,宋元舞蹈的规范,都是发展史上一个个亮点。如果将中国古典舞蹈的“韵”、“势”与各个朝代的经典舞蹈特色相结合,形成风格不同的各个学派,会使中国古典舞蹈的学派更加丰富,也将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增添一条道路;在横向方面来看中国舞蹈发展史,敦煌舞是众多舞种之一,其洋溢着与中原汉民族舞蹈不同的异国情调。

(二)丰富古典舞身韵训练体系

中国古典舞蹈对身韵训练体系的建构,目前已经有了一定改进,但还处于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之中,一方面它要广泛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摆脱戏曲舞蹈“板腔体”的束缚, 探寻身法训练独特的“旋律性”,要从原始单纯的动律元素挖掘,向复合性的动作语汇结构转换,由此才能使身法训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推进身法训练的繁荣发展。首先,扩展了动作幅度、探索新了形态。中国古典舞教育家唐满城教授曾说过:“戏曲舞蹈不是独立的舞蹈,戏曲舞蹈是戏剧化的舞蹈,舞蹈化的生活形态。”中国古典舞完全可以依照这种解构方式来扩展更多的动作。其次,融合技术、技巧扩展身韵训练的横向联系。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并由此产生出了“二”、“三”和“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为身法而身法,而应把身法、技术和技巧巧妙的融为一体,把艺术语言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整个舞蹈艺术的宏观背景下,加强身化训练的生命力。中国古典舞需要训练舞蹈演员的跳、转、翻、控制的能力,从舞台实用性出发,有意识地努力开发教学主体者的综合能力,同时, 也增强了身法训练中的训练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于平. 高教舞蹈综论[J].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李北达. 中国武术理论和舞蹈实践[J].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3]于平. 中外舞蹈思想概论[J].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太极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美丽的太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