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的语法化探析

2015-05-30 03:45杨蓉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法化

杨蓉

摘 要:汉语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用于方位名词后的“边”被学者普遍认为是类似词缀的语法成分。真正意义上的“边”的义项较多,且各个义项出现的时间不一。本文试着探析作为方位词后缀的“边”的语法化演变,着力呈现其历时发展脉络。

关键词:“边”;方位词后缀;语法化;认知域

一、“边”的语义演变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边”的边境义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词特征非常明显。此时“边”主要是指边界、边境和事物的四周及其附近。例如:“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二)魏晋时期

从魏晋时期开始,“边”的边缘、边缘义开始转为“旁边,侧近”之义。与“侧、畔、旁(傍)”等词共同承担这一义项。早在前秦时期,这些词就已经存在,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的这一义项才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例如:“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树在路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三)唐代以后

从唐代开始,“边”用于方位名词后,成为一个后缀。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中的“边”已经成为方位名词的后缀,和现代汉语中的方位名词后缀没有什么区别了。在与“旁”、“侧”的竞争中,“边”表现出了它的优势,经过唐以后的发展,终于在口语中取代了“旁”和“侧”,成为表达这一意义的唯一口语词汇。

二、“边”的句法结构演变

(一)“名词+边”结构

“北边”、“南边”本来是“名词+名词”的定中结构,“边”是“边界、边疆”。例如:

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吕氏春秋·先己》

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左传·昭公十三年》

(二)“动词+边”结构

数使人行劳赐。边城关塞。

地形之当守边者。

(三)“形容词+边”结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四)“邊+名词”结构

齐边楚。《史记·高祖本纪》

何危尔,边乎齐也。《谷粱传·定公十二年》

此时的“边”是动词,是由本义“边界、边疆”引申而来,具有“接壤,靠近”的意思。

(五)“L+边”结构

“边”由引申义“边缘”虚化为处所后缀后,出现了“方位词根+后缀”的派生方位名词“右边”、“后边”的用法,并类推出“东边”、“南边”,进而取代原有的定中结构“东边”、“南边”。此结构类型与“名词+名词”结构的“边”和而不同,是后起结构。

三、“边”各义项的语法化程度

有关“边”的语法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其语义泛化的程度和句法形式特征来进行观察。

第一,语义。“边”的本义为:山崖的边缘。因此,判断“边”语法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边”是否具有实在的表示边缘的语义。我们归纳了“边”的几个义项:

【边涯】:此时“边”的语义着眼于物体的边际、边缘,具有本义的实在意义。语义具体实在,语法化程度低。

【旁边】:此时“边”的语义着眼于物体的边际、边缘,同时还赋予了空间位置的意义,但是前者占主导。基本上具有本义的实在意义。语义具体实在,语法化程度相对低。

【边境】:此时“边”的语义一部分着眼于边际、边缘,一部分由地方、区域承担。其实在义的地位逐渐下降。

【靠近】:此时“边”的语义不再着眼于物体的边缘,而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或者物体之间相对的地理方位,词性与本义大相径庭。其实在义逐渐脱落。

【尽头】、【方面】:此时“边”的语义经引申被映射到性状、关系等其他域,表示事物尽头方面空间范畴的意义,词义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而获得了其他义项。语法化程度较高。

【方位词的后缀】:此时“边”没有实在意义,虚化成新的词性,语法化程度最高。

第二,与其他词性的紧密程度。

①“名词+边”结构。这种结构中,“边”一般是名词,形成“名词+名词”结构,此时的“边”是表示与另一名词语法上构成修饰关系。两词之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论元,语义相对稳定,语法化程度低。

②“动词+边”结构。这种结构中,“边”一般是名词,形成“动词+名词”结构,此时的动词与名词之间可以插入虚词或者不插入任何成分。“边”的名词性强,语义比较实在。

③“形容词+边”结构。这种结构中,“边”虽然是名词,与形容词结合紧密,但是“边”的语义经隐喻被映射到非空间域,词义发生改变,语法化程度稍高。

④“边+名词”结构。这种结构中,此时的“边”是动词,是由本义“边界、边疆”引申而来,整个结构构成动宾短语。两者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使动词对后者的处置关系明显,起到引出动词关涉对象的作用,一般可以省略,但语义上有所削减。语法化程度较高。

⑤“L+边”结构。“边”由引申义“边缘”虚化为处所后缀后,出现了“方位词根+后缀”的结构。“L+边”结构结合紧密,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语法化程度高。

参考文献:

[1]吴福祥,崔希亮.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胡晓慧.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兴才.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M].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