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本体论的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2015-05-30 15:46张娓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嵇康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其通过无形的存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志世界,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段,音乐无疑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但就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情况而言,许多教师都忽略了音乐这一本体论点,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音乐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变得越来越贫乏,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也越来越弱。因此,本文将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作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音乐本体论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本体论;音乐教育

音乐的存在是无形的,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无形才得以为人们构造出一个广阔的意志世界。音乐值存在于时间的领域中,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来进行不同的评判。在音乐界,音乐的主题美和肌理美一直是音乐追求中争论的大点。音乐的发展方向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而在高师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音乐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的最直接表达方式,理应是充满生机的,美好的音乐能够给人们带去心灵上的愉悦和享受,并给人们以心灵的洗礼。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音乐的这一本体要素,通过激发学生内心生出的燥静之情,来对音乐产生共鸣,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艺术殿堂。

一、嵇康的音乐本体论

在音乐本体论上,嵇康认为心与声是需要区分的事物,人的感情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但音乐本身却只存在旋律和乐曲的变化,并不存在任何感情。因此,音乐本体并不代表着人们的思想,也不反映任何的情感其只是一种自然中的物质,也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谈到的“自然之和”,即音乐感性本体和音乐理性本体。

(一)音乐感性本体

音乐的感性本体是由人们现实生活中具体的音乐所决定的,人们在欣赏或探讨的这些音乐所存在的本质其实就是音乐感性本体。大自然中有无数种颜色和声音,音乐的声音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动听或刺耳,还是遭遇了岁月的变迁,它的本心都不会发生改变,既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或厌恶改变品质,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情绪而变换尺度。音乐本身所具有“自然之和”决定了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指出,“和”指的是音乐的和谐,是极富自然特征的音乐。音乐之“和”具有自然的特征,“和”就是音乐的和谐,即是“八音会谐”也是“音声和比”,其本意是为了强调作为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和”是客观规律中存在的精神,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念为基础,这种所谓的“自然之和”是无形的、不可分析的。

(二)音乐理性本体

音乐中存在的艺术精神就是音乐的理性本体,理性存在于“自然之和”中,要达到“大音希声”的高度,才能真正成为本体。《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对于音乐理性本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天地合德,万物生长,寒暑交替,需要通过五行来完成,文章为五色,发出五种音律,音乐被创作后,其气味仍然会存留在天地之间。音乐作为天地间的产物,本体与身是相统一的,这种“和”的本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范畴,是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和”是历史上各朝文人毕生追寻的理想,也是一种超越了感官和现实的本体世界。在这个本体世界中,天和与人和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甚至超越了所有的一致之声和偏股之音,达到了无限自由的状态。这种基于音乐理性本体上的“和”既是人格意义上的本体,同时也是艺术本体。

二、音乐本体论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音乐的本体不完全是情感,因此,音乐并不能全面的反映人们心里的情感,其本质是在时代的政治背景下所产生的“自然之和”,在音乐本体论之下,音乐教育要想产生正确的影响,就不应该是通过生硬的灌输来进行,而是通过自然教育和自然接受来传递,因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声无哀乐论》的“自然之和”特性对于音乐教育始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启示。

(一)遵循“自然之和”完善自身人格

要想正确认识事物,就不能片面的将前人言论作为依据来判断,必须有自己的心得,通过“自然之和”的探寻,找到自然特性,从而形成自我独特的音乐本体论。对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嵇康主张“声无哀乐”,同时也赞同音乐和情感之间有潜在的对应关系,所谓和声的打动人心,能够激发出人们内心潜在的情绪,就像是喝酒能够将人们心底的情绪勾出来一样,声音存在于平和的世界,而对于事物的感染却没有定性。音乐作品对不同的音乐欣赏主体来说并不相同,因此,音乐作品往往充满了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之一,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而音乐教育则是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情操和修养而存在的一项社会活动。但在长期的教育过程当中,音乐技能逐渐成为了一些学校考核音乐教师的标准,大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音乐类人才,而不在于其他方面。这就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开始出现实践性的障碍。在一万人当中只有极少几率能够造就一个音乐人才,如果音乐教师为了培养音乐人才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往音乐家方向发展,或者为了培养出一个音乐人才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培养,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是教育事业的错误。

(二)运用“自然之和”改进教学思想

音乐本体论的核心就是音乐的自律论,其所强调的都是音乐所包含的自然特征和可观的属性。音乐本身具有社会功能性特征,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从音乐学角度来说,音乐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在他律美学中一致认为,制约音乐的规律是来自于音乐之外的,音乐具有一定的他律性,而在自律美学中,却被人认为音乐的规律来自于音乐自身,只有通过音乐本身才能够把握住音乐的结构和内在本质。很早以前,音乐就被认为是心的语言,能够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这一观点在他律论中所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音乐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自律性,如以声音的形式运动或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进行运动,而当音乐的内容是被引发的、不再是音响等实体自带的特征,并且能让欣赏者感悟到音乐中的内涵,这时音乐就具有他律性。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普及音乐教育,使音乐成为学生人格素养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到超越传统内容,不过度的注重情感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为教育原则,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音乐曲目的欣赏等内容进行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音乐的情感属性,同时也要提高对其“自然之和”属性的认识,以音乐本体论来实现音乐教学中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三)秉承“自然之和”激发个体能量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人的喜怒哀乐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而深藏在心里的,只有遇到相同的和声才能够被诱发出来,这相同的和声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喜怒哀乐却有根源。也就是表明,音乐能够将人们心中所深藏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进行激发,让人们的情绪得以表露。另外,嵇康也认为,要想改变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最好的的办法就是音乐。如果管理者善用德育,让百姓的心中获得“自然之和”的音乐感受,那么音乐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多的还是一种教化。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音乐艺术进行欣赏和了解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愉悦自己的内心,为了满足内心对于美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需求。当人们得到了美的感受时,身心都能够通过音乐得到净化,这就是教育学中所谓的“寓教于乐”,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要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更好的学习,首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的本质,让音乐通过心灵的感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也是我们音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就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工作来看,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将音乐知识以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把握音乐和学习音乐的精髓,因而,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上,我们应当多利用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的观点,采用音乐本体论来正确看待音乐教育,将音乐变转变为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让音乐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个体潜意识的能量来进行音乐的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提出的音乐本体论给一直以来都呈现沉闷状态的音乐美学注入了新鲜的空寂,特别是对于高师音乐这一特殊的文化教育,音乐本体论的出现让音乐的表达变得更为多样化的同时,也让音乐艺术得以传承下去。因而,我们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回归到音乐本体论中来,以其音乐感性与理性本体来让音乐艺术得到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逸群.高师声乐艺术的音乐本体论[J].大舞台,2011(11):239.

[2]黄毓任.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音乐本体论的建立[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87.

[3]谢荣波.对拒绝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音乐本体论反思[J].广东教育,2007(7):108-108.

作者简介:张娓(1974-),女,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嵇康音乐教育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