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倾听孩子心声开始

2015-05-30 10:48马志响
师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声花期花儿

马志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而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自己往往会忽略倾听学生的言语。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倾听,去与孩子沟通,去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认知世界和心灵世界,全方位地了解、感知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和心灵的引导。

教育需要倾听,教师对每一个心灵的谛听,源自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理解、接纳、赏识与期待。“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有的花儿开的早,有的花儿开的晚,但不论花期早晚,要相信每一朵花儿都会盛开在春风里,都会在对的季节、对的气候开放。我们要做的就是 静听花语,做“花儿”的“知音”,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养分,静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生命律动,做个“赏”花人,让“花”为悦己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慢追逐的脚步,让孩子自己慢慢走,学会在成长中守候孩子,用倾听滋养孩子的生命,才能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悄然绽放。

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心灵,在您实施教育教学之前,您都一一倾听孩子的心声了吗?倾听本身亦是一种教育。它不是单向和封闭的,教师在倾听中,在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成长中会不断地对自己心性、学养进行砥砺,进行修炼;在倾听中,自己的德行、学问得到不断完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路“有来有回”,我们认真倾听和引领了孩子,孩子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他们也在用儿童世界的真、善、美引领我们,亦会认真倾听我们的教育之音。

教育需要倾听,需要平等对话。需要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明亮的眼睛是小小的,纯洁的心灵也是小小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小”的身心特征,不揠苗助长,不想当然地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他。蹲下身心,放下架子,丢掉既往的思维偏见,每天多倾听一会儿,听听孩子对事物的理 解、感受,听听孩子的诉求,听听孩子的困惑、疑问,听听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爱,了解其内心世界、生活习性、学习境况……以走进孩子的生活、语言、 心灵和思维频道,寻找生命成长的密码,这一切都将从耐心地倾听开始。

孩子成绩下滑你先不要批其心不在焉、玩物丧志等,要先静静聆听。这是因为孩子的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还是自身问题所致?如此,瞄准耙子,对准核心部位,方可“一击即中”,对症下药。

两个孩子打架违纪,请您不要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连珠炮式的痛批痛骂和定性评价。请您先丢掉既往偏见和思维定势,不要急着“否定”孩子,请静静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让他们把话讲完。听听他们各自的“道理”“理由”,理清来龙去脉,找到事情根源,而后加以牵引、疏导,动情动理,用一颗同 理心去换位思考,宽容接纳,用教育大爱去触及学生心灵,实施心灵的教育,使学生受到教育感化,从而祛草除根。

……

俯下身心静静倾听孩子的内心,你就会懂得孩子的苦和累,懂得孩子的需要、追求和幸福,能够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读”懂教育的发生应该是自内而外、自下 而上进行的。不是教师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说教和灌输,真正的教育是应先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其灵魂,而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一点也勉强不得。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这时候,我们需要静静地倾听、陪伴和等待。

听懂孩子的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先进行心理换位体验、心理品尝、自我测试,而后再实施恰切的教育。这样,教师不会为了追逐分数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课外 家庭作业来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苦不堪言;不会老拿别人的优秀、长处来对比自己学生的缺点和短处;不会认为自己的学生无可救药,否定其一无是处,不会对自己的学生求全责备,动辄发怒、泄气,而会理解、宽容学生,爱护、接纳学生。

孩子是一部永远鲜活的书,我们必须经常地去翻阅它,倾听它,思考它,才会知道他们的欢喜,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教育才会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心声花期花儿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sentinel node navigation surger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容颜盛放,花期未至香谢凉
汉服有礼——陌上又花期,相思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