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的场地原生树保护性利用

2015-05-30 00:53胡传伟孙冰陈勇高雪
广东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保护性园林景观树木

胡传伟 孙冰 陈勇 高雪

摘要:以植物景观改造为例,在保护性利用场地原生树木的目标下,通过地形重塑和植被恢复,营造出优化的功能性景观。地形改造后原生树周边结构优化措施包括回填具有复合结构的土层和架空结构,树木抚育辅助措施包括树木修剪、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以改善原生树的生存环境,构建以原生态保护性利用为基础的低影响开发园林景观。

关键词: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原生树;保护性利用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7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4-11-17

全球城镇化速度每年保持高速发展,更多的土地被用来开发成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群,这些影响或多或少干扰了场地和临近地块的自然过程,为了恢复场地生态系统,需要及时进行场地环境修复。因此,促使英国实施了“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探索了“水敏感城市设计”、法国开发了“交替排水系统”、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模式等多种降低场地开发对自然过程影响的方法,而我国则一直致力于环境修复和生态园林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多种场地开发方法中,最值得推广的一种就是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模式,场地处理得当,可以突出景观亮点和修复场地生态系统。本文基于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模式探索了如何对场地原生树木进行保护性利用,以期对景观设计和工程施工有所启发。

1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的起源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由美国提出的基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营建的暴雨管理理念,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源头控制与设计减少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和污染物,使场地开发后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水文状态,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其在场地保护性设计、屋面雨水集蓄、下垫面渗透性技术、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技术标准制定、评估方法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为成熟。低影响开发的主要载体是景观场地,而我国面临的旧城改造、公园改建和居住区开发等多个项目中很多都存有优良生态基础的景观场地,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如果运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最低限度地降低开发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影响,不仅可节约投资,还能达到突出景观亮点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目的。

2研究区域与方法

2.1研究区域

研究地位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和佛山,该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800mm,平均气温21.4℃-22.4℃,地带性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红壤,园林植物景观具有典型的岭南地域特色,以棕榈科和树冠宽阔的种类为骨干树种,构成群落的林冠层,以丰富多彩的灌木、阴生观叶植物及草花构成下层植物结构,常见乔木种类如大王椰子尺Roystonearegi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榕树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altissima、南洋楹Falcataria moluccana、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凤凰木Delonix regia、木棉Bombax ceiba、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樟树Cinnamonmumcamphor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蒲桃Syzygium jambos、鸡蛋花Plumeria rubra‘Acutifblia等,花灌木如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灰莉Fagraea ceilanica、黄叶榕Ficusmicrocarpd‘Golden Leaves、假连翘Duranta erecta等,代表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貌。广佛两地老城区和古老村落的公园、寺庙、老建筑旁散生大量古树,如木棉、大叶榕Ficus virens、榕树、菩提树FicusFeligTosa、诃子Terminalia chebula、樟树、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白兰Michelia alba、龙眼Dimocarpuslongan、芒果Mangifera indica等,这些古树寿命长、根系发达、抗风抗污染性强,历史悠久,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2.2研究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佛山市3个居住区景观施工项目、广州市2个公园改建项目和广州市1个废弃工厂商业改建项目。以上6个项目均面临场地原生树木保护和利用问题,其中3个居住区工程施工时间是2012年5月-2013年8月,原生树周边施工采用保护性利用的结构和辅助措施,增加种植土的透水透气性;公园和废弃工厂改建项目施工时间不详,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2014年5月。

3结果与分析

3.1场地原生树保护性利用原则

研究场地内保护性利用对象是原生树木,并遵循5项原则,即根系透气良好、水分供应平衡、土壤肥力适宜、病虫防治及时、树体保护到位。场地内多数的原生树树形优美。干形自然古朴。且多为优良乡土古树,对场地现有景观起支撑作用,因此,场地改造中以原生态保护性利用为目标,充分发挥场地原生树的美学景观特征和生态效益,只有在与规划景观冲突严重的位置才使用迁移措施,如佛山中信金山湾项目,由于主干道路拓宽,原有部分红花紫荆行道树妨碍了规划道路的建设,不得不迁移出场地,对于公园和废弃工厂的原生树一律采用保护性利用的措施,并通过工程措施增加硬质景观,实现改造的景观功能。

3.2场地原生树生存环境分析

通过调查18株原生树的保护性利用情况发现,多数原生树的生存环境植物资源丰富,场地水文状态良好,开发前原生树均生长良好,尤其是位于公园内的人工群落,植物多样性高,且以园林观赏植物为主,如广州黄花岗公园内3层以上的植物群落覆盖率占93.57%,现有植物种类高达234种,其中乔木96种、灌木64种、地被植物74种;广州烈士陵园内有植物种类238种,乔木80种、灌木90种、地被64种、藤本4种;广州红砖厂创意园为废弃工厂,植物种类以榕树、白千层Melaleuca cajuputisubsp cumingiana、白兰、大叶榕、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Tfolia等行道树为骨干树种,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对叶榕Ficus hispida、斜叶榕Ficus tinctoria subsp.gibbosa、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os等乡土野生植物为伴生种类;佛山景裕嘉园则是农耕地,原生树木为散生树,下层为野生植物;佛山中信金山湾原生树则是滨河行道树和散生树,下层植物人工和野生类别兼具;佛山岭南天地为庭院环境,单层乔木结构,土壤环境较差。原生树属性和植物群落类型具体见表1。

3.3场地原生树保护性方案及措施

针对场地原生树不同的生存状况,采用结构架空、回填通透土和砌筑树池3种基本方案,3种方案类型均包含结构优化措施和辅助措施。辅助措施包括环树干埋设多孔透气管,深至自然土层以下50cm;锯掉干枯枝桠,并用药剂或油漆封涂锯口,减少水分蒸发和腐烂,加速伤口愈合;使用3%浓度的双氧水50L灌根,半个月一次,快速为根系供氧以改善供氧不足的情况;同时给树干挂营养吊液,提供营养使其恢复树势,并增强病虫害抵抗力。结构优化措施如以下具体类型。

3.3.1结构架空型

本类型适用于原生树周边需增加活动平台铺装的情况,通过结构架空的方式抬升地形标高。活动平台铺装材质不限,以透水透气性好的材料为佳,可通过铺装缝隙或穿孔实现雨水自然下渗以补充树木水分需求。该方案类型等同于保持原生树周边土层标高不变,能避免一般回填埋土过深,造成树木根系透水透气性变差,生长势衰弱或死亡。

3.3.2回填通透土型

本类型适用于原生树周边需做基础绿化栽植的情况,通过回填通透土壤,一般是下层回填毛石,在上层20cm左右回填腐殖土和河砂混合的疏松种植土,形成上下通透的复合土层,保证原生树周边标高抬升后土层的充分透水透气,有效实现雨水自然下渗。

3.3.3砌筑树池型

本类型适用于平地抬高增加种植池或周边标高降低的情况(等同于抬升树干周边标高),通过砌筑树池来保持原状土层,保护树干周边浅层完整根系。该类型需疏松和改良树池原状种植土,树池直径不能小于2m,保证有足够的种植土空间透水透气。

3.4场地原生树保护性利用效果分析

调查发现采用以上3种类型处理的原生树木均生长良好,保持了原生生长状态,而未处理的16、17、18号潺槁树、红花羊蹄甲和橄榄因埋土过深,均死亡。另外,经过保护性利用的1号人心果周边地势升高,在架空板上开孔保证透水透气的同时,于树穴底层安装辅助排水管,雨水等若汇入架空种植穴会被及时排走,避免积水;15号假柿树是胸径45cm的古树,在树周边架空铺设木平台结构,同时及时锯掉干枯枝桠,并挂营养吊液后,树势得到增强;8~12号公园内的原生树采用结构架空后铺设不同材料饰面层的“绿地铺装结构”新技术,不仅增加了游人的活动空间,又保证了原生树的正常生长。

4结论与讨论

原生树木生长影响因子分内外两种,内因如根系吸水,树木通过蒸腾作用带动水分从土壤中牵引至植物体内的被动吸水模式,或者根压作用驱动水分进入导管,融入植物水循环系统的主动吸水模式,外因如土壤环境,土壤疏松通透、含水量适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则树木生长旺盛,否则树木生长不良,甚至使根部组织窒息死亡。城市土壤一般容重偏高,CO2含量高,温度偏低,使树木根际生存环境同自然状态不一样,导致树势衰弱、枯梢、甚至死亡。本研究施工的8株原生树运用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模式,通过结构优化和辅助措施实现了上层土壤的透气透水,保证树木根系自然生长,保护性利用效果显著,调查的7株原生树则通过前期的结构改良后已经正常生长。杨凤云、吴竹林、张树民等学者针对树木的土壤特征提出了多种有效措施,如优化土壤结构、土壤改良、增加透气管等措施,亦实现了树木土壤环境的自然通透,保证树势快速恢复。综上表明,基于园林景观低影响开发的原生树保护性利用通过结构优化处理包括回填具有复合结构的土层和架空结构;树木抚育辅助措施包括树木修剪、追肥(包括挂营养吊液)、浇灌生根水和双氧水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能有效改善原生树的生存环境和增强树势,构建出以原生态保护性利用为基础的低影响开发园林景观。

猜你喜欢
保护性园林景观树木
树木之最
辨认树木
树木也睡觉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