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高教育的一些思考

2015-05-30 06:20李良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高师资职业

李良

[摘要]职高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人员的重责。然而,目前该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专业师资短缺、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适当建议,促进职高教育更好发展。

[关键词]职高教育双元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119

职高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人员的重责。随着新世纪以来国内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职高教育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2009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作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2003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对照现实,当今的职业教育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离我们国家、人民所提出的要求有着不少的差距,职教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一些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点探究提升职教教学质量的思路与方法。

一、 现行职高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招生政策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学习态度给职高教育造成了困境

当今社会上普遍重视普高教育,对职高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要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几轮筛选后才轮到职高招生。

2.职高教学管理还不够成熟

就文化课教师而言,职高教学研究还相当薄弱,教育教学理论比较滞后,加之大部分教师是由新教师招聘或者初中转轨学校而来,教学大多仍沿用或套用普教模式,教育教学方法上无针对性且滞后无新意,使学生产生倦怠感。职高生基础薄弱,普高式的教学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就专业教师而言,当前的师资队伍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是影响当前职高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此外,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教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造成骨干教师、专业技能教师较少。

3.职高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

职业高中培养的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既需要学生掌握较广泛的专业技术知识,又需要学生学会较强的专业技能,他们或者掌握一技之长,或者一专多能。因此,在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课时安排和师资等方面都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应该有培养的针对性。对照现实,职高专业的教学计划每学期都有语数英,专业课由理论占主导,且这些理论又没有与时俱进。至于实践环节,学生的操作机会少,练习时间短,从而造成毕业时既无技术又无经验,似乎什么都没学到。

4.职高教育普高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职高教育的发展

在事业单位,我国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如何评价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呢?一些地区往往以各种竞赛和升学来加以考核,语数英的各种竞赛乐此不疲,一窝蜂地涌现,高职单招单考的成绩成了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因为要绩效考核,所以语数英这些文化课反而有成为职高教育重心的趋势,其大量地压缩了本应该着重教学的专业课时间,如此,不少职高便成了另类的普高。社会需要专家学者,需要开发技术人员,但其发展更离不开一线的操作技术员工。近些年,职业技术学生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大学本科、研究生,充分说明了社会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广大需求,也有力反映了现行教育的弊端。

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1.全力推进职业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职高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培养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的关键,因此需全力推进职业教师的培养。

改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重心上移。职业教育教师是一项专门职业,通过设置职教研究院培养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可以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加大本科层次的职业教师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健全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实际指导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取决于时代的进步。在课程安排上要重视教师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专业的设置需要有地方特色,培养适合地方的有用之才离不开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引,因此教师的培训务必要紧跟地方特色;要培养教师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联合企业对教师进行培训,做到言之有物,教之能用。

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的在职研修,构建职业教育师资的终身教育发展体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构建教师终身教育发展体系,促进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向社会终身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成为了必然。

2.积极探索有利于职高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标准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因人而异,推进分层、分类教育。承认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对职高生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决定基础教学的难度、进度; 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加强符合其个性与能力的技能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能真正落实职高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针对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的方式,通过与学生对话、合作把课堂打造成学习的共同体。基于概念的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构建内核,以实例为依据,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提升概念的辨识准确度。基于任务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杜威的教育观点是:课堂应该反映大社会,应该是现实生活学习的实验室。教师应创设气氛民主、过程科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任务解决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基于问题的教学,则可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教师明确学习的特征,对问题加以处理,创设真实、开放、有意义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意见与观点,分析思维过程,总结得失,从而把握知识要点。

改变传统的课业评价方式。职高的教学技能评价要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依据,改变以往的唯分数论。结合教学内容,期末的学业评价可以用项目式的任务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数控、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统计等专业都比较适合该类型的检测评价。

3.推进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增设选修课程进行学生分类教育

职高学校生源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每个学生的人生观各异,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为此可以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量。以语数英为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同,应该按照实际需求对文化基础课进行适当调整,不同专业选修课的加入可以增加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

职高学校需加大投入,增加设备,创设真实情境,确保实践质量。要加大实践课程的训练量与加长实习时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科类的专业,操作对象必须得到及时更新,使学生能追随时代脚步,得到保质保量的培训;商科类专业,要架设创业环境,提供必要的场所,模拟现实进行管理、营销策划,并且在小范围内进行尝试;设计类专业,要使学生紧跟社会潮流,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征集的设计活动,以社会需求带动专业眼光的进步,不断提升设计水准。

4.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闻名遐迩,历来被世界所关注,其中“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更是被广泛推崇。所谓的双元制,一元是指在企业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元是指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严格的法律保障;学习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企业的广泛参与,并占主导地位;职业培训与成绩考核的公平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几十年的执行,我国的人口红利正日渐消失,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技术人员的职业成就感成为当务之急。人口的减少使得订单化的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学生入学即入职,针对企业岗位要求学校可以进行理论培养,同时企业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和相关人员的专业指导。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两种在结构上不同的单位,同时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同一批人身上实施职业培训。如此,则可以调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日]寺田盛纪.日本职业教育和训练的研究状况及其课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美]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职高师资职业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职业写作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爱的职业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