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5-05-30 02:16王玉鹏
职业·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

王玉鹏

摘 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且日益复杂。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并对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培养

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9岁,正值青春期,这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的时期。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由于普高热的不断升温,职业院校的免试入学等造成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后进生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原因出现了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了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入学后的自卑心理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院校形成的偏见,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因此,他们的潜意识中常常存在自卑心理,往往会自责、贬低自己,甚至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就读于职业院校。

2.择业上的自负心理

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择业时好高骛远,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院校的职业定位就是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总希望能找到收入又多、工作又轻松的职位。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3.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容易对师长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学生和师长沟通和交流时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一些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教育采取逃避和对抗的态度。

4.求学中的厌学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中的抽象理论和要求比较高的知识,会由于能力不足而产生放弃的念头。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这些使学生在学习上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学心理。

5.交往中的冷漠心理

部分职业院校有些学生不思进取,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得心灰意冷。他们往往不主动争取机会,也不努力,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合群,对身边的事情不感兴趣,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孤僻。

6.日常生活中的攀比心理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生活中存在攀比心理,不切合实际地追求生活享受,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当学生觉得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时,很容易心理不平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习惯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启发学生的美好想象,进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行为。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学校校训、名言警句的悬挂、展示等无一不在默默地向学生们展示着真、善、美,促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文明得体的。如果动员学生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竞赛、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室的布置等,那么就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优良传统逐渐扎根于学生心中。

(3)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营造和谐校园。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发挥潜能、造就性格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营造文明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学校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社团等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科技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总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职业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统一规划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和辅导。教学中应坚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授课,充分利用讲座、录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灵活有趣、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消除消极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

如利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针对新生开展“相逢在校园”主题班会、组织心理影片赏析和心理情景剧演出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等能力的提升。

4.开设专业心理疏导场所,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疏导

现在一些职业院校已尝试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等专业心理疏导场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例如笔者学校建设的名为“心灵驿站”的心理咨询室就是一个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和团体活动的专业场所。借助专业的仪器,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咨询、倾吐、宣泄,释放心理压力,疏导心理矛盾,解除思想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重视家校结合,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须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纪律、思想等各方面表现,另一方面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在家长会上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亲子类的心理健康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学生和家长的相互理解。

三、小结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相信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职业院校的学生一定会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