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讲清楚”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2015-05-30 23:25王源平黄羽新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大学生

王源平 黄羽新

【摘 要】“四个讲清楚”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论述了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四个方面内容。“四个讲清楚”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和道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以提高文化自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觉,领会“三个独特”以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

【关键词】“四个讲清楚” 大学生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34-03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论述了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四个方面内容。“四个讲清楚”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法宝。坚持和践行“四个讲清楚”,有助于国人认识世界文化,洋为中用;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了解中国国情,坚定道路自信;整体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保障。

“四个讲清楚”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方法道路和内容构架,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世界文化、中华文化的认知、态度及其行动如何,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前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四个讲清楚”为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文化、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实国情的教育,有助于他们把握世界文化大势,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精髓,立足国情,包容并蓄,推陈出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了解世界文化,提高文化认知

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而文化基础需要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基本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有关文明、文化、民族、族群等的讨论日益成为全球各地最突出的共同话题,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人价值观的震荡乃至颠覆,多元选择模糊了人们价值判断的视线。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可见,从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当时的语境看,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环境中人们对外域文化的不正确态度(俯视或仰视)而发出的呼号。对他人文化的认知,成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命题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培育与形成将是一个空洞的、没有意义的话题。

相对而言,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但他们社会阅历少,反思性不足,对异域文化缺乏比较、鉴别能力,容易被西方文化销蚀。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世界文化语境里,一些政体、国家会对他国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攻击,很多社会热点、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等)被人为刻意放大、扭曲,会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世界文化的正确认知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国际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明确重申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并特别提出,高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世界一体化形势、大学自身使命担当、个体成长成才,都需要大学生不仅对世界文化有基本的认知,而且做世界文明沟通与创新的积极参与者。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每一种文化都以其独特和鲜明的自性而丰富着整个文化生态圈,使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自身方式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者要主动给大学生介绍世界文化概况,引导大学生借鉴其“合理内核”,帮助大学生对世界文化进行分析、比较、鉴别,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辩证取舍能力。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头两年不分专业、不论兴趣,都必须选修一门名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课程。该门课程就是从对全球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研习入手的。对世界文化的基本认知,是培养世界眼光、主动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加快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二、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尊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让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来未曾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中国人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中国人民在对外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对内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对自己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进行了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反思。但是,由于改变现实的心理过于迫切,加之救亡行动屡次受挫,成效不大,许多中国近现代早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人物都把落后与耻辱归绺于中华文化劣质性,认为中华文化里没有西方近代先进的器物制度层面“用”的东西,中华文化瑰宝被埋没、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正是这种引导作用,把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到不自信的顶点。“落后挨打的耻辱,救亡图强的压力,迫使几代中国知识精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其激进思路从技(器物与技术)不如人到制(政治制度)不如人,深入到教(文化与价值体系)不如人,极言之,‘百事不如人(胡适语)。中国人对于自身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丧失了完整的认知,也一步步丧失自我表达的能力,难以恰当而有力地述说自己的存在与需要”。

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往往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缺乏必要的认识,也缺乏应有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当前,中国的青年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历史文化视野狭窄的问题,对本民族文化缺少文化自豪感,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如追美影、韩剧、日漫、欧尚,没有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和世界,存在严重的误读。正如学者余英时对他们的评价: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如此现状亟须我们给学生补上中华文化教育一课。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例如,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唐诗、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仅以汉字为例,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就拿“人”字来说,虽然不过那么两画,却让历代书法大师们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中华文化不仅仅创造中华大地美丽家园,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中华民族的风貌特质,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体系,浸润着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与灵魂。

中华文化宝库是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支柱。培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学习教育活动要立足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盲目追捧洋文化的实际,既补上中华文化的启蒙教育功课,培育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又注重提升,以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力、理论认识和探究能力。通过开设中华文化大讲坛,开展知识竞赛、朗读经典、服饰展示、参观考察等学习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知道我们民族从哪里来,根在哪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尊感和自豪感。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辉煌的物质成果、政治智慧和社会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必须加以传承。对此,梁漱溟曾深刻指出,一民族真生命之所寄,寄于其根本精神,抛开了自家根本精神,便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新生命,全在循固有精神而求进,而向上,不能离开向外以求,不能退坠降格以求,只有发挥自己特长,站在自家原来立脚地上以奋斗,离开不得这里一步。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提高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所谓自觉,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主动,而且还表现在行动上自为。对中华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多管齐下,加强教育。在国家层面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各地各类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学校要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其次,要吸取中华文化精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立德为人教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人格。唯其如此,才能让大学生领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将其奉为自身言行举止的准则,完善人格,外化为以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行动力量。再次,文化自觉内在地要求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软实力。文化自觉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中主动、自觉地借鉴和吸引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一种重新定位与创新,努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对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大学生成为具有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大学生要肩负起把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时代精神和中国情结结合起来,在走向世界,进行不同文明交流和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的重任。中华民族的崛起,软肋在这里,光明也在这里。对于大学生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四、领会“三个独特”,坚定“三个自信”

“三个独特”,即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它是对中国国情的基本概括和精华浓缩。只有真正地领会“三个独特”,才能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自信”的核心概念。

开展好国情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三个独特”的理解与领会。国情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内容,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所谓国情,大体可分为历史国情与现实国情、人文国情与自然国情、整体国情与局部国情、静态国情与动态国情,等等。它囊括国家各方面情况。近现代以来,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情教育。一些国家在国情教育方面做法相当成功,值得效法。加拿大2013年推出《飞越加拿大》的国情教育片。该片只有短短的10分钟,向人们展现了加拿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从安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到中部丰收的大草原;从落基山脉的雪山,到西海岸温哥华岛的滩;从夏日的冲浪、远足,到冬天的滑雪、冰球……如此的国情教育片,为什么既叫好又叫座呢?原因是有关当局在片子加入高新科技元素和娱乐成分,将一部简单的国情教育片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4D模拟飞行娱乐项目。我们应该借鉴他山之石,充分利用和挖掘相关素材及资源,注入高科技等现代因素,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国情教育,让国情成为国人学习生活工作的自觉出发点,成为大学生人生中震撼的体验,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心灵鸡汤。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进行工作考察,专程到曲阜考察中国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就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是中国特色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三个独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深刻总结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英雄历史、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创业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弥足珍贵,必须坚持。

对大学生开展“三个独特”宣讲教育,培育大学生“三个自信”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我国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及基本国情及其三者间关系进行研究和梳理,探讨其独特在哪里,完善“三个独特”的内容体系和逻辑体系,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其次,创新教育活动方式。采取课堂专题讲座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和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场馆资源等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大学生自己去想、去看、去谈、去写、去做等,使得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把握、领悟“三个独特”,提升境界,完善人格修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认真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周瑾.文化自性、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N].中国文化报,2012-12-04

[5]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56

[6]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C]//梁漱溟全集(卷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10

[7]陈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11-08

[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育知咨政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4

[9]枫言.加拿大式的国情教育[N].环球华报,2013-08-14

【作者简介】王源平(1965- ),男,湖北赤壁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副研究员;黄羽新(1972-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