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自我中心问题剖析与教育对策

2015-05-30 08:50路晓华覃智李有权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问题剖析教育对策高职生

路晓华 覃智 李有权

【摘 要】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中心存在的现状,分析自我中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 自我中心 问题剖析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91-02

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egotism)”通常指,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或感受放在首位,自私自利、办事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90后”大学生“自我中心”问题日益突出,与诚信、公德、修养等问题一起列为大学生思想品德中最突出的问题。大学生自我中心现象危害很大,很多学者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大量问题都是自我中心倾向造成的,是人际关系障碍的根源,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对大学生“自我中心”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此,本文试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中心存在的现状,分析自我中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对策,希望对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潘修娴(2007)编制的大学生自我中心调查问卷,在学校随机抽取(整体抽样)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2份,其中男生441人,女生368人。一年级487人,二年级338人,三年级14人。

(二)测试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组成员对全院学生进行施测,当场收回。测试时间为20分钟。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问卷结果

对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典型自我中心所占比例为1.41%,一般自我中心占19.6%,一般非自我中心占64.1%,典型非自我中心占14.9%,典型和一般自我中心总共占21.01%。研究发现,高职生自我中心程度在性别(p=0.000<0.05)、年级(p=0.000<0.05)、政治面貌(p=0.003<0.05)、家庭经济(p=0.000<0.05)等方面存在显著地差异,而在城乡、民族、学生干部与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说,男生比女生更自我,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更自我中心,非党团员更自我中心,家庭经济情况富裕学生更自我中心。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中心的行为的具体表现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中心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融入不到集体生活中。休息的时间毫无顾忌地大声打电话,或者播放音乐的声音很大,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第二,缺少集体主义精神。有些学生认为别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自己不需要奉献。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往往不肯吃亏,只想着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第三,缺乏感恩意识。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评优评奖及各种资助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符合条件,但实际上可能其他同学更符合条件,得到了认为是理所当然,没得到就大呼黑幕、愤愤不平。这种想法和行为是强调利己和过度自我认同的表现。第四,以“大哥大”或者“大姐大”的姿态出现,总觉得自己能力都比别人强,喜欢对别人呼来喝去,颐气指使,感觉别人都应该听自己领导。

三、问题剖析

从目前高职生自我中心问题的现状来看,可从以下方面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认知领域被形式思维(formal thought)构建所垄断,能进行抽象的运算,反省自己的思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不满足现实社会与生活,追求理想的生活;开始建立自己的关于社会、政治、人生等方面的理论或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世界”。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了有些大学生不能将自己主观的理念世界和客观世界区分并协调。有的大学生以上网和睡觉来填补自己大学生活,回避与现实世界接触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逐渐脱离和外界的交流,沉迷于自己理想的世界,他们多表现为自卑又极端自我中心。

第二,从家庭因素来看,自我中心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和现在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独生、单亲、留守等等都会造成自我中心现象的滋生。比如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习惯了被别人关心和照顾,很少有机会去关心别人,这使他们自然把自己看成“中心”。有些家长溺爱孩子过度,盲目地称赞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孩子就是比别人强,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树立对错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孩子在上大学之后,分不清对错、荣辱、黑白,把自我当成个性、把冷漠当成流行、把逃避当成酷帅。有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造成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这部分学生长大进入高校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离状态中,成为自我中心中的另一种类型。

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激烈的竞争导致“独立的个体不得不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竞争,不得不不断排挤其他人来争取自己的利益”(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人们对自我意识的关注,注重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又是“自我中心”形成的土壤,学生从读书开始就存在压力,初中、高中、大学层层都是能力搏斗的过程。这种竞争导致同学与同学间的防备,进而阻碍了与同辈的交往,导致扭曲的“同学情”,形成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自己的关注过于投入、警觉。而对他人的关注、关心表现出异常的排斥或无动于衷的现象。正是这种社会环境使学生在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膨胀了自我,形成“自我就是中心”的概念。

四、教育对策

(一)让学生多参加团体辅导和社会实践活动

问卷结果显示,自我中心程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独立也更自我。针对这部分比较自我的学生可以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参加团体活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这类学生除专业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外,一是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体验合作、分担,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习和同伴相处的能力。当班级目标和个体目标高度一致时,学生就容易在活动中对其他成员打开心扉,进而重新评估自我、认识自我,同时认识到同伴的优点,改变从自己出发单一考虑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解除自我中心思维,达到自我中心行为的改变。二是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课外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治“自我中心化现象”,要使青年回到现实社会中去,学生在假期实践活动中,可以更早体验社会角色,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自己,从而帮助学生更快的成熟、成长。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自我中心方面要低于非党员学生。在多元的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越来越务实,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自我中心”体现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关键是引导。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认同。以往主流对负面事件关注较多,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稳定,经验和阅历不足使他们在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国家提倡“中国梦”,提倡正能量,积极宣传正面的事迹和力量,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发挥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借助良好的社会导向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树立典范的带头作用

根据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位道德情操高尚、业务知识精通和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模仿,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树立学生先进典型,并加强学校中的宣传作用,在学校中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氛围。比如把学院“十佳自强”学生的资料印成海报进行展示,在开主题班会的时候学习社会上和学校学生的先进事迹等。

(四)家长改变思维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要家长树立一个概念,溺爱和漠视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溺爱孩子就是伤害孩子,有些家长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灌输不正确的思想,让孩子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有些家长只顾赚钱养家,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些都会引起学生自我中心问题。家长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既关心孩子又不特别溺爱,和孩子在交往时要处于平等地位,家长和孩子交往彼此都要学会理解和沟通,不能是家长单方面付出,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和责任。

(五)利用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挖掘传统文化的有利因素,解除自我中心过程,培养学生做事替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抓住特殊事件、特殊场合让学生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或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

五、结语

当前,许多“90后”大学生关注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是积极的一面,但过度的自我膨胀,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正视自我,走向过度自我的极端,而且“自我中心”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利于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长此以往,它将导致一个人形成自卑、孤独、退缩等其他种种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就业甚至一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创造交往实践的机会,创造健康的学校社会大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利人利己”的教育标准,都是解决自我中心必须采取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周敏丹,李国华.也谈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5(4)

[2]秦维红.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李辉.去自我中心化: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

[4]刘岚.大学生自我中心的危害及其解除策略[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5]马欣.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路晓华(1979- ),女,河南林州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问题剖析教育对策高职生
山区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与解决办法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析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矿区统战工作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审计结果视角下财经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