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佤山

2015-05-30 20:05苏然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阿佤三木佤族

苏然

对于佤山,无论是从表象上还是精神实质上,我都可以站在一个亲历者、见证者、阅读者、感悟者的角度来叙说叙说。但,又怎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佤山呢?

我忆起20年来在佤山亲历的点点滴滴,佤山,是一个有精神维度的地方,也是有历史厚度的地方,培塑佤山人精神的熔炉。原始部落的万种风情,古木参天的莽荒地……都一点点融入历史的画卷中。

记得,新中国建国初期,一首反映佤族人民心声的歌曲突然流行起来:“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人民公社好哎 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哎,江三木落//山山岭岭哎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毛主席号召学大寨 清清河水上山坡/茶园绿油油哎梯田翻金波/哎……大寨花开千万朵千万朵/哎 江三木落//各族人民哎 团结紧向前进/壮志震山河/毛主席怎样说 阿佤人民怎样做/跟着毛主席哎跟着共产党/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哎 江三木落!”

1964年的一天,通信兵杨正仁和战友进山架线,不觉天色已晚,来不及赶回营地,只好就近去莫窝乡班哲村借住一宿。

老乡们得知解放军进驻山寨,欢欣雀跃奔走相告。“阿佤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当晚,寨子里点燃篝火,阿佤人踏歌起舞。当时,杨正仁内心有一股冲动,听不过瘾,一定要记下来。他想,应该用这动听的旋律,为阿佤谱写一首新歌,表现他们翻身解放后的新情感、新面貌、新气象。当晚在灯下,杨正仁将自己记录下来的曲谱重新整理,再把原本简单的乐句加以变化发展,翻高了持续走低的下行线条,使原曲中忧伤的情绪、黯淡的色彩变得明快而丰富,一首焕然一新的曲子写出来了。“江三木落像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嘎达梅林一样,是阿佤人心中的英雄。”杨正仁根据自己几年来对阿佤的真实情感,依照“江三木落”的韵辙填写歌词。“阿佤开创新天地,清清河水上山坡。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哎——江三木落!”

经部队宣传队演…后,《阿佤人民唱新歌》立即就得到了佤族人民的喜爱,西盟县文工队便派人到部队宣传队来学习,然后到佤山各村寨演唱,由于歌曲表达了佤族群众的心声,很快,《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成了佤山的“流行歌曲”。

1965年3月,西盟佤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阿佤人民唱新歌》作为庆典的献礼,在晚会上演唱,使得该歌曲一夜之间传遍了阿佤山的村村寨寨。从此,阿佤把“新歌”当作自己民族的歌,一唱就是半个世纪。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演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从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心里。一些人通过这首歌,认识了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佤族。2002年,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将《阿佤人民唱新歌》定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歌。

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半个世纪的不断传播,这首歌已影响甚广。

我就这样走进了佤山,走进了这块我要用毕生去丈量的柄身之地。当我站在广播电台发射塔向下张望时,只见云海弥漫的山腰飘着若隐若现的雨,远山的峰巅像一朵朵青黛的蘑菇在浓雾中探出头来,我的目光却伸不到一里开外的谷底。这就是第一次,我近距离地问道佤山,它给了我一份朦胧缥缈的美。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种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频频浮现。直至后来,我才发现在这份朦胧缥缈的美之上,在慵慵散散的日子之上的佤山,正在找寻一把钥匙开启现代文明的大门,正在探索一条致富快车行驶的道路。它高高的身影,是要我们崇敬和仰视的。生活在滇南群山中的阿佤人,和土地多么亲近,他们是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是幸运的,能在原生态的大自然里呼吸清新的空气,在远离世俗的淳朴民风中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他们和我的抒写如此近切!

在一个人的精神长河里,总有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在心中激荡。在佤山,我要把生命的全部托付给佤山,去汲取清晨的朝露,去谛听黄昏的鸟鸣……

猜你喜欢
阿佤三木佤族
三木落
三木落
三木落
普洱市脱贫攻坚、党史教育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首演
三木落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春节:在阿佤人家做客
阿佤工会唱新歌——西盟佤族自治县总工会工作记事
阿佤姑娘的黑头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