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新方案

2015-05-30 22:02陈良琴
大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考查考试

陈良琴

[摘 要]考试的评定、区分与导向功能就像是指挥棒,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高校在确定考试形式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发挥不同考试方式的优势。尤其针对专业课,更应该注重合理的考试形式的设置与实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考试 专业课程 3+1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42-03

考试制度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及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而特别制定的一套规范体系。[1]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2],限制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效转变。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借助考试环节充分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3]

一、当前各种考试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闭卷考试

由于是闭卷考试,试卷命题多数只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局限于对书本知识和教师上课所讲内容的考查。这虽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却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小部分平时不上课,或上课不认真的学生,通过考前临时抱佛脚,背笔记和PPT,在考试中也能取得较好的分数。这样的高分事例会导致更多的学生认为平时上课不重要,考前突击背背更好过,导致更多的学生平时上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闭卷考试模式无法很好地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二)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在命题时对明确的、相对限定的概念定义或有明确表述的事件、状态等考查得少,而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过程考查得较为深入,尤其是易于考查学生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开卷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它能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能给学生更大的发挥和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是显然,开卷考试也有其不足:其命题内容容易忽视对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考查,对部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容易产生投机取巧心理,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及牢固掌握。此外,开卷考试会让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感,他们不积极复习,指望所有的答案都能在书上找到。因此在开卷考试形式下,考试成绩分布基本偏低,试题中属于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题,论述题等题型,得分情况都很不理想。

(三)半开卷考试

所谓的半开卷考试,是作者所在的教学组在近八年内穿插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只允许学生带一张A4纸进入考场,在这张纸上学生可以写任何东西用于考试时参考,故称之为半开卷考试。它具有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双重特点,考试重点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我们发现了这种考试形式下存在的一个现象:在考试中,对于一道简单的考查最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很多学生也是试图从这张小抄上寻找答案。放眼考场,很多学生在拿着那张纸翻来覆去的在密密麻麻的字海里苦苦寻觅答案的踪迹。这现象只能说明学生过分依赖这个小抄,完全是抱着把书本与PPT搬移到这个小抄上的心态,对其中的内容不求甚解,只求内容全盘搬移,完全背离了当初以设置这种半开卷形式来促进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学会去总结、去归纳、去理解知识的初衷。甚至很多学生直接从其他同学那里把小抄复印过来,自己完全没花时间去复习准备。另外,对于试卷中的诸如分析题、设计题等灵活题型,很多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仅仅是从小抄上把能找得到的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全盘抄进去,所以这种考试形式下,班级的成绩分布整体偏低。实践证明,半开卷考试形式的效果也不理想。

(四)平时成绩计算

现在很多大学课程考试最终的成绩评定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最终成绩=卷面成绩×m%+平时成绩×n%。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n%一般在10%-30%之间。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的出勤、作业和实验报告等组成。采用这种成绩评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学生的平时表现,使得最终成绩的评定更人性化一些。

但是,这种结合平时成绩的最终成绩评定方式也存在一个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历,发现可以把学生大致分成四类:A类学生,平时表现好,期末考得好的双好学生;D类,平时经常缺课,缺作业,表现不好的,期末考得差的双差学生;C类,平时有缺课,缺作业的,但期末考得不错(卷面成绩达到及格以上)的学生;B类,平时表现良好的,但期末考得不好(卷面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改卷过程中,最让教师纠结的就是B类学生。B类学生卷面成绩离及格线差几分距离,如果计算上比例较高的平时成绩,这类学生最终成绩就达到了及格线以上了。但是,这样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有些D类学生的最终成绩就会接近及格线,如处于55分与59分之间,那么这些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就会心生不满。这样就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麻烦,也无助于让这些D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分数,正确对待后面的补考。

(五)实验操作考核

工科类的专业课往往都含有部分学时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作者承担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总学时为40,其中实验学时为10。实验教学环节,对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的考试形式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操作考核,就以作者所在的教学组为例,一般都是以笔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显然不利于强化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也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的掌握程度。

二、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所以,当前的高校考试制度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针对作者所承担的信息工程类专业课,结合实践中所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新思路。需声明:这里只是针对大学的专业课课程考试,其思路是否适合其他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还有待考查。

作者认为专业课程考试可采用3+1模式,即3考试+1考查。所谓的3考试是指闭卷基础考试+开卷应用考试+实验考试,1考查是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一个平时成绩分。

(一)闭卷考试

本考试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题型可以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及计算作图等为主,保证学生通过平时的认真学习达到对课程内容和各知识点的熟悉掌握后基本均能取得较高的分数。

(二)开卷考试

该试卷通过设置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设计题、分析题和论述题等,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考核的侧重点是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技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可设置有一部分分值的任选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侧重点和熟悉的领域选择作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出题与考核理念。

(三)实验操作考核

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的实验内容差别很大,这里的实验操作考核只针对作者所从教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其他课程可根据实际内容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是对应于理论教学内容的各图像处理算法的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如图像显示、图像去噪、图像锐化、图像变换和图像分割五大模块。因此,在设计实验操作考核命题时,可以这五大模块为基础设计一个综合的应用题,让学生编程实现。更为理想的一种方式是,可以上述中的闭卷考试中的某一分析题或应用题为题干进行编程实现,即让学生用编程实现来验证自己设计的理论方案是否真能达到所要求的处理效果。

(四)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定的,而不是给所有学生的额定“送分”,作者认为对于平时成绩应该采用“加减”计算方式。所谓的加减计算方式,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如一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占20%(满分20分),平时成绩由3次点名,5次作业登记,2次实验报告登记共10项子分组成。规定如果一个学生缺项达到3项以上(含3项),那么他的计分就按加方式计分,初始分为0分,每登记一项得1分;否则就按减的方式计分,初始分为20分,每缺一项减2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缺项起始值和每项分值。此外,还可考虑增加一个教师印象分项(2-3分),用于给那些平时在课堂上踊跃回答教师问题,积极与教师互动的学生,作为“熟脸”奖励分。

在执行上述的3+1模式的考试时,为了最大地降低考务工作量,上述的3考试可安排在一次考试中完成,考场可设在机房,一人一电脑,先闭卷考试,再开卷考试,最后再实验操作考核,把考核的结果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保存即可。此外,在课程授课一开始就要把平时成绩计算方式告知所有学生,同时在考前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各项得分和最终分数告知给个人,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分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三、总结

考试的评定、区分与导向功能就像是指挥棒,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时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4]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因此,高校在确定考试形式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个体特点、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发挥不同考试方式的优势。[5]尤其针对专业课,更应该注重合理的考试形式的设置与实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 释 ]

[1] 王生贵,路道芬.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方案探析[J].石河子科技,2014(1):11-12.

[2] 何云鹏.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53-254.

[3] 马吉玲.关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12(5):160-161.

[4] 刑维全.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6):41-42.

[5] 吴晓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考试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85-8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考查考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