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

2015-05-30 00:26王宏立郭占斌王明董晓威贾昕宇张伟
大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程训练农业院校创新能力

王宏立 郭占斌 王明 董晓威 贾昕宇 张伟

[摘 要]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农业院校的工程训练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针对农业院校工程训练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农业院校 工程训练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56-02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农业院校受“重农轻工”思想的影响,工程训练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内容、方法陈旧等问题,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以“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为主要理念的金工实习阶段,与现代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标还有差距。[1] [2]近几年,我们理清思路,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着力打造“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课程,这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院校“工程训练”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

农业院校的工程训练由于和实际生产联系较少,其实践内容往往落后于现阶段社会发展。教学水平还基本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金工实习阶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且千篇一律,即不同专业虽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但实习内容完全相同,形成了内容与专业结合少、重点不突出的缺点。机械类专业内容不精深,非机械类专业泛泛了解,动手实践少。工种基本以车、铣、刨、磨、钳工等为主[3],数控机床、快速成型机等先进加工设备台套少,从学员、设备安全角度考虑,只能是验证性实习,学生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农业院校工程训练还普遍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4],即指导教师在现场简单讲解、示范,学生操作训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做什么形状工件,学生就做什么形状工件。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内容枯燥,形式不灵活、不多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死板,学习兴趣不高,易产生懒散拖沓思想,消极怠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三)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考核体系,广泛地采用“实际操作+平时表现”形式,重实践轻理论,靠一个考核件就定出学生的最终成绩,过于片面和单一。总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学生成绩往往拉不开档次,降低了学习积极性,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

(一)开展分阶段模块化教学

为了便于培养创新,工程训练课程由一体式教学改为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即将知识体系分为“工程基础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模块,分别在三个阶段完成。

“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时间为2周,主要进行车削、铣削、钳工、铸造、锻造、焊接等传统加工技术训练,为后续实习打下了基础;“先进技术训练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时间为2周,主要进行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等现代加工技术训练;“综合创新训练模块”在第六学期进行,时间为1周,主要以项目或产品为驱动,进行综合创新设计和制作。

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各模块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有着递进关系,能够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结合,创新与应用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和创新

1.教学内容应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应与专业特点紧密联系。为此,我们紧密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重新制订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如电气工程专业取消了与本专业关联不大的铸造、锻造实习,保留车削等切削加工实习,同时增开与该专业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的机床电气控制实习内容。机械设计专业在工程基础训练阶段主要进行铸造、锻造、焊接、钳工、车削、铣削等实习内容,在先进技术训练阶段开展数控车削、数控铣削、线切割等实习内容,综合创新阶段结合学生的创新设计产品,开展快速原型等训练内容。

2.改革原有各工种的实习内容,突出本课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特点[5],着力体现创新。如钳工实习,大部分学校都是让学生做锤子,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为增强学生实习兴趣,提高积极性,我们改做更加实用的“啤酒启瓶器”、“钥匙扣”等小物件,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生自己设计样式、图案,整体式、开口式均可,各种图案应有尽有。

通过教学内容改革、调整,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了各专业特点,培养了专业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面对实习知识量不断增加而实习学时却增加有限的现状,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用多种方式教学。

将“机械制造基础”理论课程纳入工程训练实习中,除了传统板书教学外,还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实物模型等教学方式,增加了理论知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了数控编程仿真实验室,利用仿真软件使学生较快掌握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知识,避免实际操作数控设备时的安全隐患。定期邀请校内外专业进行专题讲座,布置课外考察、撰写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多元教学考核体系

我们改革完善了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考核,包括考核件加工(占总成绩的3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20%)、创新作品设计(占总成绩的40%)等,总分100分。

考核件加工是由指导教师现场统一下发零件图纸,学生在同一时间现场操作设备加工,教师当场检测加工件,给出成绩;实习报告是本课程的书面作业,阶段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期末进行理论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进行,由指导教师进行判卷平分,计入总成绩;考核体系改革的突出点是把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综合创新训练阶段,学生自拟题目,进行创新设计,必须综合两个以上工种知识,通过“设计—编制加工工艺—作品加工—宣讲答辩”四个环节,完成综合创新考核,使实习更接近产品生产实际。

通过考核体系改革,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能力训练结合,使成绩评定更加合理,激发了学生工程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组织、培训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构建了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开放式创新训练基地,成立了若干个创新小组,每个小组配1名副高级职称以上指导教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为驱动,将科研创新实践、工程训练和各类学习及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启发学生构思、设计、加工、装配,实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该平台下,通过定期开展“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设计大赛”、“金工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普及创造性教学。该平台下的创新小组常年保持在30个左右,学生涉及12个专业,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20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工程训练作为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克服自身缺点,紧抓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考核体系,定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农业院校工程训练教学,只要立足改革,不断创新,定能办出成果,办出特色。

[ 注 释 ]

[1] 陈云,罗继相,赵章焰.现代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优化及规范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4):157-160.

[2] 王维志.规范化工程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26-128.

[3] 郑丁科,何剑飞,温威.农科院校多层次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221-222.

[4] 朱玉英,殷艳树.现代工程教育下的金工实习改革[J].教学研究,2009(2):73-76.

[5] 陈国金.工程训练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0-6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工程训练农业院校创新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训练成绩评定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