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5-05-30 17:37林亮
大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模式运用

林亮

[摘 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现实而又具有挑战的课题。要让学生长久喜欢,要注重形式更要有内容。“评”“论”的教学模式改革,遵循教学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图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结合,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评”“论”模式 思政课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6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任务。

思政课承担如此多的责任,那么,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学生的反响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风向标。对于思政课,有一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拒斥和漠视的态度。大学生为什么会拒斥思政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大学生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不是无中生有的,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来源,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大学生拒斥思政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无法让大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的认识为何有这样的偏颇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有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产生的深层次矛盾,反思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才能找到解决思政课改革不尽如人意的方法。

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课,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形式,要抛开课堂教学形式是不具有现实性的。而课堂教学“在形态上,课堂既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状态,如教室与具体课程授课时间;又表现为一定的活动状态,即课堂教学活动;还表现为一定的组合状态,如构成课堂的物质要素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学生与学生的组合等;另外,它还表现为一定的制度状态,即受学校相关纪律、规则所控制和维系;亦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如课堂气氛,等等”。[1]就其本身而言,不具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者如何去运用。笔者尝试“评”“论”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评”“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将教学的形式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使“教育内容结构得到优化”[2],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提升判断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小组的协作完成任务,提升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从身临其境的情境到思想境界的意境,既是教育教学产生效果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过程”。[3]

在本文中,“评”主要指“专家嘉宾”自己评述之意,“论”主要指“专家嘉宾”之间及“专家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讨论。该教学形式学习了中央四套《今日关注》栏目的形式,采用“主持人”提问的方式,让“专家嘉宾”陈述自己的观点、理由或与其他“专家”结合已有知识,讨论时事热点问题。

一、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笔者布置主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关主题设想的问题去思考。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道德专题时,布置三个主题。学生课前根据主题,结合课程内容,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形成评述内容。可以做成幻灯片,便于课堂上陈述。

(二)课堂实践

具体做法:在一个教学班中划分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以“专家”身份结合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评”和“论”。其一,“专家”单方面对某一社会现象作评述。其二,“专家”跟其他的代表一起论道当今的社会现象。笔者则以“主持人”身份进行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出于对学生劳动的一种肯定,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按一定评价标准给予鼓励分数,并计入期末综合考核成绩中。例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道德专题布置的主题,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位代表。每一位代表先评述三道问题中的一题,之后三位代表围绕道德的主题进行辩论,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二、实施效果

“评”“论”模式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从效果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教师布置的相关话题的材料,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习的真实感。

(二)发挥团队精神

由于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要推荐一位代表上台参与“评”“论”。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势必要复习已学内容、预习待学内容、关注社会事实,再通过团队的智慧,寻求最佳选择,做好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考验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锻炼综合能力

参与的学生在“评”与“论”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批驳对方的观点,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科学性,如何使自己的论据及论证过程更具合理性。在立论和驳论的交锋过程中,学生能够吸取对方和自己的成败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观点。“评”“论”模式的教学由于有学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实施条件

“评”“论”模式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其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不适合每次上课都使用该模式

要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参与“评”“论”的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如果每节课都使用该模式,势必会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在没有足够时间保证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极大地影响了采用这种模式教学的效果。

(二)不适合课程的所有内容

思政课程的内容丰富,有些内容知识性较强,有些内容实践性较强,有些内容跟社会联系紧密,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评”“论”教学模式适用于跟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评”“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三)不适合所有的空间

在组织“评”“论”的活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教室空间及教室音响设备条件的限制。教师需根据教室空间大小,适时调整活动的形式。针对“评”“论”教学模式,要求教室有音响设备,能够为参与“评”“论”的学生配备话筒,至少需要配备一个移动话筒,供参与者轮流使用。

(四)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思维能力。“评”“论”教学模式,究其根本来说,是学生的智慧的交流与交锋,而智慧的交流与交锋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如果学生的理论功底欠缺,将无法用有效的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造成“评”“论”模式的教学流于争吵,或仅仅形成没有说服力的观点,如此就会极大削弱这种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考核

“评”“论”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以此作为思政课的综合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对于参与“评”“论”的学生,根据其表现酌情奖励。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完善课程的考核效果

“评”“论”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课内实践形式,其考核的结果纳入学期综合考核成绩,对于思政课程的考核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完善思政课考核的科学性,避免期末考试的一考定论。

思政课教学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无论哪种模式的教学,都有其使用范围。“评”“论”教学模式也有其使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这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注 释 ]

[1] 苏立云.构建和谐课堂 师生共同成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刘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效性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07.

[3] 卢黎歌.抓好“四入”环节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模式运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永续债券探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