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5-06-05 15:02郭梅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4期

郭梅霞

摘 要:学生的潜能是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数学教学中只有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学生才能感到自由学习的轻松,自我实现的愉悦,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生活常识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答疑解惑的能力。

关键词:合作整理;探究思考;内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23-0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挖掘潜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引领有方,而且要引导得当,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谈几点肤浅的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专心倾听的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不强、精神不集中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语言生动,引题有趣,条理清楚,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引导,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讨论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不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性,利用小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认真倾听,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就会在多方面出现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读题审题,不会分析问题、不理解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在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时,给出了总人数、出勤人数、要计算缺勤率时,几乎有一半的同学计算的是出勤率,未能正确完成计算任务,原因在于学生没认真读题、审题,没有弄清已知量和要计算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就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去做,导致解题的出错率特别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思考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容易解决的问题,应多把机会留给一些有进步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这个路口一分钟之内过往的车辆中,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摩托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没看清,再来一次”。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没有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好的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摩托车,一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需求和良好习惯。

三、 培養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的问题。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如果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喜闻乐见现象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内化知识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归纳、不断整理、逐步内化、进而形成系统而具有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创建合理且有利于后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思维奠定一定基础。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引导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用课件演示了“割、补、拼、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法则,接着引导学生计算相应的组合图形面积,学生就能得心应手的完成任务。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