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2015-06-05 09:40周安庆
收藏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谢安

周安庆

1700多年前,奠都华夏中原地区洛阳(今属河南)的西晋王朝,由于面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社会动荡,不得不在永嘉年间(307-313年)南渡天险长江、迁都江左之金陵。东晋名臣王导(公元276-339年)与谢安(公元320-385年)等人齐心辅佐朝廷,力撑华夏半壁河山,旨在兴邦济国安民、重振昔日雄风。数十年后,东晋与前秦王朝之间再次爆发了载入中国史册的“淝水之战”。

一、“淝水大战”的历史经过

据南朝《世说新语》、唐代《晋书》等典籍记载: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夏、秋季节,已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皇帝苻坚,变得更加踌躇满志,乘势亲率大约87万大军,由长安(今陕西西安)挥戈东征南下,意欲荡平江南大地。前秦号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依仗自身兵强马壮,显得不可一世。

当时东晋仅有8万军队,在数量上呈敌强我弱态势,几乎无可御敌。因此这一厄讯传来,“京师震恐”,朝廷命运危在旦夕。此次大战经历了前期准备和决战淝水两个阶段。晋孝武帝司马曜遂命谢安为大将军,与其弟谢石、侄儿谢玄等共同领军,抗击来犯之前秦军队。担任晋军先锋的谢玄率兵至皖北一带布阵,而谢安则幽居东晋都城建康南郊东山,运筹帷幄,积极谋划,指挥战局。由于东晋机智果敢的用兵,设计诱敌移动,将领谢玄、谢琰、桓伊等与身陷秦营的朱序率兵里应外合,前后夹击,以一当十,出奇制胜,最终打赢了这场威震千古的“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大战”中的一些情况,《晋书》等文献描绘得亦尤为生动。譬如前秦官兵“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已至,在士气和胆魄上便受到较大影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头,远眺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再北望八公山(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与寿县古城交界处)一带,“草木皆类人形”,前秦官兵见状更是军心动摇、情绪低落。在晋军将士的英勇抗击下,他们最终被打得惨败,不得不争相逃命,一些官兵由于惊恐万状,在混乱中甚至互相践踏,造成死伤无数……

谢玄等将领在前线取得此役胜利后,飞速派人赶往都城东山报捷。此刻,谢安正在这里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后便将文书放在床上,面部“了无喜色”,依旧下棋如故。客人问其为何这样做?谢安不露声色地慢语从容而答:“小儿辈遂已破贼。”当客人下完棋告辞后,送完客人的谢安这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回屋时“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此即闻名遐迩的“折屐齿”典故之由来。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堪称彪炳古今战史。它既有效地遏制了来自北方的武力侵扰、巩固了偏安东南一方的东晋政权统治,也为谢安日后赢得了极大声誉。而前秦王朝因主观轻敌、一意孤行,此役指挥及用人不当,故而元气大伤,没过多久便覆灭了。

二、明代尤求《围棋报捷图》雅识

东晋“淝水之战”这一战史范例因为脍炙人口,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不少图像叙事。如明代画家尤求的《围棋报捷图》(纸本墨笔,纵115.4厘米,横30.8厘米,天津博物馆藏),就是其中的优秀画作之一。

尤求(生卒年不详),字子求,号凤丘、凤山,晚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后移居太仓(今属江苏)。他擅长人物画,兼及释像、仕女等,尤精白描人物。尤求学艺远师宋代刘松年、元代钱选等名师的体格画意,近承明代画坛“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的笔墨技法,在当时画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毕生创作比较勤奋,丹青题材不拘一格,绘画数量亦较丰,主要作品有《西园雅集图》、《昭君出塞图》、《寒山拾得图》、《红拂图》、《品古图》和《人物山水》等。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尤求《围棋报捷图》从“淝水之战”的一个侧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令人难忘的历史瞬间:但见都城建康东山园墅内一堵精致秀雅的屏风前,谢安头戴冠帽、身着长袍,正与另一位免冠宽袍者坐在围棋桌前,聚精会神地对弈搏杀。身旁立一士观看棋局,另有两位侍童在旁侧恭候。成竹在胸的谢安面庞清朗,镇静从容,颇富军中儒将风度。身后的老松遒劲挺拔,秀雅的奇石高耸而立,与苍翠葱郁的芭蕉彼此映衬,环境清雅幽静,共同点缀出东山园墅的恬雅氛围。该图最前面,左侧绘有一戎装站立者,刚刚从前线匆匆赶回来,身上似乎依然散发着战火硝烟,此刻正欲通过家仆向谢安禀报“淝水大捷”。右下侧另有一仆摇扇煮水烹茶,瞬间侧身转头,看着这位风尘仆仆的报捷者,为画面平添了几许生动感。该图右上端署有画家款识:“庚辰(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仲夏日,长洲尤求写。”后钤“吴人尤求”阴文、“凤丘”阳文印鉴各一方。画面上另外还钤有清廷典藏的“三希堂精鉴玺”阳文长方印,以及近代张翼、张叔诚的鉴藏印数枚。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墨分五色、亦分六彩,乃国人特有的艺术视觉观念和表现语言。而传统人物画历来主要属于客体性追求,所表现的正是描绘对象的神采意韵。尤求在《围棋报捷图》的创作中,以略带俯瞰的视角构图布景,笔墨工写兼备,苍劲沉着稳健,浓淡疏密有致,意象细腻丰润,神态栩栩如生。图中的线条流畅匀健,尤其对于人物衣褶的描绘,颇富细柔飘逸质感,由此亦凸显出谢安潇洒沉着的情致气度。此画中的苍树枝干宛若苍虬,松针细健爽利,太湖假石绘写细腻逼真,徐风中摇曳的蕉叶则以水墨洇晕,可见尤求的绘画功力确实不凡。

《围棋报捷图》皆以水墨代替色彩描绘意象,表情达意传神,这亦正是传统绘画中的雅趣奥妙所在,绝非西画艺术所能简单进行比拟的。人们粗见略看,该图气氛貌似平静,既无东山幽麓的飞泉流云秀色、也无淝水战场厮杀的惊天动地场景,然而细细品味却能隐隐地感受到,在此棋局之外仿佛正暗涌着一股气势宏阔的激潮律动,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战局似乎尚未完结……该画作真可谓是静中寓动、动静呼应。东晋时期淝水古战场上曾经闪动的剑戟刀光,依然久久地沉浸在人们的心海之中。

三、清代苏六朋《东山报捷图》品玩

除此而外,清代画家苏六朋的《东山报捷图》(纸本设色,纵237厘米,横117厘米,广州美术馆藏),同样亦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情形。

苏六朋(生卒年不详),字枕琴,号怎道人、南水村佬等,别署罗浮道人,岭南顺德(今属广东)人。他自幼嗜好丹青,早年赴岭南罗浮山,随宝积寺画僧德习画,后流寓广州,以鬻画谋生。苏六朋擅长人物、山水画,于画师宗宋、元前贤笔意,并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画风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作题材比较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圣贤雅隐和市井民俗等,工笔写意、青绿重彩、水墨浅绛等无所不能,旨在满足各类买家的不同需求。苏六朋作为清代岭南画坛之佼佼者,尝与当时名家苏仁山并称“岭南二苏”。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桐荫听琴图》、《停琴听阮图》、《松下偶思图》、《花下醉眠图》、《太白醉酒图》等。

打开这幅《东山报捷图》,但见东山别墅内的苍松环抱之中,仪态雍容的谢安正与客人在石桌前,全神贯注地下着围棋,不过其形象略大于侧身而坐的那位客人,画家旨在突出其幕府大将的儒雅气度吧?人们仔细品味,透过谢安镇定自若的外表,想象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丝牵挂前方战事的心绪。松树旁边,一靓丽妇女扶着女童,神态悠闲地观看棋局,另有两个稚童正在一旁玩耍。周围山坡以栅栏围挡,秋树、青竹苍郁错落,环境幽雅宁静。蜿蜒曲折的空谷山间,清溪汩汩欢淌,飞流直泻而下。突然,远处山径隐隐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匹快骑飞速奔驰,那是侄儿谢玄遣人从前线报捷来了。该画面中的节律韵致伴随着人们的情思起伏而漫延,精彩的历史瞬间因此成为永恒的图画记忆。图画左上侧隶书写“东山报捷图”。另以行书自题:“雨辰三兄词长雅属。丁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九后画于柳塘吟馆,枕琴苏六朋。”随后依次钤有阳文“苏六朋”、阴文“南水村佬”方印各一枚。

这幅《东山报捷图》构图布局严谨,工写技法相融,笔墨苍秀细腻,线条流畅有致,远近动静呼应;意象造型准确,人物表情丰富,十分传神动人;画中兼施水墨、浅绛、花青等墨色,清秀淡雅怡人,颇富艺术感染力。从中可见,苏六朋在刻画表现对象的神采意韵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和心力。谢安过人的才识胆略令人难忘,高雅脱俗的江左风流历历再现、韵味绵长。因此该画作也成了苏六朋的精美杰作之一。

四、现代刘凌沧《淝水之战》欣赏

与上述明清绘画表现角度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典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现代画家刘凌沧的《淝水之战》(纸本设色,纵100厘米,横220厘米),笔下定格的则是“决战淝水”正面战场的另一重要历史瞬间。这是画家1977年应邀为该馆创作的一件心仪佳作。

刘凌沧(1907-1989年),名恩涵,号凌沧,河北固安人。幼时即好图画,14岁师从河北霸县画家李东园习艺。1926年闯荡京华,拜徐燕荪、管平湖等画家为师,并且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结识了陈半丁、齐白石等名家,从而继续坚持临摹唐、宋以来的前贤古画,夯实传统笔墨功底,个人画艺不断提高。1929年刘凌沧赴北平国立艺专旁听,这年还应宋庆龄之邀创作《孙中山先生奉安行列图》,由此在画坛崭露头角。1933年起,他先后在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尝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及教授等职。刘凌沧长期从事中国画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精研传统,学兼中西,尤精工笔重彩画,特别擅长历史人物题材表现。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工笔人物画名家,其主要代表作还有《蕉荫仕女》、《文君听琴》、《天问》、《襄阳大捷》和《赤眉军起义图》等。

徐徐展画品览,在谢玄、谢琰等将领的率领下,万千晋军士气昂扬、势如破竹。他们渡过淝水后,趁强敌布阵未稳之际,个个以一当十冲锋陷阵,在“晋”字红色战旗的引领下,骁勇善战的官兵策马勇往直前,挥戈大力杀敌;反观前秦军队,尽管人多势重,但因谋略失策等缘故,一招不顺就锐气大挫。晋军阵营中发出的一阵阵战鼓雷鸣声、人吼马嘶声铺天盖地,令前秦官兵不明就里,吓得乱了阵脚,在与晋军激烈厮杀中尸横遍地,余者丢盔弃甲败北。晋军乘胜追击,直逼城下,最终赢得了“淝水之战”。

刘凌沧创作《淝水之战》,先后酝酿了多年,为了准确把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之前还参阅了不少典籍文献和遗存实物,包括对人物衣冠服饰、车马兵器形制等均做过悉心研究,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画家凭藉高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淝水战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整幅作品汲取了西画构图和色彩运用方法,构思布局精巧,画面层次分明,线条凝练遒劲,赋色鲜亮典雅,干湿控制恰当,勾勒晕染娴熟,众多的描绘对象造型准确细腻,使得双方人物、战马皆栩栩如生,进而烘托出这一恢宏壮阔的战争动态场面。尤其敷染罩色等不少写实技法的运用,让富于重彩装饰特点的工笔画增添了不少新的生命活力。画家在驾驭较大场面、营造气氛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该丹青不愧是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中的一件优秀作品。

五、现代吴光宇《淝水战争》简析

长期寓居京城的现代著名画家吴光宇,在世时亦创作过一幅《淝水战争》(纸本设色,尺寸、创作年代及现藏处暂不详)。籍贯浙江绍兴的吴光宇(1908-1970年),原名显曾,以字“光宇”行世。于画初受三哥、山水画家吴镜汀的影响,1926年入京城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师从名家徐燕荪。1930年代开始执教于北平国立艺专、京华美术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

吴光宇山水、人物画俱能,但更擅长人物画创作,尤以工笔重彩画见长,此外写意、白描画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所作取法唐、宋诸家,并且从民间壁画及民间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讲究笔墨功力,而且用色丰富多彩。创作中比较注重生活气息表现,善于借画抒情、托物言志,而且融入了比较强烈的内心感受。他尤喜古代题材绘画,诸如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皆为其表现对象。其仕女画亦颇有特点,别具一格。主要代表作有《天女散花》、《山鬼》、《荀灌娘突围救父》、《母子图》、《船渡》、《勐海人家》等。

该图中、近景着重表现的是双方主将相峙对杀的情形:智勇双全的晋军战将,利用对方出现的一个闪失,奋执枪械直刺其身躯。具有引领及象征意义的战旗,则高高扬起。周遭枪戟对峙、刀光闪烁,充满了淝水战场的血腥残酷;远处山丘起伏,林间生烟,隐约可见荒野到处都有拚死鏖战的场面。通过这幅画作可知,晋军尽管寡不敌众,但面对强敌却士气高昂、智勇善战。而前秦南下士兵,多为统一北方后被迫应征的,由于失利气馁而无心恋战。晋军愈战愈勇,深入虎穴,将对手杀得人仰马翻。在风声鹤唳中,溃败的前秦军队仓皇逃窜……

这幅画作图像构置同样严谨有致,工笔、写意兼备,笔法苍健流畅,线条娴熟老道,墨色清秀典雅,运笔挥洒自如。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既在总体保持基本统一又相互关联,十分富于动感,由此构成了一个个局部的丹青叙事。不论东晋、前秦军队胜负如何,画家都着力将双方人物的眼神、手势、身姿,以及战马奋蹄奔驰等运动中的不同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由此亦展现出画家底蕴深厚的创作水准。

东晋“淝水大战”尽管远离我们而去,但昔日古战场的烽火硝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回味与思考。人们在欣赏这些丹青佳作之余,不禁还能联想起当时“东山再起”、“投鞭断流”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呢!

(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谢安
才艺之窗
谢安的“普通话”
“东山”是指哪座山
东山再起
身教
“东山再起”来自哪座山?
谢安下棋定军心
谢安也小肚鸡肠?
千古风流惟谢安
谢安:史上搞封杀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