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

2015-06-09 14:19陈卫红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心内科内科心血管

陈卫红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

陈卫红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而言,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心内科护理工作水平,值得推广使用。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优质护理模式

根据卫生部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要求,并对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加以贯彻落实,深化人本护理服务理念,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思想,以改善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1]。本文观察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1.5±5.5)岁;其中22例为高血压,14例为冠心病,20例为脑出血,10例为风湿性心脏病,14例为心力衰竭。按照RevMan5.0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心内科常规护理,由护理工作人员指导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严格遵医嘱用药,给予吸氧治疗,密切观察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波动,确保患者情绪稳定。

观察组则采取优质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多因自身疾病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所以医护人员应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从患者各类负性情绪反应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病因、治疗手段、病情预后以及其他应注意事项。此外还应保持平缓的语言与和蔼态度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内心所想,以采取有效方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生理护理:心血管内科中大部分患者均应卧床静养,长期卧床则会导致肠蠕动减退、便秘等各类肠道疾病。护理工作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个体情况,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用药情况、排便情况以及活动强度,并结合上述因素给予合理的膳食指导,告知患者多食果蔬,保持营养均衡,禁食刺激性、油腻肥厚食物。清晨可嘱患者饮用300~500ml温水,刺激肠胃蠕动;并可引导患者做腹部按摩,沿结肠走向环形按摩腹部,每次持续15min,按摩次数应不低于3次/d。若患者伴有大便干结,则应给予胃肠动力药物,并严格遵医嘱服用;若患者伴有腰背酸痛,则可根据症状给予适度按摩。(3)病房环境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应做好病房环境清洁与维持,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性。并结合患者病情差异性给予相应监护,避免设备联线或者导管缠绕而对患者体位造成不良影响。应根据病房环境以及具体情况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整,并将健康教育宣传册等相关资料放在床头,便于患者翻阅;同时还应尊重患者隐私权,在不同床位之间设置拉帘。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2]

观察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其中生活质量分级为优、良、中、差;采用自制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共涉及健康教育、护理技术、基础护理、护理主动性以及服务态度5项内容,单项分值为20分,总分共计100分,得分>80分则提示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对比(n,%)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为75.0%(30/40),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为100.0%(40/40),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面对患者的复杂病情,其护理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心内科护理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护理满意度较低,且护患关系也多发矛盾和问题[3]。上述因素均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护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产生负面影响。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从患者角度出发,重视患者心理、生理双重舒适,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患者依从性也有明显提升,从而更为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便于治疗与护理操作的顺利开展,其预后也得到有效保障[4]。同时,优质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工作质量也有显著提升,医护人员护理技术水平得到加强,更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是对人本护理理念的切实体现。

本研究对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方案,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较对照组更优,且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充分说明优质护理模式效果更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而言,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心内科护理工作水平,值得推广使用。

[1]梁海群.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20(1):117-118.

[2]翟英芬,韩艳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70,106.

[3]吴超英,曹慧平.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海南医学,2012,23(24):155-156.

[4]王小丽,汪建萍.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14,(17):70-71.

R248.1

B

1009-6019(2015)09-0233-02

猜你喜欢
心内科内科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