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中见“智”的岩画

2015-06-10 19:58陈伟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岩画人类动物

陈伟琴

在执教大班美术《我喜欢的动物》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借鉴了古代劳动人们的岩画。先和孩子们欣赏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岩画,了解岩画的特点及其价值,然后用“岩画”的方式表现“动物” 。活动让我和孩子一起轻松快乐并感动着,因为孩子在欣赏、创作以及后期介绍过程中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孩子可贵的本真与岩画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岩画与孩子作品之间妙不可言的关系。

一、岩画的“拙”中见“智”

岩画是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它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的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以岩石为绘画材料,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 同时,岩画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1.岩画的“拙”

由于古代作画条件非常简陋,先民们在创作时就放弃物象的细节,而去表现物象的整体特征。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用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也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部位,让人可以辨认出是哪种动物就可以了。在造型上采用平面造型的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没有近大远小的关系。因此岩画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在构思上,特别是中国岩画的构思,非常天真纯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

2.岩画的“智”

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使岩画在塑造形象时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略去细节,突出主要特征。但恰恰在这些粗制的图形中,描绘出了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反映了远古以来人类的经历和成长,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真实记载和连续性的历史篇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审美感知和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因此,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岩画的“拙”与幼儿作品的“拙”

1.“似与不似”的模糊美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艺术的潜能,喜欢自由涂鸦。但受其自身肌肉动作发展影响以及自身生活经验的限制,他的作品会表现出粗糙、不整齐、不平滑、不到位的稚拙感。四五岁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小手肌肉的不断发展和形象的积累,他们开始从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情的表现,会常用形态符号来表示同一事物,并会出现弱化细节、突出主体的现象。同时,这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不能正确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在画面上时常出现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没有遮挡,会把看到的东西统统排列在画面上,也会把被遮掉的东西画出来。常给人一种“不似”的感觉,而大部分岩画也具有“似与不似”的模糊美。正是这种“模糊美”让孩子的作品和岩画都具有了个性和生动性,使人回味无穷又捉摸不透。幼儿作品与岩画都有着我们成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特殊意趣。正如毕加索所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

2.“万物有灵”的审美感受

孩子的审美特点是“万物有灵”。他们会把自己的主观想象附加于客观物体上,给没有生命的、没有意识的东西赋予生命和情感。如餐后阅读时,小中班的孩子喜欢抱着毛绒玩具一起看,边看还会边讲故事给毛绒玩具听;看到有同伴在摘树叶,会说“树叶会痛的!不能摘”……表现出了“万物有灵”和“万物有情”的特点。同时,孩子创作时还表现出一种“无中生有”的特点,有时在画面上只看到一个圆或线条等,但他会告诉你一个关于这张画背后生动、有情节的故事。而“万物有灵观”则是原始人观察世界总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岩画中的很多形象,都会有一个人的外部面孔的轮廓,而面孔内部的变化则是动物或自然物,大多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色彩,且岩画中的许多图像都蕴含着一个生动的完整故事。这一点与幼儿的审美特点不谋而合。

三、心智相融的师幼互动

心智相融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在心理与想法上协调一致,接纳、肯定孩子的想法与创意,尊重孩子的自主表达,使孩子真正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1.体验新颖的创作方式

在孩子们看来,那满是褶皱、黄黄的废旧牛皮纸是垃圾,但它今天恰巧符合我今天的活动需要。我让孩子通过揉搓使牛皮纸产生更多的皱褶,有岩石凹凸不平的质感,再刷上土黄、咖啡、熟褐等水粉颜料,制造出岩石天然的色泽,然后用黑或白、红等颜色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团、揉、刷、画,孩子手中的纸、笔等都变成了玩具,就像玩游戏一样。这种新颖的创作方式,让孩子觉得新奇又好玩,于是一幅幅属于孩子们的岩画诞生了。

2.初步感受独特的艺术语言

岩画在造型上略去细节,突出主要特征,有夸张取舍。色彩上中国岩画主要以红色为主,追求的是单纯的对比美,而欧洲的岩画有红、绿、黑、白、黄等多种颜色,追求再现真实的美。欣赏时,我重点选取中国岩画中的动物系列,在欣赏《大西峰沟野牛》岩画时,我以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猜猜它是哪种动物”“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孩子从粗到细仔细观察。于是,孩子们从有力的牛角和强壮的身躯判断出这是一头牛。然后,我再请他们观察这头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从而引导孩子发现画虽简洁,但突出了它的典型特征,让我们能一下就发现。随后,我们还欣赏了其他的动物岩画,初步感受了岩画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效果,并引导孩子们猜猜岩画背后的故事。

3.“我的岩画也会说话”

每一幅岩画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有的讲的是狩猎,有的讲的是战争……孩子们的画后面也藏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于是在孩子画完之后,有了“我”和小猫、小兔、老虎等很多有趣、生动的故事。此时,孩子既是介绍者,又是欣赏者,分享着自己的精彩,也感受着同伴的精彩。在离园或有老师来园参观时,孩子们会自豪地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画画故事。至此,岩画已不仅是一件件作品,而被赋予了生命,能与别人对话、互动。

岩画是一部游牧民族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简洁、质朴、感人;而孩子们的作品纯真、童趣、迷人,二者如此相似。孩子纯真、弥足珍贵的天性,更需要我们成人来呵护。?

猜你喜欢
岩画人类动物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孜孜荣岩画
动物可笑堂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