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是高水平的阅读能力的源泉——浅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5-06-11 12:18张莹华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语感文章

张莹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 442000)

在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培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足以说明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想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阅读分值比重很大。要求学生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必须要达到4 000-5 000个,课外阅读量应该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甚至是40万词以上。

既然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得认真研究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许多英语学习者有同感:当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再上一个层次似乎变得非常困难,常有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而且,不同英语水平的人要“更上”不同的“一层楼”时,都会遇到这个具有共性的问题,这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究其原因,除了缺乏阅读技巧外,他们需要的是不断增加阅读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如词汇量明显不足,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上,导致整个阅读速度的减慢,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首先从比较简单的阅读材料开始,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泛读教材的选取应“以兴趣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目的”。教师在选取教材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文章具有可读性,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教材。同时注意难度适中,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应尽量控制生词量和材料长度。如果选择的文章太长学生自己看不懂,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开拓学生思维,积累丰富的课本外知识[1]。达不到足够的阅读量是制约阅读能力的根本因素,因为阅读量不够,至少会造成如下几方面的弊端,从而造成“原地踏步”的境况:

1.缺乏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平时英语老师经常要学生早上多读书,大声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培养语感。讲口语时,有的学生常说这样的句子:I live in a dormitory there aremany trees around it.而本应该这样说:I live in a dormitory where therearemany treesaround it.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原因很简单:缺少语感。他不知道句子中间加一个where才能把前后的句子连成一个整体,这样才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一个人讲话像不像英语或一篇文章写得像不像英文,我们能直接觉察到,这就是语感。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感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并加强的,如果在阅读材料上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难以建立起语感,没有语感,读起文章来就很费劲。尽管每个语法都明白,每个单词都认识,但仍然不能从整体上欣赏、把握一篇文章。

2.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例如,美国的奴隶制度、领土扩张、南北战争等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对我们的阅读理解非常重要。许多文章涉及到美国的文化背景。以前学生读过一篇关于美国民族大融合的文章。文章中说美国是一个大“melting pot”。要是不了解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这一点,是很难理解“melting pot”的。没有语言文化背景,英语学习者就不能真正完全读懂外国文献(尤其是社会科学类)、顺畅地与外国朋友交流。因为不了解英语的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及历史文化,存在着词汇、修饰、习惯用语等方面的阻碍。而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最理想、最地道的方法还是通过大量阅读各种文章(著作),通过天长日久的积累,从而消除文化上的隔膜。

3.不适应语言风格。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例如英语中大量地运用被动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而汉语则习惯用主动形式、用作定语的短语来表达,如果一个学习者只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而没有大量的阅读实践,那么他在阅读过程中就不适应这种风格,总试图首先用母语思维方式对内容进行“转换”,这样的读书效率显然是不高的,讲出来的英语也是母语式的。如Martin Luther King有这样一句名言:Ihave a dream that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willnot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by the contentof their character.如果不熟悉英语的表达习惯,读起这样的句子反倒觉得不顺口,总觉得应该把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by the contentof their character放在nation的前面。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灵活掌握中文和英文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力争用英语的思维习惯来阅读文章。

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克服以上几方面的障碍,这时,学习者就会发现英语其实就像母语一样可亲可近,并不是想像的那样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在不知不觉中,英语的阅读水平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那么,具体该怎样阅读,读什么呢?

1.精泛并举,范围要广。不管是什么样题材和内容的文章,对于比较精彩的文章,要仔细咀嚼,不但要借助于词典等工具,对其中的主要词语、句型、语法进行透彻地分析,还要细细揣摩文章的组织结构及它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读。大学英语课本中的文章要精读,精读选择的份量不要大,重在“精”。所谓“泛”,就是大面积地阅读,在能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广泛涉猎,不必求甚解,只求扩大眼界:社会科学、历史、地理、艺术、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平时练习、课外读物等都可作为阅读范围。这样,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加了文化背景知识,达到扎扎实实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培根说:Historiesmakemen wise;poetswitty;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学生们在广泛涉猎各类图书文章的同时,尤以故事小说等文艺作品和报纸杂志这两种读物为最重要。之所以要选择文艺作品,是因为故事和小说最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环境,读起来最亲切。而其中的语言,也最丰富生动,最大众化,最具人文性。试想,文艺作品之外,到哪里去找像The early birds catches theworms(早起的鸟儿才吃得到虫子——捷足先登);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一石投二鸟——一箭双雕);Six ofone and halfa dozen of the other(一个是六,一个是半打---半斤八两)这样生动的人民语言呢?之所以要读报纸杂志,是因为报纸杂志内容最广泛丰富,题材包罗万象。尤其是它紧跟时事,为我们提供最及时的信息。而从语言上来说,它随时为我们提供最新的词语,最及时地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常看报纸杂志,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处在up to date的状态中。

2.尽可能地读原著文章(著作)。张思中是教育界享誉一时的英语教学法专家。他倡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料,多读一些英美人自己写的文章,这对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语感,加深文章理解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开始直接读原著,会有较大难度,可以首先阅读几本简写的小说或故事、英美文学名著,例如Jane Eyre和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这类简读本因保持原作的风格,文字也多出处在原文,可以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并增强语感,再逐渐过渡到读原著,因为原著才是真正的“英语”,通过阅读它,才进入了地道的英语世界,对语汇、语法、句型及文化背景等的理解和掌握才有了生机[2]。反观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一些“阅读训练”材料,更多是汉译英的文字,一则内容熟悉,二则译文受汉语影响,不利于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要持之以恒。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从掌握到熟练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对英语的学习也贵在坚持。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人算过,阅读水平中等的人,读一般的书,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到20本书。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如30分钟)来阅读。只有通过“细水长流”,才能在英语的学习中取得质的飞跃。当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读国外名著就像读《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样轻松时,那不是他们用某个“技巧”取得的,而是“滴水穿石”的结果。此时,制约英语水平提高的“瓶颈”才算真正突破。

4.注重快速阅读和提高阅读的理解度。应该多训练快速阅读,这样就有助于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整体框架上,同时不需要对个别不理解的词句给予过多的关注,也就不至于似乎句子都读懂了,文章讲什么却还不明白。也就是说,既要读得快,又要对全篇的理解正确。这个要求必须达到,经过努力,也一定能达到。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的限制。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扩大词汇面,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除此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文章的主旨大意、主要情节和主题句的能力,真正做到快速阅读和提高阅读理解度齐头并进,以达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重视大量的阅读训练,在量中求质,在量中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1]张思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41.

[2]张蓉芳.高职高专泛读教学中的问和对策[J].安徽文学,2010(11):187-188.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语感文章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