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的弃绝

2015-06-16 00:54臧晓彤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意象

臧晓彤

摘 要: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直是学术界解读的对象,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张厚刚曾经概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主旨说有温暖说、厌世说、情诗说、隐逸说、其他说等几种观点。“诗无达诂”,好的诗歌总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受众群体中获得不同的共鸣。本文将从时间类型、受述者、意象三个方面提出作者的观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了海子对现实的弃绝。

关键词:时间类型;受述者;意象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直是海子广为流传的诗歌,尤其是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这首诗歌,使得这首诗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面。尽管《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广受大家的喜爱,但在论及海子的诗歌创作时,这首诗歌并不是专家论述的重点,并且这首诗歌也不是海子本人所看重的。西川曾在《死亡后记》中明确表示,“海子恰恰最看重自己的长诗,这是他欲建立其价值体系与精神王国的最大的努力,他认为写长诗是工作而短诗仅供抒情之用。”①但作者认为,尽管海子没有单独的提及自己的这一作品,但联系到海子的诗歌创作主张,《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都应该在海子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是因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歌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海子自杀的前两个月,像有些学者把它认为是海子自杀的告白书那么简单,而是因为这首诗以短小的篇幅却真正的触及到了海子思想的本质,即“对现实的弃绝”。

一、时间类型

俄国宗教思想家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别尔佳耶夫认为,时间按其特征来说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宇宙的(其性质是环形的)、历史的(其性质是线性的)以及存在的(即心理上的,其性质是垂直的)。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包含了这三种时间类型。这首诗中的存在时间是由缺席的、与明天相对的“今天、现在”所担当的。宇宙时间则暗含在诗的描述对象之中。”诗歌开篇,“从明天起……取个温暖的名字。”这对应的是“明天”的时间状态。“今天”这个词汇尽管在诗中是缺席的,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的表述来寻找到它的存在。“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对应的就是“今天”的时间状态。历史时间这一时间维度呈现出的是一种温暖向上的感觉。但如果我们对这首诗的解读只停留在历史时间的时间维度上,而没有关注到诗的存在时间的时间维度,那我们就完全曲解了此诗的主旨。这也就是许多文章把《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基调定义为明朗向上的原因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句话对应的就是存在时间。存在时间所具有的“将自己从循环时间或历史时间里摆脱出来的能力”使我们真正看到了海子此时的内心诉求。这就涉及到对诗歌进行宇宙时间的剥离。宇宙时间表现为一种循化,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存在着循化与永恒的对比,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给亲人写信等行为都是短暂的、可循环的,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是一种信念而带有了永恒的色彩。

二、受述身份的模糊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之所以有不同的解读指向的原因还在于诗歌中叙述的对象的模糊,也就是受述者身份的模糊。

“叙述文本中的受述者是叙述的接受者,也就是信息的发送对象。按照普林斯所说,‘每一叙述文本中,至少有一个(或多或少公开地表现出来的)受述者,处于叙述者向他或她讲述的同一叙事层次上。正如在任何叙事作品中都必须有至少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叙述者在讲述故事一样,在任何一部特定的叙事作品中,也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不同的受述者,每一个都依次接受同一叙述者或不同叙述者的讲述。”②

诗歌一开篇就是“从明天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受述者的问题。“从明天起……取个温暖的名字。”可是,到底是谁从明天起呢?受众者的不同,就造成了解读的不同。如果是“我”从明天起,那就会让人解读为海子“与世界一团和气”“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③如果是“你”从明天起,就会有着“一种与现实相分离的意志,是对于现实的弃绝”④的解读。诗歌后半部分受述者是明了的。“我”是叙述者,“你”是受述者。但我们联想一下海子本人的情况,叙述者和受述者的身份就会模糊分不清楚了。后半部分: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灿烂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些都是海子所没有的,如果我们把叙述者和受述者的位置颠倒一下为“陌生人你也为我祝福,愿我有一个灿烂前程,愿我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我在尘世获得幸福”,或海子口中的这个“你”其实就是海子对自己所说的,那么我们对这首诗就会着完全不同的解读。

尽管受述者的身份是模糊的,诗歌结尾“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是诗篇的核心。透过这句话再联系到诗篇的叙述者与受述者,我们可以看到海子在对待他人和自己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他人海子满怀祝福,以一种上帝般的对臣民的呵护关怀着他人,把自己最美的祝福都送给他人。而对自己却显得有些吝啬,诗歌前半部分所表现的作者的期待与努力的热情却随着一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有一丝冷却,尤其是全诗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一词突然地将作者与明天、与喂马、劈柴、世界、与亲人、与山河、与陌生人推开。诗歌前半部分受述者的模糊让我们有了我与你、祝福者与被祝福者的不同角度的解读,但诗歌的最后一句却让我们明确感受到海子与现实的背离。

三、意象的虚实

对于艺术中情感的表达,艾略特认为“唯一的方法是设法找寻客观应和的事物。”海子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加之他死去时年仅25岁,因此他的诗歌似乎缺少几分智慧的经验,而有着较多的玄思的意味。但《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却充满了灵性而没有了海子以往诗歌的晦涩。这种灵性之感主要来源于诗歌意象的选择: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粮食、蔬菜、幸福的闪电、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这些意象是现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正因为这些意象都属于农村的景物,因此也有学者将其归结为了海子的隐逸情怀。可是就在这儿,海子设下了一个陷阱,这些温暖的景物都是故意写给读者看的,可是却又不是海子真正想让读者看的。读者所应该读到的是推开这些意象后的生命存在。而且这些具体的意象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是海子关心民族俗世生活的象征。海子要在现实面前“把眼睛闭成两根绳索”,海子关心的不是现实,还是大写的民族。

在对现实的弃绝中,《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似乎还有对希望的诉求。“从明天起”这一时间状态让人有了一种希望。而且同样因为海子所选择的意象与现实的关联,又使得这种希望有了实现的可能。但是,希望从来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艺术。海子的希望不是植根于未来的,海子把希望放在了当下甚至放在了过去,但惟独没有未来。《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希望都被“今天”的缺席而被消解被抹杀。正如臧棣在《像神话致意》所说的“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我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洋溢在海子的抒情诗中的种种奇妙而热烈的情感,都与这种审美判断有关”,所以海子会想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而不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精英意识的体现”。海子始终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将“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作为诗歌理想,并坚信这是中国诗歌自新的理想之路。

“诗人必须有孤军奋战的力量和勇气”。海子从来都是一个有担当的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更是践行了这一诗歌主张、人生主张。“海子慷慨地把自己的诗献给每一个爱诗、懂诗的人”⑤海子在遗书中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实际上,海子的死与任何人有关,“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因为他不仅为我们每个人奉献了他的诗,他还用一种形而上的方式奉献了他的生命。

注释:

①西川.海子诗全集[M].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4页.

②谭君强.叙事学导论 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③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M].南海出版社,2001.

④崔卫平.看不见的声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⑤王艳.“歌唱生命痛苦”的“浪漫骑士”——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5).

参考文献:

[1] 张厚刚.《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研究综述[J].时代文学 ,2011(8).

[2] 杨秋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海子的隐逸情怀及“撕裂”[J].名作欣赏,2003(7).

[3] 孟川,粟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再解读 [J].文艺争鸣,2007(12).

猜你喜欢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新自然主义的意象之美(视频)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从意象的选用看幼儿诗的仿编与创编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