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的孤独主题

2015-06-16 13:08李敏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孤独呼啸山庄人物

摘 要:学界就《呼啸山庄》争议颇多,却极少论及其孤独主题。本文试从小说的不同人物入手,分析困扰他们的浓重的孤独感,以探讨人物性格、命运以及彼此间的情感纠葛。

关键词:《呼啸山庄》;孤独;人物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自问世之日起,小说就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从小说的创作主题,写作技巧,叙事手法等等角度发表不同论述。然而,很少人专门撰文关注过小说人物的孤独,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主题,因为孤独每时每刻,随处随地缠绕着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可以说小说的各个角色生于孤独,长于孤独,最终也死于孤独。

一、本性造就的两个孤独灵魂

首先,希思克利夫可以说是所有角色里最为孤独的一位。小说伊始,他就以一个“外来者”(alien)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不知来自何处,父母是谁,他就是一个“无根”的“他者”。只有从凯瑟琳和老恩肖身上,他才能体会到人间的温暖。这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理解他。老恩肖给他取名“希思克利夫”,这一名字原本是老恩肖死去的最后一个儿子的名字,因此对老恩肖来说,希思克利夫仅仅是作为那个逝去的孩子的替代品。后来,凯瑟琳低估了他们之间的爱,选择嫁给画眉山庄的埃德加。对希思克利夫,凯瑟琳的爱,尤为重要,“犹如一个即将溺水的人紧抓住救命浮木不放”(袁若娟 1992: 32)。他非常惧怕失去凯瑟琳,这一点可从小说的一个细节清晰看出。凯瑟琳在画眉山庄小住几周后回到家,从原来的“野丫头”蜕变为一个优雅的小姐,希思克利夫平生第一次央求耐莉也把他变得“得体”。然而,读者不难看出,这一点实际是违背他的本性的,也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他内心深藏的孤独感,怕被再次遗弃的恐惧感。耐莉随后的一番话带有极大讽刺性,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辞:“告诉我,你不觉得自己相当漂亮吗?我告诉你我是这么认为的。你简直是一个化了妆的王子哩。谁知道呢?也许你的父亲是中国的皇帝,你的母亲是印度女王,他们任何一个人用一个星期的收入就能把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都买下来。你被邪恶的水手绑架,带到了英国。假如我处在你的位置,就会想象自己出身身份高贵,而一想到自己是什么人就会给我勇气和尊严,来忍受一个小农场主的压迫。”①(70)

老恩肖的死和凯瑟琳的婚姻选择将希思克利夫置于隔绝的境地。他不得不离开,以对抗这一孤独。但是此时的孤独还没有达到顶峰,因为他仍抱有希望——重新获得失去的凯瑟琳,并与她合二为一。这一希望支撑着他继续活下去,进而驱使他展开疯狂的报复。凯瑟琳死后,他与凯瑟琳的鬼魂生活了近20年,尽管世上没有人爱他,同情他。一旦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与凯瑟琳结合,他甚至失去了活着的勇气。之前所有的努力和疯狂的报复都是徒劳。至此,他的孤独达到顶点。死亡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这世上再没有他关心和留恋的了。他与整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瓜葛。最终,他孤独地离开人世,如同当初孤独地来到呼啸山庄。小说中的其他人,至少临死的时候有人陪伴,如老恩肖,凯瑟琳,埃德加等。没有人知道希思克利夫死的确切时间,也没人陪在他身边。所以,孤独,隔绝伴随着希思克利夫的一生。

凯瑟琳是另一个孤独的角色。本性上她与这个世界是不相容的。她的行为不为他人理解。她爱的两个男人都背弃她。婚后,她尤其感到孤独。埃德加在她看来是个陌生人;希思克利夫谴责她的背叛。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与她作对。另外,作为一个女性,她的孤独相比男人更深一层。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仍然被视为男人财产的一部分。她们没有自主权。凯瑟琳天性就是一个反叛者。尽管希思克利夫也是一个反叛者,但他们的反叛是不一样的,因为凯瑟琳的还具有另外一层涵义——反父权。在这个层面上,希思克利夫也不能理解她。希思克利夫缺席的三年里,凯瑟琳一直满怀希望地盼着他的归来。然而,他的归来却最终将她推向彻底的孤独。对她而言,此时的生活就是一个无底深渊。她找不到任何一点安慰。孤独的人,渴望被理解,被爱,程度越深,渴望愈烈。残酷的现实逼迫她逃入自己的虚幻世界。有些评论家称凯瑟琳是一个“逃避主义者”(escapist)(Apter 1992:178)。笔者认为,即使是,她也是被迫为之,因为她找不到一个人可以求助。

二、其他各具特色的孤独

长期以来,评论家们认为伊莎贝拉是小说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其罪魁祸首是希思克利夫。事实上,她才是自己命运悲剧的主推手。Levy说过,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世界里,最理想的来世是童年后的生活——成年仍坚持童年时获得的对爱的态度。《呼啸山庄》挖掘了童年里两种有缺陷的爱——“无爱”(unlove)和“过分爱”(overlove)。恩肖家是“无爱”的代表,这儿孩子们的童年经历的是被忽视、虐待及抛弃;而林顿家则是“过分爱”的代名词,孩子们被过度保护、溺爱,被当作宠物。“任何一种缺陷的爱中成长起来的人,都会很难区分对爱的需要和对被抛弃的恐惧。他们对爱的不信任往往压倒对爱的需要。至于‘过分爱中孕育的成人,他们对爱的不信任源于过分的依赖,他们太懦弱以至不能承受被抛弃,他们只信任那种永不褪色的爱”(笔者译,Levy 1996: 159)。与希思克利夫私奔,部分原因是希的引诱,但主要还应归因于伊莎贝拉对爱的渴望。她在家是孤独的,因为埃德加心思全放在凯瑟琳身上。希思克利夫的出现挑起了她那根渴望爱和被爱的神经,她企图逃离这种孤独、隔绝的生活。希思克利夫似乎是她唯一的希望,她竭力地抓住它,根本不顾及可靠与否。她几乎不会预测也不可能承受被遗弃的后果。一旦认识到希思克利夫的残忍以及她不切实际的爱,她陷入绝望的悲惨境地。她的悲惨源于她的孤独,结果反过来又加深了她的孤独。

小说中,埃德加是一个悲情角色,也是孤独的。一方面,他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凯瑟琳,他将她视为自己珍爱的财产,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到“它”。他自认为爱的真挚,理应得到凯瑟琳真挚的爱。另一方面,他从来都不曾真正理解他的妻子。他痛苦地目睹凯瑟琳在画眉山庄的痛苦,却无能为力。此外,希思克利夫威胁着要抢回凯瑟琳,他唯一的妹妹伊莎贝拉也与希思克利夫私奔。他成为孤家寡人。也许埃德加是书中最悲惨的人。内心深处,他害怕希思克利夫,很清楚自己不是后者的对手。作为丈夫,他尽力阻止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会面,但失败了;作为父亲,他警告女儿不要靠近呼啸山庄,但仍然失败。最终他相继地输掉了妻子和女儿,不得不将自己关进书房,过着近乎隔绝的生活。至死他都不知道画眉山庄已经成为希思克利夫的财产。

小说其他的人物——老恩肖、辛德雷、耐莉以及洛克伍德等,也无不生活在孤独中。老恩肖对希思克利夫表现出不合情理的过分的喜爱。“他奇怪地偏爱希思克利夫,相信他说的一切,喜欢他远胜过喜欢凯蒂。”(44)笔者认为老恩肖的孤独可以解释他的这一不合情理。小说只有寥寥几笔提到恩肖太太,但读者仍不难看出老恩肖得不到太太的理解和支持。当他第一次把希思克利夫带回家,他处在孤独、无助的处境。恩肖太太认为他疯了,“她的确发火了,质问丈夫怎么想的出来带回家来这么一个吉普赛野种,他们自己的孩子就够抚养的了。他要他来做什么,他是不是疯了?”(43)。辛德雷对他怀有敌意,“把自己的父亲当作压迫者,而不是朋友”(45)。凯瑟琳也不懂“为什么现在年迈体弱的父亲更爱发火,更缺乏耐心”(50)。当然,老恩肖也不能理解他的孩子们。希思克利夫身上,他能发现相似的孤独,这也许能解释他为何独独钟爱这个野孩子。

孤独也总是与辛德雷形影不离。老恩肖对希思克利夫的偏爱,使得辛德雷倍感失落,感觉自己的父爱被剥夺了。此后,妻子过世,辛德雷酗酒以消解心中苦闷和挥之不去的孤独。他最终也是凄凉地离开人世,没有人陪伴在左右。

学界早已关注耐莉在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却鲜有人从心理角度分析这一人物。试想:一个健谈的老妇女亲身经历并目睹了发生在两个大家庭的那么多事件,但是她找不到一个人可以交流。人们彼此如此冷漠,她肯定也是孤独的。洛克伍德的到访无疑给她创造了一个倾诉,摆脱孤独的机会。所以,不经盘问,她就不停地说。这一举动可以看作一个大爆发,以排泄压抑多年的孤独感。

最后,洛克伍德的孤独也不应被忽视。他对海边女孩的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的母亲曾说过他不会拥有一个舒适的家。现实中,他证实自己确实不配拥有。为何这么说?在他看来,那个女孩是一个“十分迷人的姑娘,一个真正的天仙”(5)。但这儿有一个前提:“只要她不注意我”(5)。一旦“天仙”回头看他,给他“能想象得到的最含情脉脉的秋波”(5),洛克伍德就羞愧无比——“象蜗牛一样冷冰冰地缩回到壳里去”(5)。他没有勇气将爱说出口,也害怕别人看穿他。所以他选择与外界隔离。这反映了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渴望挣脱隔离的处境,同时陷于孤独无法自拔。

三、结语

艾米莉·勃朗特本人是其家族中最为不合群的一位,除了本家族成员外,她很少与外界接触。然而尽管远离文明城市,小说家仍然敏感地感触到人们彼此隔离的生活状态以及隐藏的浓重的孤独感。读者很少能在勃朗特的作品中读到温馨、舒适的画面。她的人物生活地孤独、隔绝,彼此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籍此,作者想传达的是她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感,异化感。在这个层面上,勃朗特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与近半个世纪后的萨特、加缪等现代主义大师遥相呼应。

注释:

①文中所有该小说的引文均出自孙致礼译《呼啸山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出版。下文只标页码,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Apter, T. E. “Romanticism and Romant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NCLC[C]. Vol. 35. ed. Joann Cerrito and Paula Kepos.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1992.

[2] Levy, Eric P. “The Psychology of Loneliness in Wuthering Heights.”[J] Studies in the Novel. 1996(28).

[3]吴彩琴. 希思克利夫异化人格的多层解读[J]. 作家杂志,2013(10).

[4]袁若娟.《呼啸山庄》的主旋律:人性的扭曲与复归[J].外国文学研究,1992(4).

[5]朱洪文. 和谐的建立——关于《呼啸山庄》的悲剧内涵及主题[J].名作欣赏,2007(9).

作者简介:李敏(1981–) ,山东工商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孤独呼啸山庄人物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