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相惜的悲歌

2015-06-16 13:08王丹妮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渊源

摘 要:司马迁之所以将屈原、贾谊合传,一方面是因为屈原和贾谊在品质、思想、政治生活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加之文学创作上也有渊源;另一方面是由于司马迁和屈原、贾谊的相惜共鸣。而司马迁围绕如何将二人合为一传而进行史料取舍以此来谋篇布局。

关键词:屈原和贾谊;相似;渊源

司马迁将时间相隔甚远的屈原贾谊合传绝非偶然,作者谋篇布局皆是遵从如何将二人共同性发掘出来的命题,以此也暗示出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当然屈原和贾谊合传不仅仅是因为两人有相似之处,屈原不论从为人处世和文学创作上对贾谊都有重要影响。

一、屈原贾谊相似之处

(一)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坚贞高洁的品格

列传所载屈原因奸人所害被君王“怒而疏”、“放流”、“怒而迁”三次被贬,任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即使在遗志《怀沙》中也依然只是表达了诗人对“变白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这样一个是非黑白不分社会的痛斥,但对应付主要责任的君王却无半点怨言,这是何等的拳拳忠君之心。贾谊也是如此,先是为人所害被贬长沙,后因感伤怀王坠马之死而英年早逝。古人的命运全由天子掌握,无论是听信小人谗言的文帝,或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文帝,还是上疏谏言从不理会的文帝,只要是有对君王对国家可以发光发热的契机,贾谊从未懈怠。可见,屈原与贾谊并非只是执着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更是对国家和君王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列传中无时无刻不在突出屈、贾二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怀沙》中屈原面对沉江依然选择“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湣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捍卫自我原则。贾谊虽未采取如此激烈的明志方式,但《吊屈原赋》中作者除了对屈原高洁品格的赞美,更是如出一辙地表达了自己“远浊世以自藏”的希望,以此来对抗这个“贤圣逆曵兮,方正倒植”的社会,正是有了屈原这样的榜样,才造就了同样的贾谊。

(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坎坷的仕途遭遇

列传中所载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出任楚怀王左徙的贵族,占据着“入则与王图议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重要地位。列传中所载屈原谏杀张仪,止王入秦都是有远见的正确意见,但最终没被采纳,当然楚国也付出了为秦所败的惨重代价。贾谊虽然没有屈原高贵的出身,但因他十八岁就能“以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一步一步地最终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的优秀并非普通意义的优秀,他是超出常人的卓越。君王召令议题,群臣不能言,唯贾谊对答如流。作为一个一心想要报国的忠臣,他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提出切实可行之策,却终被奸臣所害而被疏远。屈、贾二人均有旁人不能企及的远见卓识。

正是由于这样超越常人的政治才能才使得屈贾二人招来奸人嫉妒,导致仕途坎坷。屈原被上官大夫诬陷,使王怒而疏,被子兰再次排挤,直至湘江水畔。一波三折的政治遭遇下,屈原终于心灰意冷,以死明志。贾谊一展宏图之时,被列侯所害,疏至长沙。拥有真正远见的人往往不能为同世之人所容,屈原和贾谊为国为君不惜得罪权贵,牺牲自己。也正是这样坎坷的政治遭遇才造就了屈、贾二人坚贞高尚的品格。

(三)显著的文学成就

屈原和贾谊在文学上同样拥有鼻祖地位。屈原是骚体的创造者,就传中所载《怀沙》来看,格调沉痛地描写出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抒发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志向,成为作者抱石沉江的绝命词。贾谊在汉赋上有发先声的地位,传中所录《吊屈原赋》有着浓厚的骚体赋意味,《鵩鸟赋》也体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逐渐走向散体化,为汉大赋的兴起作了准备。屈原和贾谊在文学上无可取代的地位,也是他们合传的重要原因。

二、贾谊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继承

(一)贾谊对屈原的认识

屈原作为一名与黑暗现实勇于斗争的先驱,鼓舞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贾谊当然也从屈原身上汲取到了力量。被贬长沙之后,面对这楚地、楚水,贾谊更能深刻地理解当时屈原的处境,引发了他强烈的共鸣,创作了《吊屈原赋》,将“个人的愤懑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忧思、愤世嫉俗融为一体”①,对屈原“逢时不祥”充满了悲愤和同情。

但事实上,因所处时代不同,屈、贾并非一人,因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贾谊对自我出路的找寻有了别的看法——对于黑暗势力,即使无法改变,也应坚强地活下去,“沕潜以自珍”。《鵩鸟赋》中虽然依旧能看到作者抑郁不平之感,但却更有“澹乎若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的豁达与宽慰,体现出贾谊不轻易就死,“知命不忧”的淡然心态。贾谊对选择就死的屈原充满了惋惜同情和

钦佩。

(二)贾赋对屈骚的汲取

列传所录屈骚《怀沙》一篇,贾赋《吊屈原赋》、《鵩鸟赋》两篇。就《怀沙》与《吊屈原赋》来看,思想内容上,两篇都饱含着作者对忠奸不分的社会的痛斥,对自己为奸人所害,不能报国、施展才华的痛苦。创作手法上,二者都极大程度地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以达到强烈抒情的效果。如《怀沙》中运用“黑”与“白”、“上”与“下”、“玉”与“石”等的对比,与《吊屈原赋》中“鸾凤”与“鸱枭”,“莫邪”与“铅刀”、“周鼎”和“康瓠”等的对比,为我们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颠倒是非的社会,甚至《怀沙》中的“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与《吊屈原赋》中的“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几近相同。不论从思想内容到创作手法,两篇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屈骚对贾赋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史迁之合传原因

司马迁作为这篇列传的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不仅因为二人有自己的相似之处和渊源,更体现出作者写文立传的意图。

首先,依笔者之见,此篇更重要的部分是在屈原而不是贾谊。司马迁在为屈原立传的时候,对屈原的深厚情感溢于言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悲其志”。李长之先生认为“司马迁之写屈原,始终为深挚而沉痛的同情浸润着”②。屈原对真理的坚持和对自我的坚守,和司马迁何尝不一样呢?司马迁不止是在写屈原,而是在写他自己。所以《屈原贾谊列传》和史记其他篇目不同,字里行间里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仿佛他自己化身屈原,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而与恶势力不停地斗争着。他夸赞屈原不惜余力,感动屈原“虽放流,不忘而返”,同情屈原“颜色枯槁,形容憔悴”。此篇常被世人因文章时间错乱、流入窜改明显而诟病,可是这不就恰恰体现了史迁向我们传达的并非只有史实,更是他自己对屈原的感受和认知吗?也真是因为如此,史迁有选择地录入屈原史实和作品。

其次,司马迁对于贾谊肯定也有很深的认识和共鸣,否则也不会与屈原合传。文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贾谊之所以可以和屈原合传,而宋玉、唐勒、景差之徒不能,更重要的是他和屈原相配的可贵品质。既然要将二人合传,司马迁肯定要围绕屈、贾二人有联系的地方谋篇布局,取舍史料。李长之先生认为司马迁所写合传“是利用对照或对称的原理,而组成一种艺术品”③。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史迁首写二人相似的经历,再写二人文学作品的渊源,故抛去屈原著名的《离骚》、《九歌》不录,而录与《吊屈原赋》相似的《怀沙》。

再次,笔者以为史迁录入《鵩鸟赋》不仅因为这是贾谊的代表作品,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文章最后史迁说“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由此可以看出在去留问题上司马迁显然同意贾谊的观点,这与司马迁的学识和个人经历有关,他自己忍辱负重不愿就死,就是为了“文采表于后”完成史记这一鸿篇巨制,因为有比死更重要的使命。所以在生死抉择这一问题上,史迁更同意贾谊“同死生,轻去就”观点。而录入这篇作品也是司马迁的巧妙之处,以《鵩鸟赋》来写己意,“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将屈原、贾谊合传,从相似处入手,进而渗入自己的意见,以不同处落笔,文章合而不同,不浪费点墨,令人叹服。也正是由于屈原和贾谊、司马迁之间相惜之感才有了这篇引人共鸣之作。

注释:

①汪耀明:《贾谊与西汉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②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8页。

③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60页。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韩兆琦主译:《史记》(第三册)[M].中华书局,2008年版.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3]汪耀明:《贾谊与西汉文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汤炳正:《屈赋新探》[M].齐鲁书社,1984年版.

[5]刘永济:《屈赋通笺 笺屈余义》[J].中华书局,2007年版.

[6]张大可:《史记选注讲》(下册)[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汪春泓:《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文学遗产》[J].2001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丹妮(1992–) ,女,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渊源
张国栋忽雷太极拳渊源
扎塘寺壁画艺术渊源再探
论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浅谈英语习语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