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6-16 15:29周楠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河南河南省

周楠

摘 要:当前人才及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资源总量丰富;发展速度快,素质不断提升,但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河南省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整体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必须认识到加快人才及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确立人才及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及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对策

一、人才及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发展速度快

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在特定时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所具有的质量的总和。在国际上,一般将人口总体中的15~64岁年龄组内的人口看作是劳动适龄人口。但在河南省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把劳动年龄人口界定为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总量,因此,本课题界定的人力资源总量为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界定的劳动适龄人口,即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总量。截止2010年,河南省人口总量为9402.99万人,其中人力资源数量为5818.9万人,占全部人口的61.8%,总量较为丰富,人力资源率,即人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82年的52.77%增长到2010年的61.8%,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发展速度高于人口发展速度十个百分点以上。

(二)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但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偏低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2008~2012年(2011年年鉴没有2010年相关数据)河南省六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中,小学到大专以上各层次教育中,受相应教育层次的人口结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大专以上人口结构比重从2008年的4.7%增长到2012年的6.2%,相反,未上过学人口比重则从2008年的7.1%下降到2012年的5.9%,以上数据表明河南省人口素质在不断的得到提升,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六岁及以上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远远低于发达省市地区, 2011年河南省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7.6%,而北京则高达33.9%、上海为21.1%、江苏为12.1%、广东为10.5%。其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和发达地区相比却高踞榜首,河南省为5.7%,而最低的北京市仅为1.9%,高于北京市3.8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相对于发达地区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1.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数据,截止2012年,劳动适龄年龄中,15~24岁(青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25~44岁(壮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3%,45~54岁(中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8%,55~59岁(老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2%,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河南人口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且超过国际标准5.2个百分,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2.人口城乡结构失衡,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南省城镇人口总量为3622万人,乡村人口总量为5781万人,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出2109万人;男性人口数量4749.3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4653.7万人,男性比女性多出95.6万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3.人才规模与人口规模不相称

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的数据,截止2010年,河南省拥有的人才资源总量为66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24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00.4万人,而同期河南省人口总量为940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省人口总量的7%,专业技术人才占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占全省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1%。而同期江苏省人才人才总量是66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44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100万人。仅就人才总量占全部人口比重来看,河南省人才总量比重仅为7.02%,而同期的上海则高达16.98%、广东为9.33%、江苏为10.29%,连经济总量落后很多的江西省,人才总量的比重还达到10.11%,可见,河南省人才规模与人口规模是极不相称的。

4.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匮乏

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或主持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主要技术负责人等人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想灵魂和智库,但是由于受河南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不够完善,如此一来,一是导致河南本土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诞生的数量较少,即使好不容易诞生一些高层次的科技领军等高层次人才,由于待遇、政策、人文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孔雀东南飞”、“春水向东流”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高层次人才的流失还是非常严重。二是对省外、海外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我省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匮乏,高层次人才数量与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在河南工作两院院士为例,据大河网2014年1月3日报道,截止2013年在豫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19名,在全国排名第15位。而同期同处中部六省的湖北省则有62位两院院士在鄂工作,如果要和北京、上海等经济社会发达省市相比较,河南省则更加落后。

5.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根据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628万人、1919万人和1740万人,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第一产业占41.8%,第二产业占30.5%,第三产业占27.7%。从三个产业历史发展数据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则逐年增加,这说明河南省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布局渐趋合理,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大,占全部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仍然高达40%以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依然最低,说明河南省城镇化率还比较低,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6.从业人员就业渠道构成不尽合理

在从业人员就业渠道构成上,截止2012年,城镇吸纳就业人口1383万人,乡村吸纳就业人口4905万人,其中,在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经济中就业的人口达到409万人,集体经济中就业的人口51万人,有限责任公司中就业的人口为287万人,港澳台投资经济中就业的人口为19万人,外商投资经济中就业的人口为17万人,私营经济中就业人口为208万人,城镇个体就业人口为294人,从数据中看出,国有经济中就业人口一支独大,其次为城镇个体和私营经济,但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就业人口比重过低。

7.人才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

受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河南省人才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会郑州,其他地市特别是经济文化等欠发达地市、县(市)人才比例远远低于省会郑州,这种状况和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严重脱节,影响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四)河南省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河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和人力资源大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落后,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资金投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来看,2008~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20.5%、22.02%、23.66%、24.63%和27.22%,而同期全国水平分别为23.3%、24.2%、26.5%、26.9%和30%,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低于全国水平2~3个百分点;另外一个指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2008~2012年,河南省分别为2.76%、3.02%、2.93%、3.46%和4.08%,同期全国水平则为3.48%、3.59%、3.66%、3.93%和4.28%,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GDP位居全国第五的省份,河南省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五)河南省人力资源的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劳动生产率(GDP/从业人员数)和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件)是衡量人力资源效益的两个重要指标,2008~2012年近五年来,河南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0880元、32746元、38220元、43451元、47073元,而同期全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为41560元、44957元、52758元、61908元和67655元,河南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越来越大,截止2012年,河南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水平高达20000元以上。另一个指标,每万人拥有的专利件数,2008~2012年近五年来,河南省的数据分别为0.97件、1.2件、1.76件、2.05件和2.85件,而同期全国的数据则为2.62件、3.76件、5.52件、6.56件和8.59件,差局十分明显且逐年加大,截止2012年,全国每万人拥有专利件数竟然是河南省的3倍多。上述数据表明,河南省人力资源的效益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增强河南省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二、强化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的措施

可以看出,河南省在人才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方面和全国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依然很远。目前,人才及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河南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省,推动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必须认识到加快人才及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之路,大力推进人才及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及人力资源保障。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确立人才及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理念

人才及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及人力资源的发展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从这一认识出发,各级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理念,从战略高度出发,摒弃空喊口号的做法,解放思想、统一认识、革新思维,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才强省战略,把各种人才及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制度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原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积聚正能量,从而实现“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河南梦”。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及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

1.强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几十年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在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上和响亮的口号似乎反差很大,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上,一直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更不要说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了,直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才达到《教育法》规定的不低于4%的标准。具体到我们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年来更是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河南省也是历年来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可见,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作用毋庸讳言,人人皆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毫不动摇地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发展教育方面,我省需在以下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源基础素质

基础教育是提高我省人才及人力资源保障水平的基础工程,其数量质量状况决定了一个地区未来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高低,当前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提升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为人才强省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技术人才是创造生产力、服务产业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切实落实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我省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调结构、促增长,建设中原经济区等新的发展形势下,尤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技能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持。

(3)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为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保障区域人才及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方面起着主渠道的作用,但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比较落后,这种状况和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妨碍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为此,我省应该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适度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采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支持其他高等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争取国内一流重点大学整体搬迁河南或在河南设立分校、设置独立学院、联合办学等,迅速提升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4)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增长点,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办公教育的压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受教育选择机会,因此政府应在公共财政支出上适度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2.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待遇,增强对各层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省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7338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则为46769元,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东的平均工资则分别为84742元、78673元和50278元,而同处于中部六省,经济实力远不如河南的江西省平均工资尚为38512元,如此低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实缺乏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基于这样的现实,河南省应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创新,革新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投入,提高待遇,让在河南工作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和全国乃至发达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改变人们对河南收入待遇低的思维定式,增强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1.优化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河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河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全省总人口的15.2%,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河南未富先老,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为此,河南省应该未雨绸缪,积极跟上国家相关人口政策,研究部署诸如单独放开二胎等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潜在的人力资源,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优化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相比以前已经渐趋合理,从数据上看,201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仍然偏高,达到41.8%,第二产业占30.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最低,占从业人员总数27.7%。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是就业潜力最大,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为此,我省应该采取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引导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加速流动,增加第三产业人员从业数量,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3.优化人力资源城乡分布结构,提高人力资源效益

人口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城镇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据新浪财经2013年1月22日报道,截止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42.4%,而同期全国水平为52.57%,低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鉴于此,河南省应该采取措施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优化人力资源城乡分布结构,提高人力资源效益。

4.优化人才地域分布结构,科学进行人才布局

目前,省会郑州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比其他地市的人才集中度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省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个地方,不利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河南省应该深入研究人才分布问题,科学开展人才布局和产业布局工作,引导人才到最需要、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去工作,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效益,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5.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提高高素质人才比例

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稀缺资源,除了提高人才规模外,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提高高素质人才比例也十分关键。为此,河南省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育和引进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提高高素质人才比例,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除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外,应该探索和完善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进行人才交流活动,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企业人才的机制,或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更好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2.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充分挖掘人才潜力

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努力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针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类不同的人才,建立适合各自特色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3.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工作热情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的根本保证。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激活人才内在动力的强有力的杠杆。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建立健全同其工作特点、实际能力和贡献相匹配的激励制度,确保一流人才、一流业绩获得一流回报,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使优秀人才为河南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使其他人才由压力变为动力,奋起直追,从而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

4.优化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合理配置

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实现人才优化配置,提升人才的价值和能力,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健全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强化市场服务功能,提升人才资源市场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进一步拓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人才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规范人才资源市场管理,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创造公平竞争、有利于发展的人才市场环境,促进人才及人力资源合理、自由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更好服务于河南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

(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留住和吸引人才到河南发展和创业

1.积极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环境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的创新创业环境一直是留住和吸引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一块短板,在新的发展形势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发达省份和地区,必需充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突破创新创业环境瓶颈,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弥补这一短板,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河南来发展,到河南来创业。

(1)优化创业融资环境

成熟和完善的创业融资环境是吸引人才到河南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省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河南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和优化创业融资环境。比如可以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手段,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河南拓展市场和业务。

(2)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单位和公务人员,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公仆意识,摒弃官僚主义思维模式,简化创业的行政审批程序,建设创业服务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行联合审批,限时办理、个性化服务等优质服务措施,切实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3)优化创业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制定支持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制定科研成果转化企业税收减免政策、高层次人才创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高层次人才入境合理数量的科研教学物品、个人自用物品等免征进口税收政策等。

(4)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政府应完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保来豫创业人才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人才到河南创业。

2.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良禽择木而栖”,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是留住和吸引人才在河南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河南省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现有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留住和吸引人才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温军,汤向俊.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

[2]龚立新,杨飞虎,吴良.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3]赵显洲.人力资本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J].现代经济探讨,2012(5).

[4]王成利.人力资源强省建设与区域发展--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12).

[5]王增民.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9(4).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河南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