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仪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2015-06-16 15:33程诚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张仪实用

摘 要:作为先秦纵横家的代表,张仪的言辞、行动表现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如崇尚实用,朴素的唯物论和对立转换的辩证法思想,显示出形而下的哲学特色。并且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张仪;实用;唯物思想;对立转换;历史意义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著名纵横家。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以之游说入秦,并被秦惠王封为相。学界对张仪的研究多集中在张仪的外交辞令和语言艺术方面,而少见有对其哲学思想进行解析或归纳。本文即针对张仪的言辞与行动对张仪的哲学思想进行探析。

一、张仪活动轨迹与哲学思想的铺展

张仪早年从学于鬼谷先生,司马迁《史记》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①学成之后游说诸侯,但屡屡碰壁,最终入秦为相,并使其学术理想得以实现。张仪一生为相的轨迹迹大致有如下几个时期:

(一)游说入秦

据《史记·张仪列传》所记载,张仪任秦国相时,为先攻打蜀国还是先进攻韩国的出兵策略,与司马错展开一次辩论。他的策略是“挟天子以令天下”: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因此他主张进军中原,攻伐韩国。这个时候他也许还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对立面,故而司马错指出:“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结果是秦王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成功伐蜀,为秦国后来的统一打下了战略基础。但也正是通过张仪与司马二人的这次论辩,我们也大略了解了当时的各国的情况,这正是构成后来张仪采取“连横”办法,游说各国,确保秦国壮大的背景。

(二)破坏合纵联盟

首先他通过入相魏国的方式,通过游说使魏国归顺秦国,从而破坏了合纵联盟。其次他又通过诈骗的方式,破坏了齐楚联盟,将楚国孤立,并打败楚国。之后又一一游说韩、齐、赵、燕等国家,破坏合纵,为秦国的统一天下打造了比较顺利的外部环境。就此,他也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的纵横家的地位。

(三) 惧诛相魏

这是张仪最后的时期。这个时期他把纵横家策略放在了自己身上。为了防止新上位的秦武王可能对自己的诛杀,他以“为秦社稷计”的理由请求离开秦国,重新回到魏国。同时又在魏国平衡了齐国对魏国的攻伐。可以说,在这一举动中他又以魏国为中心运用了他的连横策略以抵制秦国的“渔翁得利”。

总之,张仪一生以任相秦、魏为主,并在相的职位上运用他的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平衡了国与国之间的攻伐。张仪的哲学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铺展开来。

二、张仪哲学思想略探

探究张仪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言论和行动,以及他“纵横家”的流派归属。

(—)倡导知的直接实用性

作为在动乱社会中的士阶层的一员,张仪所坚信的是对“知”的运用的直接实用。《史记》记载张仪受辱事: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张仪从学于鬼谷先生,有自己的学术套路和哲学思想。《汉书·艺文志》载“纵横十二家,百七篇。”可见其流派学术著作之多。而《鬼谷子》作为其中一部书,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实用性。张仪自然也受到这方面影响,所以他对于受到不白之辱和妻子的责备时候,仍坚持自己的学说。认为只要自己的三寸之舌尚在,便“足矣”。

由此可见,作为纵横家的一员,张仪在对待学识的方面的态度,是要求知识要在其实用性中实现的。而他后来的游说,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倡导知的实用性,他们在运用各种说辞的时候,以取得自身利益为基础进行论辩与游说,同时又能够为这个利益进行相应的舍弃。如张仪在游说魏王时的一套说辞,在魏国遭受一连串失败而秦国打败韩国的时候,首先趁机说魏国地势的不足: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戌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指出魏国的“四分五裂”之势。同时又指出天下人心所向:“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在这个大背景下,接下来便是要求魏国归顺秦国的话语,一方面是秦国的强,一方面的又是魏国的不足。最终实现了他的目的。

(二) 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对于张仪的行为,《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有自己的批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

“道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孟子在这里对大丈夫进行评价,也暗含了对张仪这种行为的不认同。然而身为相士,张仪首先要面对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实际事务的交流,尤其是在大国争霸,征伐不断的战国。因此从国家事务来说张仪的学说不会去像儒家那样去追求“礼”的建立,也不会像兵家那样,以鬼神之言壮军心。张仪等纵横家所面对的是是一个待修补的现实世界,是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需要用国家的谋略去解决。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中也显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并不是停留在认识论层面的,而是如上所言,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直接行动。如他对魏国形式的分析,人少,面积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国中没有天险可以凭据(“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四面接壤各国(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在形势上,一旦合纵结盟的道路断绝,魏国想不亡国都难。反过来如果归顺秦国,魏国不仅无忧,而且越早越好:“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

可以说,魏国归顺秦国的举动,和张仪分析的客观冷峻的现实不无关系。而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是对现实世界客观而冷静的态度的。这个态度便是来源于他对世界的唯物属性的认知。

(三)强调对立转换的辩证思想

对立转化,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道家如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阴阳家的阴阳转换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而在纵横家而言,也有这种对立转换的辩证思想,但有着自身的特色。

1.它使辩证思想具体化

《鬼谷子》说:“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③(《捭阖第一》)可见阴阳捭阖观念实际上是已经深深地渗入纵横家思想之中,更重要的是《鬼谷子》提出了对这个观念的运用上了,不过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的思路,主要还是强调主客体之间对应关系的相当上的。

在张仪行迹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特征,如他对各国的说服,也都是基于一定的军事胜利和外交胜利的基础,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外交成果。他的成功,也体现了这种依势而行,以高求大的思路。而这种哲学思路也用在了不同的层次上,如他相于秦,即用之于秦。秦国环境对他不利,他便用在了自己身上,借口“为秦社稷计”而避祸于魏国。总之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层次和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并依照具体情形而行动,表明张仪对这个哲学思路的把握。

2.纵与横是对对立面的系列化

从表面看,张仪的“连横”是针对苏秦“合纵”的策略的。而这种 “合纵”的策略,则表现出一种对事物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达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苏秦的“合纵”策略,是事秦国出于劣势的一种方略。如司马错指出:“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但张仪经过一番游说,使合纵联盟的内部国家逐渐脱离出来,并以秦国为中心建立联合,从而一举改变了秦国在大国争雄中的被动局面。

3.这种系列化的背后,还要求一种整体观

即张仪的游说大背景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可挡的大一统趋势。所谓周手中的“九鼎”便是这个大一统的象征。尽管最初张仪的提议并不合宜,但他也明白要“挟天子”才能“号令天下”这一道理背后,是要求有整体观的。

正是有这种整体观的思路,他在游说各国时,便能对天下形势做出令对方信服的解释。如说服韩国:“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饭菽藿羮。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不过九百里”、“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从经济、军力、国力甚至战略,都分析的透彻明白,这种分析,必然是要由一个全局了然于胸的。

总之,张仪作为纵横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形而下的特征,强调用是其基调。

三、张仪哲学思想的意义

历史上对张仪的评判差距较大。有批评者,如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到: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又如《蜀中广记》:

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纵横,用之何为?”权曰:“……今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④

也有赞叹者,前引《孟子》一段话,表明张仪在一些人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文人咏叹如《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

危轩重迭开,访古上裴回。有舌嗟秦策,飞梁驾楚材。云霄随鳯到,物象为诗来。欲和闗山意,巴歌调更哀。⑤

这是针对他的言辞而言的。而回到张仪所处时代,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哲学思路的渊源以及得以接受的一些原因。

《周易》清人惠栋说《周易》最根本的特色是:“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⑥作为群经之首,《周易》对先秦诸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纵横家的思想自然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从张仪的行动与言辞来看,他的哲学思想明显表现出审时度势的特征。如张仪在楚国的死里逃生之后,并没有离开楚国,而是借机(怀王听从郑袖而释放张仪)对楚国进行一番游说,最终使楚王答应了归顺秦国。对魏王的说服也基于秦魏在同一时期的军事胜负所产生的形势变化。当然,更大层面的审时度势,是纵横家心中对天下一统的信念,如他所言:“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而细看张仪游说各国的说辞,都提及秦国对本国所能触及的地方,从而说明秦有统一天下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外交说辞,而是对于天下时势的判断。

从这一点上看,张仪的哲学思想,是与《周易》有着密切关系的。此外从战国的时代大背景来看,张仪的哲学思想也有其发生、存在的必然。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国追逐的时期,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当时的“士”阶层纷纷站出来阐述自己的学说以解救社会。他们可谓是代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以表达自己的治国理想和政治主张。在纷乱的社会,固然不可少对三代之治呼吁的,也有底层生产者自身利益呼吁者,但是群雄争霸的场面必然带来为扩大自身势力进行谋划的人群。兵家处理军事战争,而权衡之术,则需要纵横家来谋划:这便是纵横家产生并生存的土壤。同时相比于其他学说而言,由于采取了最现实的策略,依靠实际的政治力量和大国博弈,纵横家反而更明显地实现其解救社会的理想。正如司马光说道:“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⑦“致位富贵”,正是这个土壤所赋予纵横家的特别待遇。

礼崩乐坏,诸子争鸣的另一个结果是各家之间在互相攻讦中又互相交流,吸收对方学说。张仪的哲学思想,显然有“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意识的因子,也有对立转换的朴素的辩证观点的闪现。而最主要的,应该他所属的纵横家流派的崇尚现实实用的哲学理念,又标明了他的独到之处:审时度势的形而下特色——这无疑是先秦主子哲学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张仪哲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本文所引张仪事迹,据司马迁著《史记·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②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88:140-141.

③(战国)鬼谷子著;岳阳,晓春注译. 鬼谷子.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7.

④ (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 三国志. 北京市:中华书局,1964:973.

⑤ (清)彭定求. 全唐诗. 北京市:中华书局, 1979:3693.

⑥ (清)惠栋. 易汉学. 上海市:商务印书馆, 1937:107.

⑦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 北京市:中华书局,1976:99.

参考文献:

[1] (战国)鬼谷子著;岳阳,晓春注译. 鬼谷子.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 (汉)司马迁著.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 三国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64.

[4](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1976.

[5] (清)彭定求. 全唐诗.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6] (清)惠栋. 易汉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7] 杨伯峻编著. 孟子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作者简介:程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张仪实用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张仪连横
中职数学切实为就业做好铺垫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应用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园建设思考
浅析宜家家居设计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实用”外援主唱中超二次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