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探究

2015-06-16 15:54董书涵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培养策略

董书涵

摘 要: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和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扩展个体资源,为实现个人成功打下基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愉悦性,帮助个体以正确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困难;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因此,要充分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或情绪培养课程,让其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比赛,让其不断体验到各种成功;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其在各种社会性接触中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也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使其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富有理想、朝气蓬勃,他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这一代大学生的身上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多元文化的渗透,造就了这一代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如何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加良好的积极体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解析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成熟得更早。这一系列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人、对事更有主见,不轻易盲从,喜欢展示自己的才能,探索真理,追求个性,向往实现人生价值。但是这种看似成熟的做事风格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心理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不再需要外界的干预和调节。与之相反,当代大学生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其实恰恰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他们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往往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理想和美好,缺乏落实行动。当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形成强烈反差时,他们的心理变得不堪一击,各种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涌现。

另一方面,以90后为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伴群体的陪伴与交往,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意识,不善于换位思考。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择业等多重压力。每个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不良情绪逐渐积压,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成长成材。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各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并不是非此即彼,它的发展经历的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变化过程。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划分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由“正常”走向“异常”是量变到质变积累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从长远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恰当地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和意义

在探讨积极情绪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积极情绪。关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所做出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并指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看来各不相同,但都有拓宽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人资源、提升主观幸福感等功能[1]。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2]。任俊等(2006)认为,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所谓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就是指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的行为或行为趋向[3]。虽然不同学者对积极情绪的解释不同,但是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积极情绪是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对人的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从其内涵可以看出,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扩展个体资源,为实现个人成功打下基础。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和信息储存,影响到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知觉。而积极情绪则有利于个体唤起美好的记忆,保持对外界良好的反应4。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首要任务,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增加个体的注意广度和记忆强度,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清晰,激发创造性思维。大学时期是个体实现知识飞跃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思维灵活,精力旺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扩展智力资源。当然,除了智力资源之外,大学生身体资源和心理资源的扩展也应当受到重视。身心健康是影响个体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个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愉悦性,帮助个体以正确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困难。积极情绪是在和谐的环境和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它有利于人们放下焦躁情绪,享受周围的生活。在积极情绪下,个体更容易审视自身的缺点,同时更加宽容地接纳他人的个性和错误,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提升内心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保持心理状态的愉悦更加重要。在大学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学习、恋爱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及挫折,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乐观地面对压力,较快地从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恢复过来,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和生活的变化,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斗志面对困难,挑战挫折。

(三)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生活在独立的空间里。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体人际交往的成功率,扩展人际交往的广泛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正确、有效的方法应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学生通常能够采用情感表露和情绪表达等积极的方法与人交往,而被忽视或被拒绝的学生常采用压抑或逃避的方式,不能正面迎接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同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往往也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个体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为取得个人成功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平台。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和方法

由此可见,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如果能将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变成一种生活的常态,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成功。

(一)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或情绪培养课程,让其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并尽快适应新环境。大学生刚刚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陌生的环境和群体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大学开始之初,可以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和集体生活,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建立对彼此的信任感,为日后的交流和相处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以“积极情绪培养”为主题的选修课程,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积极情绪以及积极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实现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时,外界力量的推动作用始终是有限的,最根本的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对自身的情绪情感进行自我调节,正确认识问题情境和自身的关系,主动创设能够产生积极情绪的环境条件,学会如何避免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压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比赛,让其不断体验到各种成功。在大学生活中,有意义的学校活动和比赛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离不开成功,成功可以为个体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个体产生喜悦、幸福、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学校和老师应当组织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和比赛,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或参加社团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一旦获得满足,就会促进主观愉悦感和幸福感的产生,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要涉及更广的范围和群体,活动形式要多样,力求照顾到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有机会体验在同辈群体中获得的成功。大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也可以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挖掘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帮助大学生取得更多的成功。

(三)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其在各种社会性接触中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角色扮演是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且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都在中小学接受教育,社会经历较少,人际关系网络较单一。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体会平时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情感。除了角色扮演的常规形式外,对大学生更有帮助的角色扮演方法是融入社会。学校可以创设机会,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感受不同角色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塑造自身的积极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搭建人际关系网络的过程,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用宽容、乐观的心态接纳他人、完善自己,从而为大学毕业后实现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成功转换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笑,林波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90后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12:151.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韦慧.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61.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培养策略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