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进语文素养提高

2015-06-17 04:15杨东升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识字写作能力课文

杨东升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突破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封闭的语文课程观,使语文课堂呈现广阔而多维的空间。更可喜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因为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校几年来坚持每天让学生利用早自习、语文课前3分钟和课外时间读20分钟我校的校本课程《经典启蒙诵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丰厚。最明显的表现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比以往不读经典的同龄学生大得多。过去我们的学生没有读经典时,虽然学前有部分学生也识一些字,但是他们的识字量有限,认识的字主要是一些简单易记的汉字或经常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汉字。而读了《经典启蒙诵读》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就突飞猛进。过去我们的老师在教一年级的学生认字时觉得很困难,一节课下来,能完全把老师教会的10几个生字认下来的学生没几个。但自从我校开展读经典活动以来,一节识字课上完,全班有70%以上的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本课所学的生字。因为认的字多,所以,学生课文就读得正确、流利,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在朗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因为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参与了几年的读经活动后,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名言警句、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的丰富,而且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读经典让他们学会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了很多学习的规律,所以,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他们不但能轻轻松松地读懂课文,而且能在朗读中体悟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含义,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学到了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及文化各类知识,长期的吟诵,加强了记忆力,提高了背诵力。过去一篇课文几天才能背过,如今一节课就能熟读成背,短短的几分钟就能背诵一首诗。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习作中会经常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不少学生在自己的日记和习作中,已经能很自然地引用一些古诗词和圣人名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对人对事的看法。

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爱动脑、动口,懒得动手。但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学到了不少学习的方法,懂得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语文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时,不再是敷衍了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家都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从中汲取营养;读书写字时,“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了他们的座右铭;语文测试中,没有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时,就会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来勉励自己;在偷懒不想完成作业时,“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来勉励自己做该做的事;在课外搜集语文资料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成了他们最好的指导老师……

总之,经典诵读活动,不但已深入人心,而且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417。

参考文献:

杜庆华.语文教学中背诵指导的技巧[J].学苑教育,2013(17).

·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识字写作能力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