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视域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2015-06-18 15:19龙芳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龙芳

摘  要: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以及高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创新而提出来的新内容。本文主要从生态教育的意义、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生态道德视域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学生的高校在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提出完善法律制度,发展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环境熏陶,重视实践培养;改革生态德育考核内容及方法三种途径来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生态素质

当前生态问题和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引人注目,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一个重大问题。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向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十八大又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不断恶化的全球生态危机,改革和创新高校道德教育的争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一、当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生态意识浅薄

目前,有些教师在中国大学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不到位,但也缺乏理解的重要性,因此,提供教育项目环境保护目标,陷入错误,定位不够准确,绿色国民教育课程,技术教育和发展教育。

学生生态意识处于较低层次,一部分人对环境道德教育认识不够,没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观念,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不能承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责任,知与行有很大的差距。点长明灯、放长流水、随地吐痰、浪费粮食、乱扔废弃物等不文明和浪费资源的行为随处可见。

2.教育内容空泛,教育资源不足

传统的德育主要是教育人要尊重人,对人及社会要承担责任,是人际德育。这样的教育忽视了人与自然和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几乎没有人教育学生尊重自然,为其他生物和未来承担责任。这样的道德教育是片面的,学生容易缺乏一致性的生态价值观,所以,生态道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环境和道德失衡离婚的成员。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个学校的教材跟不上生态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缺乏全方位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意识。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忽视师资培训,教师的知识不系统,缺乏实施生态德育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施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无法确保生态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3.教育途径偏少,评价体系滞后

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相当一部分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宣讲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未能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技能,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

二、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举措

1.健全生态教育制度,开展生态教育项目

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重要保证。高校提供有力的保证生态价值观教育,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督,评价和管理体系,建立有规律的,重点在教师,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大教育投入,激励制度等相关系统,使生态价值观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生态价值观教育。这样,高校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必将产生持久的、稳定的效果。

在改革和整合课程体系中,要把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德育课中渗透生态道德的内容,不断深化与巩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同时,生态道德教育又拥有跨多学科的特点,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选好学科中的切入点与渗透点,找到与他们的结合点。“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现有知识。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对概念和现象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果无疑将是非常成功的。”还可以开设有关生态伦理学的选修课和组织专题讲座。这样就形成跨学科兼渗透式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2.提高生态理念,加强生态实践

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社区背景,背景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个人道德的决定。环境影响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实际使用的背景。首先,学校是培养良好生态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教师可开展各种与生态道德教育密切联系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品质、态度和行为发生本质的变化;其次,媒体在营造良好生态道德教育氛围方面也可有所作为,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发挥媒体的作用,建立舆论导向机制,向社会传授生态道德知识。

除此之外,学校的团委和学工处等部门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以积极倡导“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进社区,到社区传播精神文明,宣传环保知识,把校园环境保护与社区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投身于社区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中,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掌握生态道德的规范,在实践中成长。

3.改革生态德育考核内容及方法

“生态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生态道德领域,社会实践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在生态德育课程的考核中,不能仅考核学生对生态德育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应考核学生主动参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社会能力。需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如建立知识宣讲和环保践行的量化考核机制,将理论观点和总体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要求。一旦明确具体要求,应将以此作为生态德育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

三、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成效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担。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具有生态人格,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使他们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主观的内在要求,自觉调整好自身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家园做出贡献。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精神,养成学生的主体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2.有利于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

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这三个要素展开的。它让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辛勤工作的落实和集体主义教育更具体的是丰富的内容,有实效,要加强学生的资源,技术和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个人与国家,集体,处理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鼓励我们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利益关系,促进大学生行为的形成,激励他们要自觉运用科学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

3.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高校可以培养大学生设立的性质,价值观和态度正确的观点,以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4.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依靠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在目前的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社会竞争,在竞争中,即质量的这段时间。人才的全面发展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首先就必须适应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然后做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能力,技能和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集体智慧。

总之,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根本保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具有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的人”,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生态道德教育是对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问题的一个正面的有力回应。高校承担培训任务的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位置,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的需求。要解决大学生生态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既需要针对问题设法增强道德教化的职能、效能,同时也需要提出高出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采取相关的配套协调措施。当然,生态道德教育不只是高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只有倡导终身化、全民化的生态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3(5).

[2]何少华.化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34.

(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