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学教育角度浅谈高校诚信感恩教育的方法

2015-06-18 14:43王伟江陈海松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感恩高等学校诚信

王伟江 陈海松

从德学教育角度浅谈高校诚信感恩教育的方法

王伟江陈海松

摘要:高等学校诚信感恩教育是德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营造良好的学风并促进教风,创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大学人文氛围。

关键词:高等学校;诚信;感恩

诚信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诚信和感恩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若不具备诚信的品质、感恩的思想就很难在社会生活和生存。当代大学生主要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其成长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一定环境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表现为:诚信意识不强,感恩观念淡薄。因此站在德育的高度上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就凸显得非常重要。

一、“明德知礼”是诚信感恩教育的基础

《礼记·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上于至善。”“明德”就是去弄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礼记·曲礼》说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现代的角度理解,人们更多把“礼”理解为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明德知礼”简明概括了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就是希望处在成长成才时间的社会成员(大学生)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的清净无染的本性发掘出来,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或者培养光辉的人性,把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高等教育是对人进行最高等的教化活动,教育又是以社会理想高度对人提出种种要求,并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故要做到诚信感恩,必需从对“明德知礼”的识知开始,要求大学生把“明德知礼”内练成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外化为合乎社会要求的高尚社会行为[1]。更具体地说,做好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实质上是要在大学生中肯定和推行某种普遍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念,其中就包括了诚信思想,感恩观念。

二、以信养信、以情动情是诚信感恩教育的重要方法

(一)以信养信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具备诚信意识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努力,共同培养的结果。其一,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家长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老师,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身先示范。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最希望的是得到家长的信任,最讨厌的就是父母说话不算话,言而无信。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大学生养成诚信习惯的榜样,这就要求家长在给学生允诺时要谨慎,一旦承诺就必需做好,方能以信养信!其二,高校有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人文环境,其行政与管理应该具有权威与公信力,在制定高校的规章政制与项目方案后,应该是“一口唾沫一口钉”式地坚决贯彻与执行。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重要的人生导师,其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的课程教育要体现出来,同时更应该平时的生活中凸显,做到“身正则为师”,树立良好的诚信榜样,要求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用高尚的品德魅力感染学生,用真诚的教育思想感化学生,用诚信实践的去感动学生,使学生认同教育工作者本身,借而认同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系。在实际的操作中,一方面通过每个学期对大学生进行考风动员会,做好诚信考试教育,让大学生在阶段性的考试实践中体会诚信,维护诚信,践行诚信。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品德模块的考核,把图书借还记录、诚信还款记录等学生日常生活实践记录在考核中做真实客观的反映。其三,大学生诚信思想需要党和政府强大的公信力的规范引导和社会舆论环境的监督。政府的公信力,既表现为各级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也表现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其对政府的信任度直接影响其本人的价值观,诚信感恩的思想会在其价值观的作用下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而社会舆论具有的引导与监督的强大功能,使之成能为向大学生传播诚信意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成为大学不诚信行为的重要监督力量之一。总之,大学生的“以信养信”诚信感恩教育活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促进,合力推动。

(二)以情动情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活动[2],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其最合式的传播方式就是以情动情。在日常的诚信感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的党、团机构和学生社团应该承担组织实施感恩教育活动或项目的责任,高校党办、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部门、志愿者社团、爱心社等组织,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公益活动宣传,让大学生明确政府在传统感恩道德的引导和指向。高校应当配合社会对扶贫济困项目进行开发,让大学生身处校园就能感受社会对贫苦人士的爱护,用社会施恩的大爱培养、开发大学生报恩的小爱。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收集社会新闻中出现的经典施恩报恩事例,努力做好讲解感恩故事PPT,在课堂上亲述引导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同时要多与学生互动沟通,诱导学生讲述其受感动的故事与经历,鼓励学生积极与身边的同学分享这类情感经历,扩大影响力,使大多数同学产生识恩、知恩、感恩的情感。高校大学生家庭层面,由于大学生远离家庭在外求学,应该重点捉住节庆日的时间,在弘扬人性的节庆日,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时,让学生借助书信、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远方的亲人表达孝敬长辈,感谢养育之恩,让父母可以体验到大学感恩教育效果,认同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支持高校教育理念,对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由此让大学生能在家庭层面实现知恩、感恩、施恩的道德升华。

三、完善的科学制度建设是诚信感恩教育的坚实保障

有效的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只有通过实践调查与会议研讨后把诚信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以制度或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其实施的效果。

(一)针对诚信教育,需要构建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有赖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调把改革推向纵深,针大学生档案体系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法规适当开放各种数据平台,如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平台、银行信用体系平台等,支持高校填充学生在校诚信数据,支持企业对大学生进行客观考察。高校需要把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需要突出诚信品格培养计划,需要把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测评数据、还贷数据、就业协议数据等各种与诚信体系有关的数据客观记载,并充实到政府的信用平台,以让企业在入职评聘考核中能有据可依。企业应该出台相关与政府、高校的联系制度和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及时运用与反馈就业人员的诚信信息到政府平台。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都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政府诚信体系为主线,高校诚信教育为主体,企业诚信实践反馈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大诚信体系,把大学生的诚信记录在社会大体系里激活,促使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和发展。

(二)对于感恩教育,其考核制度应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在教师教学制度方面,完善和宣杨师德教风考核制度,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教风,突出教师在思想品德、学识学风表率和楷模作用;在学生考试制度方面,应该是预防为主惩罚为辅,加强对考务制度的宣传,提倡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减少甚至杜绝学生舞弊等不诚信行为;在学生日常活动制度方面,要完善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方案,设立校园感恩节制度,让感恩进入学生日常生活。要建设孝顺父母感恩社会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实践感恩。同时要拓宽感恩行为的宣传渠道,如年度感恩节制度、感恩事迹通报表扬制度、施恩报恩奖励制度以及加强感恩类学术讲座等[3]。特别地在对国家奖、助、贷学生管理方面,感恩教育不能只是一种说教,更应该是一种实践,因此要积极推动实践政策的出台与实践行为的考核制度落实。要让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受益者参与义工实践,并在建立义工档案同时颁发实践证书,记录实践工时,以确保这部分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活动中品德表现考核模块的考核上有依据,真正做到在德学实践角度中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邝邦洪.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探析:大庆社会科,2013.10.(5).

[3]陈海娟,周祥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10,(35):93-96.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感恩高等学校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