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我们当下的家庭教育

2015-06-18 20:36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爱弥儿卢梭

摘  要: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领域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如何更好地开展当下的家庭教育,我们可以从法国大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经验,获得启发。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家庭教育

翻开西方教育史,教育领域出现了大批鸿儒巨匠,他们的教育思想发人深思、震铄古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是教育研究者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当下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将从中获得启发。

一、卢梭的生平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12岁以后,由于家庭原因便开始独立谋生,从事了很多下层职业。[1]他一生中仅有一次在正规学校的学习,是由其舅父送至波塞学习了两三年拉丁文、数学和绘画。卢梭以坚强的毅力,勤奋刻苦的精神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1749年,法国巴黎狄戎学院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卢梭受狄德罗鼓励积极参与并认真撰写了论文,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并荣获首奖。[2]此后多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等著作。1762年他发表了教育史上的伟大名著《爱弥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主体内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善良的人性存在于自然的状态之中。由于城市的文明发展,才导致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3]

自然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二)教育的思想体系

1.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相对于“公民”、“国民”而言。卢梭认为当时的专制制度无法培养良好的“公民”。[4]

2.教育的过程与教育内容。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如果我们打乱了人的成长顺序,我们的教育结果将会严重受损。在《爱弥儿》中,卢梭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教育要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培养孩子。

婴儿期(0—2岁)的教育。这一时期,卢梭认为应该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他认为良好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反之,虚弱的身体会使精神也跟着衰弱。在婴儿期,反对过度保护和疼爱婴儿,反对保姆们把孩子紧裹于襁褓之中,鼓励妇女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尽自己的责任养育孩子。[5]

儿童期(2—12岁)的教育。童年时期在人生中处于重要地位,这一时期,要保持孩子童年的快樂,同时也要学会吃苦。要学着做到能力和欲望相称,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可以试着开展“消极教育”,不要过早灌输孩子大量知识和伦理道德,尽可能推迟一些观念的灌输,也不要急于对孩子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这一时期应该首先培养支配孩子智力的体力,鼓励孩子锻炼身体,强健自我。这一时期也要注意感觉的训练,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6]

青年期(12—15岁)的教育。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时期,这一时期也特别短暂。由于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孩子学到的知识必须有用,要让孩子形成清晰、确切的观念。不要企图在短时间内把孩子培养成很有学问的人,而是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兴趣的培养。[7]

青春期(15—20岁)的教育。16岁,爱弥儿进入了青春期阶段,阻止欲念和铲除欲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人一生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由此也可以说,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要提防一些不合理的欲念,不加节制的欲念总会造成我们持久的伤害。18岁,爱弥儿进入了博爱的年龄阶段,要对他进行社会教育,也要防范他虚荣心的发展。[8]

3.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

卢梭以性本善和自然教育为假设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也就是“儿童的发现”。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不能为了成年否定童年,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文艺复兴唤醒的只是“成人”,而卢梭在教育史上发现了“儿童”。[9]

(2)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卢梭反对过早给儿童灌输关于成人世界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心灵。他鼓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教育遵循自然天性的依据是人性本善。他反对成人干预、灌输、压制儿童,鼓励儿童自然、率性地发展,要贯彻遵循自然的消极教育,必须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不压制、不强迫儿童。[10]

三、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1.教育目的变质。卢梭对教育目的这方面曾有一个著名观点:教育就是生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进一步阐发: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然而现实的中国家庭教育中很难达到于此,在成长之外,我们的家庭教育附加了很多额外的内涵,教育往往不是出于孩子的兴趣,功利性色彩往往附加在了家庭教育上面。

2.教育主体地位错乱。在教育过程中,孩子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现实中,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却往往本末倒置,父母成了主体地位。父母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寄托于孩子,孩子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父母而活。[11]

3.教育方式不科学。当下,大部分家庭中采取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家长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观念,导致他们的教育方式还是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以严格要求孩子上进为目标。

4.违背成长规律。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儿童的成长更加如此。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可现实中,我们的很多家长往往着急于孩子的成长,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在一开始就犯下了教育错误。

四、卢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1.回归儿童自然的天性。当下,我们的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背负起学业的重担与父母的殷切期望。我们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寒窗苦读”、“发奋图强”的教育思想。儿童本应快乐、自由的童年非常短暂,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十年寒窗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以及接踵而至的小考和大考。所以,很多孩子很快就失去了活泼、自由的天性,在一个本该自由快乐的年龄变得少年老成,等他们长大后又极其怀念青春,形成了一种成长怪圈。

2.实行挫折教育。中国的父母的确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不愿意孩子吃一点苦,宁愿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予孩子,可是过多的爱有时候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曾经有一个鲜明的中西方教育案例,当幼小的的孩子跌倒时,中国父母快步跑上前扶起孩子,而西方父母笑着看着孩子,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像温室中的花朵,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劳动技能,由于缺乏挫折教育,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抗打击能力弱,很难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

3.顺应成长规律。卢梭创造性地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教育孩子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不可忽视或者跳过某一人生阶段。比较中西方教育,两者在教育的节奏上正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中国的教育在该松的时候管理过于严格,在该严的时候又管理过于疏松。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先松后严,顺应了教育的自然节奏。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史中责任重大。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家庭教育也面临复杂的挑戰。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大众教育的普及,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卢梭的教育思想从诞生起就一直长盛不衰,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将会丰富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往前推进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224.

[2][3][4][9][10]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0,266,267,268-269,269-230.

[5][6][7][8]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23,26-63,79-96,106-131.

[11]张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5(3):25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爱弥儿卢梭
再论爱弥儿是谁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爱弥儿》视野下的自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