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适龄未入园幼儿生活状态的多维视角分析

2015-06-27 05:52唐一山余可心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适龄凉山入园

唐一山 阳 泽 余可心

★教育研究★

凉山彝族自治州适龄未入园幼儿生活状态的多维视角分析

唐一山 阳 泽 余可心

当前学前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蓬勃发展,但凉山彝族自治州适龄幼儿未入园率依旧很高。运用田野考察法和开放式调查问卷,以凉山彝族自治州3-6岁适龄未入园幼儿为调查对象,从未入园率、未入园原因、生活状态和入学适应等方面深入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并从存在主义哲学、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视角进行审视,寻求在冲突和对立中找到契合点,让儿童在不利境遇下能够顺利发展。

少数民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生活状态;多维视角

一、引言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中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0%左右,并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被列为目标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彝族教育起源于生产生活劳动,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历史上彝族教育主要以传统的家庭教育和毕摩教文化教育为主,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当前这些拥有丰富文化教育资源的彝族人民大多数处于愚昧贫困之中,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在学前教育得到重视并高速发展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未入园现象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这些适龄幼儿未入园状况具体严重到什么程度?未入园原因是什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未入园幼儿怎么度过3-6岁学前期?他们在家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内容?未入园会对幼儿形成有利还是不利境遇?考虑到凉山彝区普遍存在小学入学率高、辍学率更高的现象,未入园幼儿入小学适应又面临着哪些困难?通过对这些问题多维视角审视,试图找到适合其本土文化的学前教育范式。

二、研究设计

(一)实地考察过程

1.研究手段

使用的工具有相机、录音设备、笔记本电脑、笔记本;使用的资料包括访谈报告、观察日志;使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田野作业形式。

2.研究对象

本次田野作业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特尔果乡特尔果村(两次)、喜德县光明镇沙洛村、喜德县东河村、冕宁县漫水湾镇泽远乡麻叶林村、喜德县李子乡史觉村、西昌市洛古坡乡杆子尔村6个村的部分居民。这次调研的6个村中,有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下属村,并且有4个村靠近城镇,2个村远离城镇。

3.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前中后期和两个阶段:

前期,与当地适龄未入园幼儿初步建立熟络关系;中期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和初步访谈;后期,深入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并访谈周边村民。

(1)夏季阶段

2013年8月22-28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尔果乡特尔果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洛村进行调研。课题组5位成员,1人负责采访,2人负责文字记录,1人负责录音,1人负责影像采集。

(2)冬季阶段

2014年2月6-15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尔果乡特尔果村、四川省冕宁县漫水湾泽远乡麻叶林村、四川省西昌市洛古坡乡杆子尔村、四川省喜德县东河村、四川省喜德县李子乡史觉村进行调研。一位家住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成员进行深入调查。

(二)开放式调查过程

向接触过未入园和入园彝族幼儿的县市级幼儿园老师发放开放式调查问卷,问卷总数为100份。

三、调查结果

(一)入园的基本情况及未入园原因

1.入园的基本情况

开放式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表1 彝族适龄幼儿未入园比例和男女分布情况

(注:N=98为未入园比例的被试人数;n=85为未入园男女分布被试)

综合访谈和开放式调查可得出,有50%以上的人认为,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比例为70%左右,而城镇的彝族适龄幼儿未入园率相对较低,所占比例约为20%。并且在彝族适龄幼儿未入园的情况中存在性别差异,在开放式调查中认为未入园的彝族幼儿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占总人数的61.18%,认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的占总人数的10.59%,女生未入园比率较男生而言高出了近6倍。

2.未入园的原因

未入园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经过对开放式调查问卷的处理,得出下图:

图1 彝族适龄幼儿未入园的原因

通过开放式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适龄幼儿未入园的原因集中在经济条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两方面。

(二)未入园幼儿的营养及卫生状况

1.未入园幼儿的营养

根据开放式问卷结果,如下所示:

表2 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营养状况调查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开放式调查中对彝族适龄幼儿做出营养状况评判的频次)

问卷显示,在描述彝族未入园适龄幼儿时,用到“很黑、很瘦、矮、营养不均衡”等词,认为其营养状况较差的被试占48.86%。综合两种调查,70%的人认为彝族未入园适龄幼儿营养状况较差。但访谈的21个个案中,81.82%的个案看起来相当健康,而且在访谈家长的过程中,多数家长都表示孩子很少生病,甚至出生到现在都还未进过医院的居多。

2.未入园幼儿的卫生

综合开放式调查和访谈观察结果,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衣服换洗周期普遍在两周以上。受条件限制,家长极少定期给幼儿做身体清洁,如换衣服、洗澡、剪指甲等,卫生状况极差。问卷显示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换洗衣服普遍在两周以上,入园幼儿则在3-5天。根据地区不同又表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特尔果村海拔较高,较多幼儿的皮肤由于受过多阳光直射被晒脱皮,脸颊处出现大量红丝和干裂;四川省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洛村和西昌市洛古坡乡杆子尔村同样受地域影响,幼儿的脚多因没穿鞋而被路上石子磨破。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均显示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卫生条件都较差。

(三)未入园幼儿的活动

1.未入园幼儿的游戏

问卷显示,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玩耍方式有:1.看电视2.传统游戏(石头、沙子、泥巴等)3.独自玩耍(爬树、河边)4.家长带领小孩玩耍5.集体玩耍(嬉戏打闹)6.创编游戏;彝族适龄入园幼儿的玩耍方式有:1.玩具(海洋球、摇马车)2.老师组织的游戏(角色扮演:过家家)3.幼儿园设施(秋千、滑梯、积木、拼图、跷跷板)4.集体玩耍5.看电视6.玩电子游戏7.游乐园、公园玩耍。经过观察,彝族未入园的幼儿的游戏方式因不同村及不同季节而不同。

2.承担部分家务

调查结果显示,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除了玩耍之外,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帮家里承担部分家务。在笔者走访的四川省冕宁县漫水湾泽远乡麻叶林村和四川省普格县特尔果村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如路遇手拿镰刀割草的未入园幼儿,站在新房旁边帮着递砖的幼儿等)。通过调查未入园幼儿玩耍方式与入园幼儿的比较可发现,二者都有相似的传统方式,如跳格子、过家家等,但也有不同之处。首先,入园幼儿大部分是由教师组织引导,不像未入园幼儿有自己的创编游戏。其次,入园幼儿除了做游戏之外,其独自玩耍方式多为看动画片,或玩玩具(玻璃珠、布娃娃、赛车等)。而未入园幼儿的独自玩耍方式多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如捉虫子、捕鸟、爬树、河边拣石子等。玩耍之余,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还分担家务,而入园幼儿则会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或者兴趣班。由此可见,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活动复杂多样性。

(四)未入园幼儿的人际交往

(1)同伴类型

表3 彝族未入园幼儿同伴类型情况

(注:括号“()”内数据表示表中数据为认为彝族幼儿玩耍伙伴类型的频次)

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同伴有:家长、兄弟姐妹、同龄未入园幼儿(邻居、亲戚)及家畜。而入园幼儿同伴主要是其同学,家长和邻居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相对于彝族入园幼儿的社交圈子窄,同伴类型比较单一。

(2)固定同伴个数

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固定同伴个数为3-5个,彝族适龄入园儿童固定的同伴个数为10个左右。村里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同伴一般为其兄弟姊妹和年龄相仿的邻居,个数一般不超过5个。由此可得,在同伴关系上,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与彝族适龄入园幼儿的差别很大。不同的同伴,决定其不同的活动方式。

(3)语言发展

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汉语水平不够,胆子小,交往能力差,语言发展慢,不愿意与人主动交往;对于彝族适龄入园幼儿,相对于入园的汉族幼儿虽稍差,但整体进步较大,学习后提高较快,善于与人相处。

(五)未入园幼儿的家庭教育

表4 彝族适龄幼儿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注:表中数字为开放式调查中对彝族适龄幼儿做出家庭教育情况评判的频次)

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家庭教育情况在较差及以下的占总数的69.23%,认为彝族适龄入园幼儿家庭情况良好的占总数的81.32%。家庭教育方面体现在问卷中为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家庭教育情况相对较差,63.74%的被试认为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没有正规意义上的家庭教育,造成二者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在于入园幼儿的家庭教育有教师协助和监督。但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彝族传统文化、观念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四、结果讨论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适龄未入园幼儿生活形态的存在主义分析

独立人格的存在。独立人格是指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1]从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活动来看,其以一种独立人格的形式存在。据调查,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活动主要为游戏和家务。其主要以单一的、原始的和原创的游戏为主,所有的游戏规则全凭自身对游戏的理解来规定。同时,由于未入园幼儿处于一种相对自由、随和的场域中(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所以其独立自主性相对较高。

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以“情感”的存在形式在极大程度上受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2]从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人际关系来看,同伴类型单一且数量较少,但其在族内交往过程中,合作分享意识较强。许多幼儿都有其固定的人际交往圈,而这个圈子则是依靠血缘、家支观念得以固定和扩大。

天性的存在。天性是指一个人出生就定下来的秉性,一个外界无法改变的习惯或喜好。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由于其活动的可控性不强,活动场所的相对不固定,使其有更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获得了许多“解放天性”的机会。[3]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适龄未入园幼儿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比如女童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等现象。

(二)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生活形态的“环境——儿童”中心理论分析

“环境中心”强调“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彝族家长对适龄未入园幼儿采取的是一种“放养式”教育,他们对幼儿的营养卫生重视程度很低,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农务和家支活动,如举行以彝族的毕摩文化为主的宗教活动等。[4]凉山彝族未入园幼儿极少生病就医,能够达到国家儿童营养卫生标准值的未入园适龄幼儿很少,但其多数身体健康。自然环境下的自由生长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彝族传统饮食较粗犷,以当地粗粮和肉食为主,这些没有受过污染的纯天然食品为其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凉山彝族聚居地多四面环山,未受到现代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幼儿因长期在自然环境进行户外运动,体质增强;频繁的节日活动和家庭劳作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身体。[5]

“儿童中心”强调的是将儿童视为起点、中心和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儿童的个性特点。[6]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接近于自然生长的成长形式使其有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自然生长模式对当下学前幼儿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需从科学的角度意识到调查地区的少数民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营养状况较差,说明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幼儿营养卫生保障政策还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生活形态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占主导地位,对社会和群体的总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文化。确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文化特征和主要的风俗习惯,决定着其他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往往被看作非主流文化。从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视角,分析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生活形态[7]。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在一种非主流的、边缘的文化中成长起来。对于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而言,没有条件接受科学系统的教育,他们在民族传统游戏中,锻炼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在处理家务过程中,养成了对事务的应变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并在其中找寻自我价值感;在家族性的集会中,拓宽人际交往圈,逐步完成社会化。从家长而言,多数家长是传统的彝族农民,彝族人民的质朴、实在、热情等传统优良品质在他们那里体现得淋漓尽致。[8]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会有过多的言语表达,而是通过经验传授,教会子女一些非常实用的生活技能。定期举办的家族聚会(毕摩宗教活动、婚葬等)是道德教育和促进未入园幼儿社会化的良好场所。彝族传统文化在未入园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凉山彝族适龄未入园幼儿的生活形态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包括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等。[9]调研发现,未入园幼儿在自然智能方面的优势。年龄稍大的孩子,自然智能相比上过幼儿园的优势更为突出。如更加喜欢与大自然亲近,对植物、动物更加富有爱心。在家族性的集会中(重要节日、婚葬仪式),一般会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如在火把节时的歌舞表演(对唱情歌、跳达体舞、摔跤、选美)等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活动。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的适龄未入园幼儿继承了彝族能歌善舞的特性,使其在肢体动觉智能和音乐智能方面也表现良好。

结 语

研究旨在展现凉山彝族自治州适龄未入园幼儿的生活状态,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研究关注到彝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自然本性对彝族幼儿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分析了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下彝族幼儿接受的文化教育状况对彝族幼儿产生的优劣影响。寻求在冲突和对立中找到契合点,让儿童能够在不利境遇下顺利成长。基于现状揭示与分析,研究者认为可通过开设“双语学前班”,开启“帮扶”模式,开展双向“文化巡演”等方式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适龄未入园幼儿健康发展。

[1]曹能秀. 关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 中国民族教育,2013年第6期,p7-9

[2]程敏.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p20-22

[3]沈蕙.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p29-33

[4]李玲.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遵义仡佬族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2期,p125-128

[5]尖措吉.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整合本土文化的思考——以互助土族地区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p8-10

[6]毛琼.国际视野下凉山彝族双语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08 年第3期,p1

[8]史大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p128-129

[9]“城乡儿童入学准备状况比较研究”课题组. 起点上的差距: 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p22-33

[责任编辑:王鹤艳]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n Life of School-age Children out of Kindergarten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Tang Yishan Yang Ze Yu Kexin

Using the field study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makes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n life of school-age children out of Kindergarten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the children of 3-6 years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from the existentialism, naturalism, soci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discusses the ratio, reason, living condition and learning status, etc.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ir real life and find out the measures to help the children have a healthy development in adverse situation.

ethnic minority; school-age children out of kindergarten; living condition; multi-perspective

唐一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2级晏阳初班学生。(重庆北碚,邮编:400715)

G40-052.2

A

1674-8824(2015)06-0102-07

阳 泽,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重庆北碚,邮编:400715)

猜你喜欢
适龄凉山入园
红色主题儿童绘本的适龄性研究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适龄女性反就业性别歧视制度设计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2010—2020年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探讨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