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路在何方

2015-07-01 03:27杨林玉
现代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资本化市场化转型

摘要:在一个全新的资本化、数字化出版时代,编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想在复杂的出版生态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有限的环境支持下实现自身的文化抱负,策划编辑就必须要有独立经营、全方面统筹出版的准备,要跟上技术日新的步伐,提高自己的跨界整合能力以及与其他专业领域人才的合作能力。而文字编辑在未来也许能独立出来,将文字编辑工作打造成一个新的产业或通过服务于作者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关键词:资本化;市场化;编辑;转型

目前国内出版社的编辑大抵分为两类: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有的出版社是策划编辑兼文字编辑。近年来,文字编辑在出版社内有边缘化的趋势,大部分出版社文字编辑的工作工厂化,不仅报酬低下a,且考核指标(审稿字数)苛严②。策划编辑的处境相对好些,在转企比较成功的出版社,内务部门效率提高,策划编辑在新的平台上能够比较顺利地推动项目。比较尴尬的是处在转型不彻底的出版社的编辑(往往文字、策划不分)。一方面,按照转企的要求,出版社建立了一整套程序化的管理架构,编辑需要走各种系统流程,找各类人签各类字;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逻辑却是非市场化的,内务部门亦是人浮于事,出版流程很难迅速推进。如是,编辑的活儿就远不止是从前那些活了,在这些披着企业外壳、内里仍是传统体制的出版社里,编辑却是有疲于奔命的趋势了。

一、市场化、资本化下的出版生态

从2003年中央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至今我们仍被置疑的一个问题是出版社是否真正拥有了合法市场主体的地位。事实上,我国出版业的市场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其时商品经济潮席卷各行各业,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开启了市场化,印制、排版、装帧设计、校对等业务一步步地被剥离出去。到整个行业转企改制的时候,出版社已不是从前意义上的拥有编、印、发完整产业链的出版社了。而今,社办发行有被大的发行集团整合的趋势③,而文字编辑本身亦有成为独立产业的潜质,④出版社更多的成为一个中介机构。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并没能真正完成转企改制,且不说令人诟病的双轨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难以真正有效地组织起一个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众志成城地投入市场化浪潮之下的生存空间争夺战中,单就表面建立起来的市场化薪酬机制而言,其实施过程也往往是阻力重重。

如是,在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十分确定的情况下踉跄前行的出版社到2011年起又遭遇资本化浪潮的冲击。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决策层大力支持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⑤,大量资本涌入出版业,与之相应的是,出版业并购开始出现。这对出版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资本的介入对于破除体制壁垒、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来说非常有利,这也倒逼传统出版社加快自身的调整步伐。然而资本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是天使,资本以逐利为目的,势必要求它所介入、所掌控的企业跟随它的步伐。资本的运转周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增值效率,对于寄希望于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出版社而言,传统的、精雕细琢的图书生产流程难以为继。这一点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启的出版业资本化浪潮极其相似⑥。如今,我们难得见到有原创性的重量级著作问世,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作者、编辑皆不能置身事外。

当下,我们的编辑除了要面对资本化大潮对所处行业的冲刷外,还要面对另一个革命——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已打破了传统的纸质出版的概念,新的出版形态扩展到手机、网络、阅读器等新媒介,针对屏幕的出版越来越受到出版商的关注。目前是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并存的局面,可以想见的是,这种并存的局面将被打破,纸质书仅成为少数品种的图书的存在形式。无论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成本节约以及阅读便利的角度考虑,数字出版皆有取代传统出版的优势。目前出版社还没能找到一个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反倒是新媒体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抢占了先机,尔后再反过来与传统出版社合作,利用其内容壮大自己的声势。⑦然而内容毕竟是作者创造的,如果说从前出版社是读者与作者的中介,在这里,出版社则成为了作者与新媒体公司的中介,那么,作为中介之中介的出版社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所必需则是十分可疑的了。

在传统的出版社里,我们通过编、印、发分工配合,最终将书稿呈现为读者案头的图书。而今,从内容到阅读接受,只需一个屏幕就可能实现。数字时代,一切传统出版所承担的中间环节都可以省略。这对编辑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编辑工作的细分与整合

美国出版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那些曾经活跃在社会舞台上、与作者比肩的编辑群体悄然不见,取代而之的是那些以雄厚资金为后台的、善于谋划运作的出版人。与此同时,整个编辑群体“原子化”了——在《编辑人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美国的编辑分工十分细致,组稿编辑、选书编辑、文字编辑、结构编辑、营销编辑,策划编辑,等等,根据出版公司的业务及规模,各有各的分工。⑧出版社之外,比较活跃的编辑群体是经纪人、写作助理以及独立编辑。经纪人替作者物色适宜的出版社,代表作者与出版商谈判;写作助理为作者精加工稿件,以便稿件顺利地被选书编辑选中出版。独立编辑(又称自由编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退休人员,他们一般会结成类似“独立编辑联合会”和“顾问编辑同盟”之类的组织,定期聚会⑨,各位独立编辑根据自己的擅长,接受出版社、代理公司以及作者的委托,完成编辑出版流程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⑩。总之,编辑工作细分是其中一个大的趋势。

美国的出版学者曾言及他们的出版业每20年就会经历一次标准的从大至小,从小至大的循环周期。k巧合的是,我国的出版业如前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经受市场化浪潮起,各出版单位一步步缩小业务范围,至2011年左右资本市场大举介入,出版业又经历着相关联业务的集中、重组。如今,许多大的出版集团早已突破了传统出版的范畴,在影视、文艺展演等相关文化产业均有涉足,如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旗下除了书、报、刊以外,另有影视公司、广告公司、在线网站等。大的出版集团能充分整合、利用自身的资源,跨媒介开发选题。如贝塔斯曼公司就将同一题材《图兰朵》持续地开发成不同媒介的产品,先是其旗下的音乐公司在北京策划了歌剧《图兰朵》,接着下属影视公司将该剧制作成电影,杂志登载相关评论文章,出版社出版相关图书,最后还开发CD产品在俱乐部和网上发行l。可以说,“多媒体互动、大规模运作已成为出版集团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m相应地,这对策划编辑的整合能力、协作能力亦有很高的要求。

三、关于出路:一点可行性的分析

在这个数字网络的时代,资本浪潮裹胁之下的媒介整合势不可挡,出版业处在一个非自主的、由小至大的发展周期中。编辑如何在这复杂的出版生态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有限的环境支持下勉力实现自身的文化抱负?这是每个出版从业人员都必需面对的问题。笔者对于国内编辑的发展方向有一点思考,在这里抛出来供大家讨论。

首先,出版业有它的特殊性,它的产品——图书也同时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作为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中介,策划编辑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书籍的面貌。在没有烦琐的程序的情况下,作者只需通过策划编辑就可以实现与读者的对接。在数字网络时代,这一过程尤其简洁。策划编辑负责挑选好的书稿,将其转化为各种形态的阅读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即可实现价值的生产。策划编辑的甄别能力空前重要,不同于以往的“文化传播的把关人”的定位,这一次,策划编辑是以自已的品位从海量的“出版”中打捞出值得阅读与传播的内容,重新编排、组织后“再出版”。因此,有志于策划的编辑同仁一方面要有独立经营、全方面统筹出版的准备,另一方面要跟上技术日新的步伐,开阔视野,尝试跨媒介策划,多层次、立体地开发选题资源,提高自己的跨界整合能力以及与其他专业领域人才的合作能力。

其次,如前文所述,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出版业整合、业务细分的时代。也许有一天,出版社像外包美编、校对一样,文字编辑业务也全盘外包,文字编辑工作成为一个产业。目前因文字编辑在出版社的地位日益边缘,文字编辑报酬低下,多半时间被各种繁琐的事务填满。但如果文字编辑从出版社独立出去,组成文字编辑联盟之类的松散组织,则有可能改变这一局面。文字编辑联盟与雇佣者之间的博弈,会得出一个市场能接受的价码。倾心于传统文字编辑工作的同仁要有充分的独立面向市场的准备。在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文字编辑要拥有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性,终身学习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人沟通、谈判的能力。这就要求文字编辑走出室内,与行业保持互动。如美国现在的独立编辑那样,文字编辑们会定期聚会,分享供需信息、交流工作体会。

最后,资深的文字编辑也可以考虑投向作者,成为写作助理,通过服务于作者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写作助理帮助作者精加工稿件,甚至创作稿件,深度介入写作过程,如过去的典范编辑一样,成为与作者比肩的合作者。一方面,在国内,名声在外的作者大多身兼数职,难得有时间精心构思、写作,他们可能在某一领域比较突出,然而却疏于笔上呈现的功夫;另一方面,写作助理本身在出版业浸润多年,深谙出版社的出版机制以及读者的阅读品味,他们懂得如何将内容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二者的合作无疑有助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生产。此外,擅长谈判的编辑亦可考虑作专职代理人,代理作者的稿件,代表作者与出版方交涉,为作者争取最好的出版机会。

(杨林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室主任)

注释:

a 文字编辑的字数稿酬这十年大体没有什么变化,多数出版社一直是四五元每千字。在通货膨胀加剧的今天,文字编辑的收入论实际购买力——以每年通货膨胀率6%计——其实折合不到过去一半。

b 有的出版社要求的编辑年审稿量已达600万字之多。

c 参考田丽丽.整合社办发行 出版集团亟待解决的难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7.26.

d 司有和.论知识经济时代编辑行业的产业独立性[J].编辑学报,1999(03).

e 当时有关决策层明确表示“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参见姚轩杰.路径廓清 文化产业资本化提速[N].中国证券报,2011.10.27.

f 参见[美]霍华德.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吗?[M]//[美]格罗斯主编.编辑人的世界.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67.

g 张宏.从转型走向破局——关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博弈[J].编辑学刊,2011(03).

h 参见[美]麦卡锡.一种创造性的合作关系[M]//[美]格罗斯主编.编辑人的世界.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05.

i 李晓芸.美国的自由编辑现象[J].出版发行研究,2001(03).

j 邵益文.“零距离”接触四种美国编辑——访美见闻及印象[J].出版发行研究,2003(05).

k [美]阿伦森.从拍卖会到电子盛会——编辑学在美国的演变[M]//[美]格罗斯主编.编辑人的世界.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27.

l 参见陈可.论出版集团的跨媒体经营[J].编辑学刊,2003(03).

m 郭庆华.论编辑分工与合作的多维发展趋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猜你喜欢
资本化市场化转型
认识自我“资本化”思维方式的批判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50强上市房企资本化利息情况研究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易错点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