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PA与ACCA课程知识分布比较分析

2015-07-05 03:50李宇立王亚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

□文/李宇立 王亚南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与模式,许多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并以中国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ICPA)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近年来,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院校在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主动引入“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以下简称ACCA)课程体系、增设国际会计专业,专门培养面向国际竞争的高级会计和审计专业人才。CICPA与ACCA课程知识的分布究竟有什么区别,以及这种设置的原因及其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优化本科会计专业建设、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CICPA与ACCA课程总体特征和知识结构

(一)课程的总体特征

1、学员知识储备假设。CICPA与ACCA课程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总体上与学员的知识储备假设和由此引发的课程设置初衷不同有关。CICPA不允许在校生参加考试,认为报考的学员已经具备了中级(或以上)职称的会计知识,无强制性的科目报考顺序方面的要求。ACCA一方面视学员为“零基础”,允许在校生报考,另一方面给予不同学历层次学员相应的免试政策,遵循的是阶梯式的课程设置原则,使学员能够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一步一步地拓宽知识面、提升知识层次,以便于更好地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模块。

2、知识导入模式

(1)CICPA的“跨阶打包式”。CICPA的第一阶段,即专业阶段,设置了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六个科目。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第二阶段,即综合阶段,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审慎的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2)ACCA的“渐进进阶式”。ACCA设置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核心与选修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现出与CICPA显著不同的“渐进式”特征。第一阶段涵盖了商科启蒙的所有知识和两大会计分支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涵盖了一名会计师必备的法律、财务报告、审计、财务管理和业绩管理领域的知识及技能;第三阶段作为上一阶段的引申和发展,引入了高级会计师所必需的公司治理、风险分析和公司报告方面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其中的选修课程旨在为拟从事高级管理咨询或顾问职业的学员培育解决更为繁复和高层级的财务、业绩管理、税务和审计方面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每一阶段课程的某些章节通常都是下一阶段相应课程的基础知识或知识的引介。

3、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的侧重。无论CICPA还是ACCA,二者均是面向实践的课程体系。与CICPA课程注重讲方法但疏于说道理不同,ACCA课程知识在系统介绍实务性知识的同时还给出了支撑实务知识的基础理论和观点。这使得学员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在制度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员也能够依据已习得的理论对方法的选择有着更为准确的判断。

表1 ACCA和CICPA课程知识结构的比较

(二)课程总体知识结构。若不考虑知识递进因素,CICPA和ACCA课程名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二者在课程内容的分类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详见表1。(表1)

在CICPA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的按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会计分支进行会计类知识的介绍与讲解;ACCA则将审计和公司报告的知识一并归入了财务会计大类别,将财务管理和业绩管理纳入了管理会计体例。CICPA课程分类简洁,课程间的知识(除会计与审计外)几乎呈并列关系,作为高级专业人员所需知识体系的“树状”特征并不明显。ACCA主干课程线条清晰,课程间的衔接、递进和互补关系有助于学员在专业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鉴于此差别,我们综合二者各自的分类方式,分别从财务、会计与审计、法律、商业环境与风险及分析三大领域对知识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财务、会计与审计领域知识分布对比

(一)财务和会计领域。CICPA明显地将知识定位到“独立审计”范畴。一方面CICPA对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没有按照难易程度或相关业务的发生频率进行细分,全部囊括在了《会计》这一课程中;另一方面《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在对报表分析、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企业价值评估、期权估价、营运资本投资和筹资等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将成本计算与控制、本量利分析、预算和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的内容概括性地归入其中。

就具体内容而言,伴随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CICPA与ACCA会计领域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科目使用上和个别业务处理方面的差别。例如,针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CICPA只介绍了成本模型,ACCA则基于通货膨胀和市场供求关系可能导致资产价值产生巨大差异的考虑,同时对成本模型和重估价模型进行介绍。而CICPA《会计》课程对债务重组进行的详细讲解,则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企业性质的独特之处。

从表1不难看出,ACCA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介绍先于财务会计知识。这符合会计从内部管理需求向对外信息披露发展的逻辑,会计信息“制造”过程的呈现也更为明了。ACCA将财务会计知识分布到F3、F7和P2三门课程中。其中,F3着力于复式记账法、编制试算平衡表、记录交易和会计事项等基础知识,F7培养学员运用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来编制、分析并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P2则对学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利用、合并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社会责任和环境、绩效报告的编报提出了要求。管理会计方面,F2讲解了最基本的成本、预算和决策信息的生成过程。F5以此为基础系统介绍如何提供定量和定性的信息帮助管理层进行计划、决策、业绩评价和控制。P5是F5的延伸,以战略管理会计为核心内容,通过对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因素分析入手,全面讲授战略业绩的计量、评价以及系统的设计、战略的计划和控制,并对管理会计和业绩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予以了介绍。ACCA的F9以投资、筹资和股利政策作为必备知识与技巧进行讲解。在P4中,则涉足基于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前沿问题:投资评估、公司重组和并购、高级风险管理技巧和跨国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及风险规避。它要求学员站在一定的高度、整合即有知识和技术,帮助公司开展战略决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CICPA的《会计》课程只对营利组织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一些特殊部门,如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的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技术没有涉及。但是,ACCA则与之相反。

(二)审计领域。CICPA的《审计》课程知识基本上一直仿照西方审计、围绕审计基本流程以及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展开。这在ACCA中被安排在了F8和P7两门课程中。CICPA《审计》从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视角特别介绍了关联方交易审计,这与关联方交易比非关联方交易具有更高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中国现实有关。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ACCA审计课程特别重视内部审计相关知识,F8课程中专设章节予以讲解。尤其在F8中,在对审计框架和准则加以介绍之后,首先讲解的是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内容,而非CICPA所关注的独立(或外部)审计知识。该差异表面上显示CICPA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实质上是由于:CICPA的职业(或执业)定位基本局限于独立审计,而ACCA对学员的定位是财务、会计以及管理领域的专才。因此,ACCA在审计领域的知识不仅拓宽到内部审计方面,而且还加入了国际环境下的反洗钱、法务审计、审计业务外包、跨国审计、社会和责任审计等方面的知识。

成名对一些人来说是惊喜,对一些人来说是预谋,对于朦胧来说却是突发情况。成名后他有点儿诚惶诚恐:“那种感觉是一下子多了很多人在看我,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太子妃升职记》一夜爆红的时候,于朦胧也被推到了大众视野的正中央。他不是没有慌张过,只是学会了一点一点去适应,这个过程就是把他自己个性里那些容易被干扰到的部分想办法安抚好,给自己的心找一处舒服的位置,安顿下来。

三、法律领域知识分布对比

CICPA的《经济法》和ACCA的F4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中英两国不同的法律体系所造成的。从所属法系上看,中国法律属于以成文法为主的大陆法系,因此课程绝大部分篇幅都在阐述行为表现和行为后果;而英国法律属于以惯例法为主的英美法系,课程内容依据某一具体案例的判决所形成的法律规定和应遵守的原则进行组织和安排。同时,ACCA的F4分别按照经营过程中涉及最频繁的法规,以及业务开展过程需要遵守的法律(即哪些事项或行为应当遵循什么法律)进行知识讲解,以公司为主体。CICPA经济法知识安排的思路是“这些法律是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显现出“就法论法”的特点。

税法方面,ACCA和CICPA的主要区别来源于两国的税制差异。CICPA不仅对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按税收诸要素逐一进行介绍,而且对税收代理、征收管理和国际税收协定也予以了必要的讲解。ACCA方面,中国学员可以选考Chinese Variant或UK Variant,即中国版或英国版。多数院校或培训机构选择了英国版,目的是注重ACCA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一贯性,其间不排除用英文教材学习中国税法无法适时跟进税款修订步伐的考虑。F6的主体内容与CICPA《税法》相仿,均为税种介绍。P6作为F6的高阶课程进一步讨论了:资本税等前沿税制问题;个人和公司财务管理视角的税收问题;不同情境、不同行为对税负的影响以及税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税收筹划;与税务、海关的恰当沟通与交往。从P6的内容设置来看,服务于个人或企业的高级财务经理和顾问的知识特色浓厚。即使学员未来不在英国法制环境从业,ACCA税法课程知识也能够开阔眼界,并帮助学员通过对原则的领悟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商业环境与风险及分析领域知识结构对比

商业环境与风险及分析领域知识被ACCA分布到了F1、P1和P3三门课程中。F1作为引介性课程,全面讲解了经济社会的元素、事物、活动和现象,为学员营造了专业学习的商业情境。P1将知识延伸至:公司治理及其作用;专业会计人员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乃至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职业伦理。值得注意的是,ACCA单独开设P3以完整、系统地讲解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执行,足以体现ACCA对战略导向整合管理理念与知识之于会计人员执业影响的重视。

相应地,CICPA于2009年新增《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讲解商业环境与风险及分析领域相关知识。课程内容由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三部分组成,且主要借鉴英美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基本不存在“中国特色”的知识信息。遗憾的是,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司治理的相关知识没有在CICPA课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与强调“公司治理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营造基本氛围”的业界共识不相吻合,也与ACCA对公司治理格外重视,并在F1、F8和P1三门课程中不同程度和角度的讲述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总结与建议

无论是以CICPA考试科目作为主干课的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开设,还是以ACCA考试科目为主的国际会计师专业的开设,二者均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但是,系统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够等同于执业资格的认证过程。毕竟前者属于国民教育,目的是通过专业教育使得学生具备专业能力,重在教育;后者的目的则在于考查学员是否具备了专业能力,着力点在考核。因此,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专业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如前所述,CICPA的职业定位是注册会计师,即“独立”于企业的“外部”审计。课程的设置密切服务于注册会计师执业目的,至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基本不在关注范围。因此,仅以CICPA考试科目作为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企业管理、金融、公共管理、统计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的教学。此外,即使在审计知识方面,还应当强化内部审计知识的扩充,以符合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注册会计师非鉴证业务比例逐渐增多的现实。

国际会计专业则应当注重中国现行会计准则、法律制度方面知识的弥补,以满足会计专业毕业生本土工作的需求。毕竟ACCA课程设置的总体制度背景与我国的国情尚存不可忽略的差异。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正是由于ACCA课程按其难易程度呈阶梯状分布,对知识起到了循序渐进和强化巩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因此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观察到,F1至F5的课程在多数财经类院校中是国际会计专业本科生可申请的免考课程。进而一些院校大大缩减了这五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分配给考试科目更多的教学资源,甚至有的院校颠倒三个阶段部分课程的授课顺序以提高过关率。这些做法使得ACCA课程的优势大打折扣,将原本以“打好基础、逐步提升专业素质”的教育转向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欲速则不达、弊大于利的负面结果已经显现。

在以CICPA考试课程作为会计本科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时,应当开设铺垫课程,注重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并对某些课程进行分拆。例如,在开设《会计》之前,应当先开设会计原理性课程,并将《会计》课程按照业务的难易程度和发生的频繁程度分拆成两个部分,用两个学期进行讲解。另外,在原理性会计课程(或第一部分《会计》课程)讲授完毕后,《财务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部分的知识应当及时跟进。而其中的财务管理部分的知识建议在所有财务会计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再开设。原因在于财务管理是面向未来的,财务会计是总结历史的,而这在原则和假设方面均有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如果将财务管理知识过早地引入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产生困扰。

(三)课程的考核与评分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注册会计师专业和国际会计专业教育共同关注的。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可以考虑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案例分析型题目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开卷的方式完成,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知识记忆性的题目可采取闭卷方式考核,以帮助学生对CICPA和ACCA的考试做好知识储备;两种考核方式所得成绩按一定比例予以加总。此外,在评分方式方面可借鉴ACCA,只要命中考核要点或者基本思路与参考答案相同或类似都可以加分。这样的评分方式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禁锢,给了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张横峰.ACCA成建制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探析.财会通讯,2012.28.

[2]郭剑花.高校ACCA班定位探讨.财会通讯,2014.4.

[3]田冠军.ACCA认证国际会计人才供需分析及教学建议.财会月刊,2013.6.

[4]董成杰.独立学院ACCA成建制班办学模式研究.财会通讯,2013.25.

[5]余姿颖,叶妮.借鉴ACCA考试经验促进我国CPA考试制度改革.财会月刊,2009.32.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院校基于会计专业群改革实践教学的探讨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