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后进转化个案

2015-07-06 00:38李杰
新课程·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厌学转化

李杰

摘 要:农村教育现在面临一个现实:为了生活,很多农村中青年男女都在外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住,有的跟外公外婆生活等。这些学生当中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不良心理现象;表现为自控能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绪严重。面对这些情况,班主任从本班具体个案的成因、具体措施、转化效果等方面做一些探讨,期望找出更恰当的教育方法,以改善留守学生的现状。

关键词:留守学生;厌学;转化

一、学生档案

王×,男,七年级下册从外地转进我班。刚开学没几周,总有学生跟我说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任课老师对他的表现也不是很认可。在那一个学期的前半期,和同宿舍的十几名同学都发生过矛盾、冲突。平时上课总是哗众取宠、自作主张,老师指出后没几分钟又会故态萌发。还有作业完成不认真、甚至不完成;上网游戏;打牌赌博;顶撞长辈等诸多不良行为。

这个学生真的就没有任何优点吗?当然不是,他的思维活跃,别人想不到的问题,他总是能先人一步想到。一次语文课,我提问两篇课文的共同点,其他同学都在那里冥思苦想,只有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人物描写方法。所以,我暗暗决定:一定要把他扭转过来!

二、成因分析

王×父母在外地打工创业,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小学是在外地读书,回老家以后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英语课程,外地的教材和我们这里不一样,他的英语成绩直线下滑,其他课程也出现了下滑情况。老师针对他的表现,多次找他课后谈话、批评教育。但是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管教,他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父母偶尔回来,看到孩子这样的情况,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主要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打骂多了,孩子变成了“老油条”,注意力分散,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总是自己玩自己的。加上过去很少受到老师正面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经过多达二十余次的谈心,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了解,王×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1.父母和老师超额的要求:王×的家长同全天下家长的心理一样,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他期望值过高,其后果是使孩子害怕失败,继而导致消极心理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逆反的行为来抵抗父母或者老师的不公正。

2.家长监管的放松:大多数孩子在初进入学校时,是充满新鲜感的,但是如果此时父母疏于监管,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子女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自我效能感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奶奶的溺爱: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安全感丧失,而奶奶一味溺爱,必然导致孩子轻易就满足,生活懒散,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三、具体措施

1.调整心态,公平客观: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我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客观、公平的心态去面对他。

2.沟通心灵,真情关爱:人与人的关系从沟通开始,沟通到位,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密切关注他的心理动向,一有机会就找他谈心,拿出真情,给予关心。

3.发现亮点,培养自信:在学习生活中,给他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他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善于发现他的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对他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责备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从各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他有充分的信心和愉悦的心情,帮助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4.自我反思,树立理想:要为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正外部世界和个人自我的关系。在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树立理想,从而为他们的人生指路。

四、转化效果

成绩:在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五名的好成绩。

习惯:没有大的问题和错误,相比以前有了大变样,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习上也较之前有很大的投入和积极性,但有时课上还存在自己做自己事情的情况。

总之,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必须要深入他们的内心。老师如果从感情上嫌弃,对他们不耐烦,那么在实施教育时必然斥责多于说教,责怪多于体贴,这样促使他形成一种冷漠、逆反心理,从而加速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留守学生最缺少的也最需要的就是温暖和关爱。只要从“爱”出发,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给予他们无私的关怀和爱护,那么留守学生的问题将不会是一个困扰社会的问题。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厌学转化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