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操作型问题复习课的反思

2015-07-06 06:11周继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角板直角重合

周继云

三角板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 以三角板为道具,以学生常见、熟悉的几何图形为载体, 并辅之以平移、旋转等变换手段的问题, 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运动变化、分类讨论思想等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类操作性的题目格调清新,立意新颖, 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能力”的要求,既注重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 设计思路

初三年级第二轮专题复习中所用的问题不仅要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更要用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反映解决一类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借助三角板的旋转变换,选择一些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性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理性的思考,总结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

为了体现复习课的知识目标,并关注技能与思想方法目标的实现,本课的设计思路为“特殊到一般”,具体表现为:

(1)题目的设置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两个直角顶点重合、一个直角顶点与斜边中点重合,到一个直角顶点与斜边上任意一点重合、一个锐角顶点与斜边上的中点重合;

(2)相应的解题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利用三角形全等,到利用三角形相似.

2. 复习课题目来源

最初是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挑选复习题的,目标是那些以三角板为载体的试题,比如:

题1 (山东临沂07中考25题)如图1,已知△ABC中,AB = BC = 1,∠ABC = 90°,把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D放在AC的中点上(直角三角板的短直角边为DE,长直角边为DF),将直角三角板DEF绕D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在图1中,DE交AB于M,DF交BC于N. 证明DM = DN;

(2)继续旋转至如图2的位置,延长AB交DE于M,延长BC交DF于N,DM = DN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继续旋转至如图3的位置,延长FD交BC于N,延长ED交AB于M,DM = DN是否仍然成立?请写出结論,不用证明.

题2 (徐州08年中考28题)如图4,一副直角三角板满足AB = BC,AC = DE,∠ABC = ∠DEF = 90°,∠EDF = 30°【操作】将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E放置于三角板ABC的斜边AC上,再将三角板DEF绕点E旋转,并使边DE与边AB交于点P,边EF与边BC于点Q

在旋转过程中,

(1)如图5,当■ = 1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

(2)如图6,当■ = 2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根据你对(1)、(2)的探究结果,试写出当■ = m时,EP与EQ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 ,其中的取值范围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题3 (湖南常德06中考试题26)把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EF叠放在一起,使三角板DEF的锐角顶点D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O重合,其中∠ABC = ∠DEF = 90°,∠C = ∠F = 45°, AB = DE = 4,把三角板ABC固定不动,让三角板DEF绕点O旋转,设射线DE与射线AB相交于点P,射线DF与线段BC相交于点Q.

(1)如图7,当射线DF经过点B,即点Q与点B重合时,易证△APD∽△CDQ.此时,AP × CQ = .

(2)将三角板DEF由图7所示的位置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设旋转角为α.其中0° < α < 90°,问AP × CQ的值是否改变?说明你的理由.

由于本课的主旨在于让学生在图形变换的“变化”过程中寻找“不变”的量和关系,因而初稿就直接删掉了研究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类题.

3. 试教反思

经过试讲发现几个问题:

(1)课题引入“三角板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问题设置不合理,范围太广学生回答时有如大海捞针,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回答不到位,所用时间太多.

(2)山东临沂的试题与徐州试题的第一题 本质上是相同的,故显得重复;

(3)由于这些题都是操作探究型问题,相对有些思维的难度,直接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修改方案:

(1)引入问题:“三角板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调整成“三角板中蕴含的知识分类:与边有关的有哪些?与角相关的有哪些?与高相关的有哪些?”

(2)把山东临沂与徐州的两个试题进行了改编合并成一个题,在小题的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探究一】即问题1,将其第二小题的“如图”改成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相应图形,意在训练学生的审题、画图等能力.

(3)将改编的【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方法点拨和归纳;问题3作为课堂练习“试一试”,其中也设置了根据题意画图这个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修改后如下:

4. 施教教案

【课题引入】:三角板这个学习工具包含的数学知识很多,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分类:与边相关的有哪些?与角相关的有哪些?与斜边上的高相关的有哪些?

【基础练习】

1. 如图(10),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摆放在桌面上,若∠AOD = 145°,则∠BOC = 度,∠AOD + ∠BOC =

度.

变式:若∠AOD = α,则∠AOD + ∠BOC = 度.

2. 如图(1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重叠,直角顶点重合,若∠AOC = 40°则∠DOB = 度.

变式:若∠AOC = α,则∠DOB = 度.

【探索发现】

问题:一副直角三角板满足AB = BC,AC = DE,∠ABC = ∠DEF = 90°,∠EDF = 30°,将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E放置于三角板ABC的斜边AC上,再将三角板DEF绕点E旋转,

【探究一】当E与AC中点O重合(即■ = 1)

(1)如图12,在旋转过程中,边DE交边AB于点P, 边EF交边BC 于点Q, 猜想并写出EP与EQ 满足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猜想.

(2)若继续旋转,当边DE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P,EF的延长线与BC延长线交于点Q,请在图13中画出图形,(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 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3)如图14,FE延长线与BC边交于Q,DE延长线与AB边交于P,(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探究二】当E不与AC中点O重合,如■ = 2时,如图15,边DE与边AB交于点P,边EF与边BC交于点Q,猜想EP与EQ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探究三】根据你对一、二的探究结果,试写出当■ = m时(边DE与边A B交于点P,边EF与边BC交于点Q),EP与EQ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 (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学以致用】

试一试:把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EF叠放在一起,使三角板DEF的锐角顶点D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O重合,其中∠ABC = ∠DEF = 90°,∠C = ∠F = 45°, AB = DE = 4,把三角板ABC固定不動,让三角板DEF绕点O旋转,设射线DE与射线AB相交于点P,射线DF与线段BC相交于点Q.

(1)如图16,当射线DF经过点B,即点Q与点B重合时,易证△APD∽△CDQ.此时, AP × CQ = .

(2)将三角板DEF由图16所示的位置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设旋转角为α.其中0° < α < 90°,画出图形并猜想AP × CQ的值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猜想.

5. 施教反思

修改过的方案试讲后又有一些想法:引入部分—三角板中的数学知识很多与本课重点联系不紧密,因此把知识梳理重点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特殊三角形上,以它及其斜边上的高组成的图形为一个基本图形,为下文在复杂图形解决问题作铺垫. 基础练习及其变式也提炼出一张基本图形:两个直角顶点重合的直角三角形,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以找到一对相等的角. 在上课过程中把基本图形画在黑板上,以及每个小题的不同解法相应的图形和辅助线都画在黑板上,给学生以参考、提示.

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方法点拨:

(1)猜想从何而来?特殊情况

【探究一】中有两种特殊情况:一、△DEF的一条直角边经过B点(如图19、20);二、△DEF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ABC的两条直角边互相垂直(如图21). 容易证明EQ = EP,因此大胆猜想一般情况下结论相同.

【探究二】中由于交点位置的限制只有一种特殊情况:△DEF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ABC的两条直角边互相垂直(如图22).这时容易证得■ = ■ = 2,因此可以猜想一般情况下结论相同.

(2)如何论证你的猜想?把一般情况转化成特殊情况

【探究一】需要证明线段相等,只需证明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学生根据两种特殊情况,提出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有两种.

(法一) 如图23,连接BE,转化成第一种特殊情况,构造出直角顶点重合的基本图形,根据基本图形可知∠PEB = ∠QEC,从而可证得△PEB ≌ △QEC.

(法二)如图24,作EM⊥AB于点M,EN⊥BC于点N,转化成第二种特殊情况,同样构造出直角顶点重合的基本图形,根据基本图形可知∠MEP = ∠NEQ,从而可证得△PEM ≌ △QEN. 两种方法各有一半左右的学生选用,思路很清楚.

【探究二】需要证明线段成比例,只需证明线段所在的三角形相似,绝大多数学生根据特殊情况提出方法一,极少数学生类比【探究一】提出方法二,只有唯一一名学生提出方法三.

(法一)如图25,作EM⊥AB于点M,EN⊥BC于点N,转化成图22的特殊情况,构造出直角顶点重合的基本图形,根据基本图形可知∠MEP = ∠NEQ,从而证得△PEM ∽ △QEN.

(法二)如图26,作EG⊥AC交AB于点G,构造直角顶点重合的基本图形,根据基本图形可知∠PEG = ∠QEC,从而可以证得△PEG ∽ △QEC.

(法三)如图27,在△ABC中以E为顶点构造∠AEG = ∠CEQ,可证得△AEG ∽ △CEQ,■ = ■.然后证明GE = PE,同样可以证得结论.

(3)根据【探究一】的三个小问,你可以概括出一个什么结论?

在旋转过程中,当直线DE交直线AB于点P,直线EF交直线BC 于点Q时,EQ = EP.

【探究三】是将前面的结论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其中m的取值是有限制条件的,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作为课后思考题. 小结: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一连串的问题通过直角顶点E在AC边上的位置变化从特殊到一般,相应的结论从特殊的线段相等到一般的线段成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从特殊的三角形全等到一般的三角形相似,其中包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旋转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得出猜想→论证猜想.

“试一试”让学生根据小结得出的基本思路自己独立去解决,其中第二题注重审题,在旋转过程中有两种不同情况需要分类讨论:如图28、29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图形画错,原因主要有起始位置搞错或者旋转方向错,都属于审题不清;②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画出了一种情况,简单的线段与线段相交(旋转角度小于45度时),属于考虑问题不全面.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当场进行讲评. 指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PAD ∽ △DCQ.

本课研究的解题思路同样适用于其他图形变换.

猜你喜欢
三角板直角重合
缘起“一线三直角”
多少个直角
化归矩形证直角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初识“一线三直角”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三角板“牵手”直尺
考虑暂态稳定优化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法
220kV线路重合闸运行分析
三角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