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无为”和“有为”

2015-07-07 09:41林文俊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无为科学素养器材

林文俊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39-02

随着小学科学实验室条件的改装和科学教学的加强,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有效、科学地应用科学实验器材,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年来,我校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室和科学教学的管理。尤其在省下达了《四项配套工程具体实施方案》以来,我们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中,更加大力度地进行了科学化的构思与创建。教学,本质上讲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实验教学尤其如此。既然是组织,在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就有一个参与的度的问题,也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有为”和“无为”的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就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载体。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有为”和“无为”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在有些教学环节上我们可以对一些事进行“无为”的处理:

“无为”一: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

在分组实验里,教师往往因为一些原因,总是事先精心准备了统一、齐全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统一的实验方案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很差。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把学生当作一道工序的操作员,进行单纯的技能操作训练,重复有余而创新不足,规范有余而自主不足,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几乎是零。

因此,还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好。符合新课标指出的:“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该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主要途径有:

1.自带实验材料。如涉及到一些小动物、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岩石、金属、塑料等,可以让学生带。这样可以准备足够的材料,而且学生在收集、准备、选择材料的过程里,已经在学习了,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培养。

2.自选实验器材。一次实验操作,会用到很多材料,而且选择的余地很大。如做“改变物体在水的沉浮”这个实验,可选择的材料有木头、树叶、橡皮、小石头、针筒等等东西,学生可以随便选,实验方案也就不一样了,使实验设计、操作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不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将实验探究活动引向课外。

3.自制实验器材。这个难度很高,但也是可行的。动植物标本、岩石标本、热气球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制。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无为”二:不下“定语”

这里的不下“定语”,是指不判定学生建议、方法、实验方案、结论对与错。这里涉及评价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说:“科学探究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实验方案,却有同样的结果,当然,也可能有某条路通不了罗马。但无论是对或错,我们都不能断定,而应该由学生自己寻找证据来证明。我在上《比较水的多少》,在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时,而对装水少的玻璃瓶和装水多的塑料瓶,一学生说用手掂量掂量。我没有一口否决,而是引导大家讨论、分析了这种方法的可能性。最后是这个学生亲自来总结这个方法不可行的原因,使大家心服口服,都有所收获。

“无为”三:给学生提供创作的空间

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探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探究,有什么发现,获得什么结论,都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如《种子萌发条件》 -课,各小组研究的问题可以不一样,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种子萌发要不要水分,有的组可以研究种子要不要阳光,有的组可以研究要不要土壤等等。同时,增加探究活动的时间。“想办法”需要时间,想出办法再实施,也需要时间,在行动中用各种感官感知每一个细微之处更需要时间。学生探究活动时间长短与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主程度成正比,时间越短的探究活动,往往要求学生自主水平越低,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的探究能力。

既然课堂教学是老师组织实施的,就不会都是“无为”。在“无为”的同时,我们要进行着大量的“有为”:

“有为”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的最起码的条件。在学生实验操作的前后,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

1.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在很多的课程里,“讨论”这种方法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用得很广泛的,新课标建议:“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实验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讨论”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也是探究最重要的一环。

2.讨论的内容不是随便定的,是围绕我们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主题进行的。探究后组织学生自主的指导,并不表示教师可以袖手旁观。相反,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指导,倾听学生,当学生偏离主题时,要及时给予指导。

3.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应当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应该是很多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小组交流、任务分工、协同攻关、滚雪球讨论、自由辩论,等等。

4.养成质疑的习惯。“学贵存疑”。学习质疑问题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创造发明更是从问题开始,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维才会展开。在上《改变物体在水的沉浮》时,一位老师就选择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接受别的学生的质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有为”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对于我们的学科教学而言,要有个“大科学”的观念。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大力、有序、明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能力、科学素养等等的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如实验小组每组4人,小组中的每人都有一个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领材员、解说员,分工明确,各有职责。但是,这个职责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这样的,每节课,每人的角色都不一样,今天你是小组长,明天你就可能是记录员,轮流进行。这样,每人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符合教学的规律。

其实,所谓的“有为”和“无为”,还有很多,教师的“无为”的对象,都是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没有老师也能做好的事情,老师完全可以放的事情。而教师的“有为”,是教师必须做的事情,学生是代替不了的事情。但是不管是“有为”也好,“无为”也好,都是教师的行为。“有为”,是教师特意的行为,“无为”,也是教师的特意的行为。“有为”和“无为”之间是相互结合、相互消长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的课堂教学。这些行为,就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春风潜入夜”式的培养学生的的各种能力和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无为科学素养器材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