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下的民族院校世界现代史教学实践及思考

2015-07-10 11:54章毅君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 本文认为将全球史观融入民族院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去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

关键词 全球史观,世界现代史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10-0062-05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世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树立反映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世界史观即全球史观,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深化民族院校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世界现代史教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必要条件。

一、全球史观的基本内涵

全球史观是全球化进程在历史学领域的直接反映。进入20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和深化,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整体发展阶段。全球史观作为一种历史认知观念,不仅是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时代产物,而且也是历史学本身不断演变的产物。全球化为历史学家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全球视野和进行综合研究的历史思维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崛起,这种深刻变化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历史学研究领域,一些西方史学家开始关注欧洲以外的世界历史。

20世纪50年代,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率先提出应采用全球史观研究和撰写世界历史并对“欧洲中心论”进行系统批评。巴勒克拉夫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必须尝试运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点。他呼吁历史学家要跳出欧洲和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巴勒克拉夫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古代、中世纪、近代的历史诠释体系,提出要:

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特别注重世界各大文明及其联系和相互影响。①

他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②他认为,“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③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巴勒克拉夫提出了一种考察世界历史进程的新方法和视角,对世界史研究的“重新定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由此一种新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历史观——全球史观成为国际史学界叙述与编纂世界历史的新方法。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美国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体现西方学者全球史观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序言中强调:

(世界历史)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其观点和方法)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①

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历史研究的全球性视野,以全球的、整体的而非区域的、局部的研究视角,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宏观把握,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运动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全球史观强调对人类历史的整体研究、宏观探索,超越民族国家的史学框架,确立了运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的新取向,改变了以“欧洲中心论”诠释世界历史的传统取向。全球史观强调世界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主张用整体性和全球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历史,改变了世界历史仅仅是地区史、国别史简单相加的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空前增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与此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如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恶化、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相互协调与合作,共同解决。因此,从整体上研究以往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便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全球化现象的全球史观在史学领域凸显出来、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正如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指出的,全球史研究的视角可以理解为:

历史是个连续体,是现世与过去不间断的对话。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强劲的全球化势头驱使史学家们关注人类早期的跨文化互动和交流过程。②

与以往的世界史研究范式相比,全球史更加重视对长时段的、跨地域的大规模的历史过程,如环境变化、物种传播、疾病蔓延、人口迁移、贸易往来、技术扩散、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问题的研究,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过程。因此,全球史为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框架。

二、全球史观下世界现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实践

全球史观超越民族国家的史学架构,从整体的、宏观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进程中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运用跨学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长时段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进行全方位地探讨,从而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以来世界走向整体化的发展历程,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格局的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等,世界整体发展的特征显著,如果仅从单个民族或国家的视角很难展示世界现代史的全貌,也无法理解世界历史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运用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的理念与方法,重构世界现代史内容体系,是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实践中值得探讨的方法与手段。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全球史观

将全球史观纳入世界现代史教学中,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全球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③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地区间交往的扩大冲破了地域性的壁垒,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使世界连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各民族各国家从狭隘地域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④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站在世界整体即全球的高度考察人类历史进程,强调物质生产和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揭示了人类历史从孤立、分散、闭塞的状态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发展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客观物质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

最早探讨了全球化的根本问题、中心问题,阐述了全球化理论的主要生长点、基本思想,形成了对后来者的研究有规范作用的总体框架,所以将之视为现代全球化理论的真正源头是合乎历史和理论的逻辑发展的。①

因此,理解和运用全球史观学习世界现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直接的理论基础,吸收和借鉴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全球史研究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球史理论。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从世界整体角度阐述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认知历史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

全球史打破了以民族或国家为研究单位的思维定势,把文明、区域等较大规模综合体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对跨地域跨文明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世界整体化进程中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完成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二战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人类社会已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如果我们不采用全球性的眼光,就不能够理解塑造世界历史的诸种力量”。②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现代史的特质,在教学内容上应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宏观梳理。在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及相互关系是世界现代史进程的两条线索,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各种国际力量的消长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在整体叙述并对主要脉络加以认识的基础上,应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如将两次世界大战起源及影响的比较放在20世纪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通过战争起源的共性分析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对两次世界大战影响的不同特点进行剖析,阐明二战的转承作用,二战中后期酝酿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将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纳入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整体上维持了战后世界和平,建立在美国超强实力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而两极格局的发展态势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孕育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方向。此外,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把论述的内容扩展到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社会思潮变迁、城市发展、环境变化、日常生活等方面,使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对世界整体发展有一个全方位地深入认识。将全球史观的理念融入世界现代史教学中,采用全球史观的思维影响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从而更好地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以更广阔的视角、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世界现代史发展基本脉络和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

第三,全球史观具有多元包容的特征,能够使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全球史观作为一种研究世界历史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别于传统世界史研究模式,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和固定不变的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而是包含了多种多样的观点体系如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年鉴学派的整体历史论、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历史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杰里·本特利的“跨文化互动”命题等等,运用不同的方法、观点寻找和发现支配整个世界潮流方向的力量和人类历史发展趋向的普遍规律。正如有学者指出:

全球史就是跨学科。全球史现象不仅超出了民族和地理的边界,同时还超出了学科的界限。由于这个原因,现今的全球史不能用一种狭隘的学科来研究,全球史学者必须与社会和文化史学者一起工作,来探讨种族和性别的历史,同时还要与政治科学学者和经济学家合作。①

在采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著作中,如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中提出“欧亚大生存圈”概念运用了人类学、人口学、生态研究、技术发展、传播史和军事史的成果。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吸收了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研究成果阐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些著作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某些方面阐述了世界整体发展的历史,使历史研究有了新的多维视角。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把历史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直线的因果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简单化、绝对化、模式化,表现为固定的单一答案问题偏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认知。实际上支配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只是一个,历史是由多种力量组成的合力推动,在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多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世界现代史纳入全球整体的宏观视角下,在对具体国家、具体事件进行研究时注重长时段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史观分析解读历史。例如,在分析冷战起源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决策机制和决策者的性格等角度加以理解,认识二次大战后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由战时盟友转变为对手从而形成冷战局面。在分析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冷战研究的不同学派及各种学术观点,使他们了解历史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相对性,求同存异,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

世界现代史内容本身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应适当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运用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阐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战争与和平、国际冲突与合作等问题;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政治制度演变之间、政治利害关系与经济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

多元史观和跨学科方法为传统的历史学习与研究增加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新视角。由于研究视角的变化,在资料的整理和选取、史料的解读、史实的构建和解释、历史经验的总结等方面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了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内涵,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水平。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现代史发展演变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与阐释能力,在历史知识和历史解释之间找到一种多元的、有机的联系,认识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甚至是可逆性,形成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

第四,全球史观属于宏观历史思维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应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全球史观关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联系与互动,其研究视野大大超越了传统世界史研究的范围,尤其关注“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帝国扩张战争、远距离贸易、农作物的传播、疾病的传染、生产技术的传播以及宗教和文化的传播为形式,对各个社会组织以及世界整体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全球史观以更广阔的视角、在更高的层次上观察、思考跨越时空的大规模历史过程,有助于形成开放的教学理念。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资料信息辅助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一些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文献档案数据库等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资源。例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网、首都师范大学的世界史学科网站和全球史教学与研究网、华东师范大学的冷战国际史研究网站,这些专业网站内容包括学界新论、档案资料、书评书讯、学科动态等;另外学生通过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英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网站、西文过刊数据库(JSTOR)等查找资料,扩大了信息量,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范围和学术视野,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和补充。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网络精品课程,如首师大、陕西师大的世界现代史精品课程等丰富了网络教学环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内容,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跳出单一的知识领域,尽可能从多个层面把所掌握的知识综合衔接起来,使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之外,可鼓励学生课后广泛阅读专著和论文,从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读书报告,内容和形式可多种多样,篇幅也不要求过长,只要是自己看书后的独立思考即可,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另外也可与课堂讨论等方法相结合使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一个学生阐述自己的文章,其他的同学倾听、提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形成探索求知的良好学习氛围。

采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开放、兼容并包的教学氛围,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才能、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全球史观下民族院校世界现代史教学的现实思考

民族院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少数民族人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精神养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需要。

在世界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在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时,也越来越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相互协调,客观上需要人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观。而民族院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将全球史观的理念融入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中,自觉地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现代史的运动变化,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有助于学生拓宽眼界,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同时将现实问题融于历史中进行思考,把握时代脉搏,以全球的眼光和胸襟思考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球史观强调文明的多元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各文明和国家之间的对话,以便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如巴勒克拉夫指出:

世界上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或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①

本特利也认为:

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②

因此,在强调整体研究的同时,还应强调差异性、边缘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特征植根于民族国家间的差异性,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所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各有优长,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交汇,又有碰撞排斥,形成一种多元共存的局面。全球化进程并不意味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③这要求当代大学生更以宽广的胸怀、更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立足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共同构建多元和谐的大同世界。

【作者简介】章毅君,女,天津市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

【责任编辑:全骜颉】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