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文化如何在创新中发展

2015-07-12 07:08翟佩雅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图书馆1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县域活动文化

翟佩雅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图书馆 110000)

浅谈县域文化如何在创新中发展

翟佩雅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图书馆 110000)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县域文化主管部门,如何以创新的理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走出阵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文化润泽一方民生,推动县域文化的繁荣发展,让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而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本文做一粗浅的探讨。

县域文化;创新;文化服务;辐射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部历史进程中,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新时期的文化工作也是这样,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家乡德惠市作为县级市,有着近百万人口,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源相对薄弱,如何繁荣和发展县域文化,满足城乡百万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承担起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任,近年来,他们在文化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城乡文化建设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下面我就结合他们的工作实际,谈一下县域文化工作应如何创新发展。

一、文化观念的创新,是发展县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繁荣文化,贵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单一公益性的模式影响,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已成习惯定式,小文化、等要靠思想严重,要使县域文化快速发展,就必须立足创新观念,用新的理念来发展和推进县域文化建设。为此,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实现转变:一是从过去“找政府”逐步向“找市场”观念转变;二是从习惯于“等要靠”向自我发展转变;三是由过去小文化向社会大文化转变;四是文化活动方式从过去单纯欣赏向主动参与型转变,从而使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这一点,我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感触颇深。

2012年,为了不断增强文化事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他们走市场经营模式,拍卖了小剧场的经营权,即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场所,也弥补了办公经费的不足。他们还策划组织了本市奇人张兴全扣碗拉火车头活动。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及万名群众见证了创造吉尼斯记录的全过程,扩大了德惠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此外,为了让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他们把连续举办了28届的“德惠之夏”音乐会的舞台从剧场搬到了乡间田野,与村民们一同为先进文化放歌。每次音乐会,小商小贩们都早早的从十里八村赶到这里抢占摊位,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012年,他们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市内8个团体的600多名业余文艺骨干成功举办了德惠市“喜迎建国63周年广场文化活动周暨‘德大之夜’文艺专场”演出。此次文化活动周,他们没有伸手向财政要钱,而是利用文化活动自身的平台,开启了市场化运作新思维,真正实现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得到了市领导的信任、市民的称赞,也为文化人赢得了社会地位,每日观众近万人,给市民们带来了一个多彩的夏天。

实践证明,文化观念的创新,让他们从狭隘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来,用大文化的理念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文化事业建设,走市场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文化发展之路已成共识。

二、科学谋划,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是县域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许多传统形式的文化活动已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俗话说,水能够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新鲜的水注入。我们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抓住经济发展给文化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条件,立足于创新的文化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按照城乡变化了的新形势、新需求来研究、设计我们的文化工作模式,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提供广泛参与和普遍享受的文化服务,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才能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发挥好文化的引导作用,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如:对于“三节”这类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要想切实改变过去唱唱跳跳单一、陈旧的活动方式,他们认为一是在工作理念上要创新,既要营造“人人创造文化、人人体现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氛围,又要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二是要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例如:他们举办的“新春联欢会”,以往都是由专业团体挑大梁,或外请文艺团体。近几年,他们整台晚会都由市业余群众文艺活动骨干与专业团体同唱主角,获得了极大成功;“新春灯展”,他们把传统灯展赋予新的内容,既给市民们带来美的享受,又宣传了企事业单位的名优产品和企业形象;“秧歌大赛”他们则采取了表演和慰问相结合的方式,由辅导干部带队走街串巷,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元宵灯谜会猜活动,他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娱乐,不注重知识传播的单一活动方式,把知识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活动中,他们在猜谜场外张贴了有关猜谜的知识和技巧,在场内为观众进行现场解答,台上台下形成互动,受到了市民们的欢迎,每年临近元宵节时,很多市民都打来电话咨询活动的时间。而春节期间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他们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示范性演出和文艺辅导紧密结合,让农民成了真正的主角,再也不充当看客,而是与其他演员同台献艺,村民们还把自编自演的节目带上了舞台,演出现场气氛热烈,从群众参与的热情和满面笑容中,让他们看到,只有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文化的发展,这也正是文化工作的深远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走出阵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县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名目繁多的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服务项目及社会办文化活动设施相继登上了舞台,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空间越来越大,而与之不协调的是文化自身阵地面积和活动项目的缩减,这样势必会影响文化功能的发挥,文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文化工作者理应作出积极的应对。首先,他们从适应新形势,服务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加强自身阵地建设,提升阵地活动品位,增强阵地的吸引力。同时,他们走出了阵地,敢于打破长期形成的传统工作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加强

横向联合,在更大层面上,在更宽的领域里扩大文化服务的对象和受众面,以此谋求文化更大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多元发展。这方面,他们也进行了积极地尝试。

一是主动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擂鼓造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与文化是双向参与、双向推进的,文化服从服务于市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既是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擂鼓造势,也是为文化自身发展铺路架桥。近年来,他们不仅主动承接了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所有的文化服务项目,为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营造文化氛围,如二年一届的“绿色食品节”开、闭幕式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以营造我市风清气正、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春节文艺晚会以及外地德惠人春节返乡联谊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了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实现以戏度人的美好愿望,他们还组织系统干部排演了六场儿童话剧《六年一班日志》,连续上演了百余场,得到了省、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他们说:在新时期如何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上德惠占了先机,在把握时代主旋律上做了一篇大文章,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广泛建立城乡文化活动基地,把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1.联合办学。他们充分发挥国办公益文化的主导优势,利用现有文化阵地,与二人转艺人携手,设立培训基地,常年举办二人转培训班。为了让学员们不断积累舞台经验,市里每次有演出活动,都组织培训班的学员们参加,为她们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带动了德惠市二人转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二人转新秀。

2.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这种培训方式他们主要用于业余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上。由于缺少培训场地,组织集中艺术培训受到限制,为此,他们制订了文化干部下基层培训制度,深入社区、军营、学校、文化大院,广泛建立基层文化活动基地,在活动基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艺术培训,同时,规定基层文化干部每年下基层调研和辅导,人均不少于50天。并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建立文化活动示范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经过他们的努力,德惠市现已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开展有自己特色的艺术节,三分之二的村屯都有秧歌队,建成文化辅导基地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7个,成立社区“晚霞艺术团”“红叶艺术团”“京剧票友会”等文艺社团20余个。岔路口镇“阳光合唱队”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大院”的荣誉称号。达家沟镇“树和文化大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文化局确定为“欢乐庄稼院”示范点。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来达家沟镇树和文化大院录制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实现了“文化服务社会,社会关注文化”的双胜双赢,文化的辐射力进一步得到彰显。

总之,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它使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从实践、认识、完善,逐步走向了文化自觉,也更加坚定了文化工作有为就有位的信念,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老百姓带来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猜你喜欢
县域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