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欲望交织的悲剧枷锁
——对比《金锁记》《怨女》

2015-07-12 07:08河北师范大学0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锁记情欲枷锁

杨 晴 (河北师范大学 050000)

人性欲望交织的悲剧枷锁
——对比《金锁记》《怨女》

杨 晴 (河北师范大学 050000)

张爱玲以卓越的才情和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女性人物都被赋予了悲剧性的命运。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很多人看来是可恨的,但是张爱玲却说过,她爱每一个笔下的人物,包括曹七巧。本文将通过对比《金锁记》与《怨女》,对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分析。

《金锁记》;《怨女》;悲剧;欲望

曹七巧的泼辣、暴戾、变态,都是在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换位思考甚至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张爱玲笔下的悲情女子不少,但导致她们悲剧的原因却是相似的,都源于她们过强的欲望终不能在宗法社会中得到满足。

一、金钱欲的枷锁

《金锁记》题为“金锁”,文中也多次直言“黄金的枷锁”,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束缚曹七巧的金钱欲望。作为姜家二奶奶,有着一个身患软骨症,不能钻营的丈夫,金钱是七巧唯一能抓在手里的东西。纵使七巧总是埋怨哥哥嫂子把她“卖”给了姜家,其实七巧为了钱心里也是愿意的,若非如此,凭七巧的个性,谁能真正强迫她?为了钱,七巧嫁到了连仆人都瞧不起她的姜家,日日夜夜饱受毫无生气的丈夫的折磨,在姜家的病态生活,极大地刺激了七巧的金钱欲,使她比任何人都迫切地渴望金钱,希望借此带来物质保障,消除残酷现实中的危机感。终于,七巧在老太太死后分得了一部分家产,把钱抓在了手里。面对得之不易,以一辈子为代价换来的金钱,七巧变成了守财奴,身边人都变成了觊觎她钱财的人,自觉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1。七巧用黄金的枷角劈杀了芝寿、绢儿,更葬送了长安长白的一生。出于对金钱的欲望,七巧选择了加入姜家,出于对金钱的守护,七巧放弃了季泽,失去了对男人的信任。七巧的悲剧由她强大的金钱欲引起,同时七巧对金钱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女性意识的,她之所以牢牢抓着自己的钱,也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这钱总有一天会落到男人手中,所以对除儿子之外的一切男人都充满敌意。这却从侧面反映出了七巧对男人的依赖,即使七巧一再强调男人都是不可靠的,却没发觉自己一直都在忌惮着男人,充满对男人的恐惧,这正是宗法社会影响的结果。在宗法社会中,女人一直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而女性想要得到财富更是难上加难。七巧的一生是悲剧的,是因为她的金钱欲不能在当时的社会以正当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也因为她没有真正在封建社会觉醒。

二、情欲的枷锁

那么七巧是如何陷入黄金枷锁中的?有学者曾指出,题为“金锁”,实为“情锁”,七巧戴上的不是黄金枷锁而是对季泽的情锁。就我看来,“金锁”确为金锁,只不过除了这道金锁外,七巧戴的还有一道情锁罢了。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戴着的枷,一道名为金钱欲,一道叫做情欲。作为一个正常的女性,七巧是有情欲的,但是丈夫却患有软骨症,自然不能满足七巧的情欲,于是七巧将目光转向了季泽,渴望通过季泽获得爱,然而季泽一向以金钱为先,不愿意招惹她,七巧只能将情欲生生压制下去,变得更加歇斯底里起来。当季泽来访,七巧是欢喜的,但洞悉了季泽的动机之后,七巧愤怒地打翻了酸梅汤。这里的酸梅汤带有女性情欲的象征:玻璃杯被打翻,酸梅汤溅了季泽一身,意味着女性情欲全盘皆输。季泽将七巧的反应视为疯子行径,扬长走人。金钱在先的季泽看重的从来都不是七巧对他的情欲,七巧的情欲出口也丧失了。七巧后续反应也令人寻味,酸梅汤隐喻找不到归宿的女性情欲只能“一年,一百年”点点滴滴坠地而循。季泽并未得到要骗的钱,七巧在金钱上毫发无损。她失去的乃是情欲出路的唯一寄托。最大的心理支柱已倒,唯剩的是前半生换来的钱,自然要守。经过七巧与季泽的这次交锋,七巧的情欲出口彻底被封锁,与之相对金钱欲望越来越强烈,同时衍生出了近似变态的控制欲,“七巧之千方百计折磨媳妇可理解为一名终身情欲被压制、精神被磨蚀、人格被扭曲的单亲母亲对儿子的非常态霸占。”2

三、欲望下的社会思考

张爱玲写七巧的情欲,并不是带着批判的目光,而是想借七巧引发社会的思考。情欲是每个人都有的,男人的情欲很容易便能找到出口,也不会招致多少指摘,而女人被困在深闺大院,受社会道德和伦理舆论的影响,有着和男人一样的情欲,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才引发了情绪失控和精神障碍。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就不难看出了。受西方思想影响,再加上有一个文明开化的母亲,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立、男女平等一直都充满渴望,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依旧饱受封建制度的折磨,这是因为张爱玲已经意识到在她所处的时代,男女平等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因为无望,所以女性的原始欲望只能被压抑,只能被围困在枷锁之中,面对命运,这些女性无一不是恹恹的模样,在无望的挣扎中走向绝望。

四、对比后期《怨女》

《怨女》是张爱玲后期对《金锁记》的改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篇文章的喜爱。《怨女》的大致故事情节和《金锁记》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女主人公的欲望却有了不同的描写。《怨女》中增加了对银娣少女时代的描写,通过对比出嫁前的潇洒快乐和出嫁后的压抑,表现出了银娣的一个“怨”字,但和《金锁记》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银娣和三爷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作者为他们在寺庙安排了一场偷情的戏码,把偷情安排在象征着封建制度伦理纲常的寺庙前,可见张爱玲对封建宗法对女性压迫的反抗心理,《怨女》与《金锁记》不同的地方在于银娣找到了一定的情欲出口,并最终把钱借给了三爷,但其结果却和七巧并没有不同,依旧被黄金枷锁束缚至死。作者给了主人公新的机会,新的选择,却逃不脱悲惨的命运,这其中,是不是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的失望呢?

在张爱玲看来,导致悲剧的不仅仅是有了欲望,还因为没有追逐欲望,满足欲望的条件,“宗法社会对女性长期的歧视与贬低,构成了女性一种潜意识里的病变。”七巧和银娣的歇斯底里来自欲望,更来自宗法社会对人格、情欲和性别上的压制与剥削。而女性的悲剧就来源于在这压制和剥削中仍不能彻底觉醒,依旧摆脱不了对金钱的寻求和对男人的依赖,张爱玲是“怒其不争”,是借这些人之口,抒发自己女性主义的悲愤。悲剧并非单纯来自欲望,而是由于在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欲望的宗法社会中仍不能减少欲望。

注释:

1.苏丹洁.《名为“金锁”实为“情锁”——论文本<金锁记>之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可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8.

[1]苏丹洁.《名为“金锁”实为“情锁”——论文本<金锁记>之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可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张旻昉.《欲望的纠结 情感的泯灭——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塑造》.《电影·文学·艺术》,2011(01).

[3]马冬艳.《悲剧的人生铸就了悲剧的创作意识——张爱玲悲剧意识探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金锁记情欲枷锁
离过婚的人,要如何放下心中『枷锁』?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掌握情欲催化剂
命运的枷锁
枷锁 ——阿伦德(荷兰)▲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