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皎然诗歌中“钟磬”意象蕴涵的诗意与禅趣

2015-07-12 07:08肖文荣暨南大学文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禅意钟声诗意

肖文荣 ( 暨南大学文学院 510000)

诗僧皎然一生创作诗歌490余首,其中大部分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佛理与禅思。意象可以说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在众多的意象之中,诗人对“钟磬”意象的运用不足二十处,但是却将诗僧心灵深处的禅趣与对生命的领悟展现的深刻透彻。“钟磬”意象是诗人诗歌意象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饱含着佛理与禅思的。

“诗”中有“意象的世界”,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这个世界,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曾存在过的世界。1意象对于诗歌来讲是灵魂,“钟磬”意象给了我们心灵遐想的空白,去弥补现实生活灵魂的空虚,获得精神的救赎,对于迷茫之中的人而言则是解救心灵的良药,心灵于是有了飞翔的翅膀。由外在的事物表象或佛典来寄托心中的情感,透过冥冥观照,返回本心真正的情意,顿悟物我合一的境界。自然即是佛性真如的体现。

钟磬是是古代礼乐器物,在皎然的诗歌之中为常见的听觉意象,它的本意是作法是敲击钟磬,使得僧众聚集,意为“真空之音”。在佛家看来,钟磬之音有助人消除烦恼的功用,才参禅的时候达到虚静的境界,是钟磬之音寂静心灵的外化的表现。《佛祖统纪》卷六《智者禅师》亦云:“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2《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3

在皎然的诗歌之中,“钟磬”意象出现十余次,对禅理与诗意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的诗句之中。

“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4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5

“梦中归见西陵雪,渺渺茫茫行路绝。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寺北禅冈犹记得,梦归长见山重重。”6

“郡理日闲旷,洗心宿香峰。双林秋见月,万壑静闻钟。珮玉行山翠,交麾动水容。如何股肱守,尘外得相从。”7

“野寺出人境,舍舟登远峰。林开明见月,万壑静闻钟。拥烛明山翠,交麾动水容。如何股肱守,尘外得相逢。”8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月丈心境中。”9

“水华迎暮雨,松吹引疏钟。”10

“钟声在空碧,幡影摇葱蒨。缅想山中人,神期如会面。”11

“不因居佛里,无事得相逢。名重朝端望,身高俗外踪。机闲看净水,境寂听疏钟。宣室恩长在,知君志未从。”12

诗人取“钟磬”的意象,表明修道的僧人要保持淡泊清澈的性情,这是诗人取象的出发点。“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13这句诗歌正是钟磬所传达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不论是轻轻敲击的细腻音韵,还是重击的轰鸣,这样的真空之音总可以使得僧众静心潜思,无论是在外在的形体还是内在的灵魂上,都是清净而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一意象蕴含的佛理与诗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钟磬之音去除人心之烦恼

悠扬的钟磬之声,带给人的总是精神的享受,把宗教的情感化作一种审美的情感,将禅意转化为诗意,将诗意融入禅意。皎然有《五言闻钟》云:“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14

这首诗是写寒山夜色中的钟声。寺庙的钟声从远远的深山传来,清净冷寂,淡淡的月色下,有些凉意的风轻扬在空中,摇曳的树枝,地上的树影,都随着悠悠的钟声飘扬,传到如同秋霜一样的不可及的天空之中。诗中充满禅意的是钟声把风扬起来了,寺钟的余声使树梢摇摆起来似的。佛理与诗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意,也荡漾禅意。在这样的夜晚静坐参禅,禅境中回荡着悠扬的钟声,心境自然平和,忘却烦恼。

二、钟磬之音让人忘却生死离别之苦

钟磬之声萦绕耳边,现实的离别之苦将在语音之中化作无穷的诗的韵味,无形无象无尽的声音则是化解心中之苦闷的良药。钟磬之音没有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平缓的节奏,更让疏钟与世人淡泊的心境结合在一起,达到异质同构。《七言述梦》:“梦中归见西陵雪,渺渺茫茫行路绝。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15诗句深刻体现了诗人心头环绕的乡愁,在钟声里,这乡愁似乎更加浓厚。夜里又扬起了钟声,但这一次诗人没有心境去参禅悟道,钟声带来的不是禅趣,而是淡淡浓浓的乡思的愁苦。这也算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的领悟。

三、钟磬之音使得人生善心,增人之正念

《五言妙喜寺达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写道:“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16这里皎然传达出了佛僧对寺院磬声的细致入微的感悟,僻静的寒山寺,一声磬声清越逼人,混合着夜幕下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气息与声响,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这样静谧的夜晚更加能唤醒心灵深处的人性,声音悠扬,传递着丝丝韵味,由耳朵穿入人心。钟磬之音自然雅洁,不着色也不着力,皎然诗意盎然,透露出诗人淡然的情怀。

四、声起声灭,自然寻常,度之事外,直观心境,拥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

声音作为虚幻的东西,不可捉摸,动静虚实,色空,是意象与诗人佛性心智的完美结合。“机闲看净水,境寂听疏钟。”17人的命运起伏跌宕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这钟磬之音的消散,是自然之趣,人力不可挽留。钟磬之音的起灭,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生命的繁荣与死亡,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珍惜当下的生活,不对虚幻的未来作太多揣测。如此淡泊清澈,是禅的态度,也是禅的心境。

皎然在运用这些“钟磬”意象的时候,除了聆听到它发出的自然之声,更重要的是聆听到背后更加深邃的禅意,指引人心灵的澄澈,走向更加通透的世界。钟磬,是佛器,直击心灵深处;钟磬之音,也是空灵之音,将人引入禅家另一个境地,无言胜有言,是心灵的顿悟与智慧的启迪。

“钟磬”意象在皎然的诗歌中占有的比重很少,但是却将佛理与禅趣在诗意之中完美统一起来,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作者对诗歌中禅趣的领悟使得期待视野大大提升一步,禅趣,佛理,诗意,在“钟磬”这一意象的营造之下相互映照,也为诗僧皎然展示内心通透清澈的佛理开掘了道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都可以在钟磬之外体会的到,由象转境,钟磬之象是表面,而真正直指人心的是意象之外的禅趣,用心灵来体悟。

注释:

1.(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

2.《大正藏》第49册 182页

3.《大正藏》第2册 722页

4.-17.彭定求《全唐诗》

[1][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79.

[2][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5.

[3]张节末.禅宗美学[M].浙江人民出版,1999.12.

[4]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

猜你喜欢
禅意钟声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冬日浪漫
SHIKAKU四方-禅意厨房
盛世钟声
平天湖,禅意的水
新年的钟声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海楼钟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