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工作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2015-07-12 07:08天津自然博物馆3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天津资料博物馆

王 平 (天津自然博物馆 300000)

摄影工作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王 平 (天津自然博物馆 300000)

摄影在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摄影技术手段,真实记录并揭示天津自然博物馆百年沧桑发展历程,通过其特有的影像形式,在展览陈列、媒体宣传与科普活动中得到生动地反映,对博物馆各项工作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像资源对于博物馆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博物馆摄影;影像采集;收藏

一、博物馆摄影工作的发展历程

1.早期的影像资料。天津自然博物馆现存最早的原始影像资料,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生物学家黎桑(Emile.Licent)中文名桑志华(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他本人于1914-1938年在中国北方两河流域进行长达25年实地考察研究拍摄的影像资料。这些被存留下来的影像资料都十分珍贵,目前总共搜集并保存有2400多张。

这些原始影像资料,呈现多种介质形式:有原版玻璃底片(玻璃正片和玻璃负片)、软胶片、幻灯片,以及各种尺寸的纸质照片等。虽然它们都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除少部分影像出现了氧化与破损情况外,绝大部分都还保存完好。这些影像资料是极为丰富的,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海洋生物、标本陈列、各地风土民情、地质地貌、古迹建筑、人物活动、野外考察、气象等多方面的内容。拍摄于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各类影像资料,为研究我馆最初的创立和发展经历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证据。

2.对老图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本人于2006年对北疆博物院时期桑志华遗存的全部图片资料,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措施。使用EPSON-4990扫描仪进行数字化扫描采集和保存。共扫描完成3100个文件。这些经过数字化后的图片资料,可得到长久无损的保存和提供方便查询与浏览。珍贵图片资料与博物馆实物藏品具有同样的收藏价值和意义,而且图片或许在某一时刻表现出来的内涵比实物更具收藏意义。比如,一件实物藏品可能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发生损坏或消亡,可是记载实物藏品的原始影像信息却可以作为藏品的原始物证长久地保存下来,并唤起人们的记忆。这也是原始影像资料珍贵和重要之处。恰逢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百年之际(1914-2014),届时将会选出部分珍贵图片公开出版发行,让更多人了解天津自然博物馆百年辉煌的历史。

3.解放后的摄影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政府接收北疆博物院,更名为天津市人民科学馆,于1957年正式定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各类专题展览的制作需要,摄影工作才陆续展开了相应的黑白影像拍照与照片制作。最先有程汉华、熊江参加了影像制作,随后正式组建成立摄影室,由王学敏、孙景云、陈春芝、王平、田晓虹,先后从事了博物馆摄影室的专业摄影工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到今天,摄影室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历练,其中多少辛勤与努力都被记录在底片上,抒写在博物馆发展壮大的进程中。

虽然经历了几代摄影人的交替更迭,但每一代摄影人,都秉持着谦逊和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始终坚持着艰苦奋斗努力钻研的工作作风,在不断地进取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回顾过去的经历和艰辛,可以激励我们更好地迈向未来。摄影室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用影像记录下并讲述着博物馆曾经的一切。摄影室先后参加过多项专题展览、影像制作和野外考察活动,包括60年代《反对种族歧视,支持黑人斗争展览》《人类起源展览》《破除迷信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防治二化螟展览》、70年代《地震知识展览》《西沙动植物标本展览》、80年代《环境保护展览》《蝴蝶展览》、90年代《优生优育知识展览》等80余个陈列展览的影像制作。并参加了多次的野外考察活动:曾多次赴天津蓟县进行古哺乳动物和古象牙野外考察挖掘,远赴海南进行大规模动植物考察,武夷山动植物考察,长白山野生植物考察,四川、甘肃植物考察,云南贵州古人类考察等。特别自1998年的首次新馆改扩建后,摄影室先后参加过近千次各类拍摄任务,记录下了新馆整个建设过程,陈列展览制作过程,各级领导来馆视察慰问参观等活动,对各类专题讲座,大型现场科普宣传活动,科研课题项目,野外生态考察,专题展览影像资料制作和几千件馆藏标本进行了拍摄工作。为我馆收藏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其中有上千幅精品图片出版在科普画册或各种媒体刊物上,如2000年8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蝴蝶博览》,2004年9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天津自然搏物馆馆藏精品图集》画册,这些影像资料对博物馆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丰富的馆藏影像资料:我馆摄影室现有各类图片资料近30000张,大多为九十年代后期拍摄的22000张。其中2004年以后12000图片资料全部是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文件。1995至2004年间拍摄的10000余张底片资料,也已经进行了数字化扫描采集。图片内容分五大类:馆史、自然地理、馆藏标本、考察采集、宣传活动。

a.《馆史》内容包括:领导关怀,学术交流,馆内活动,馆容馆貌,新馆改扩建,科研项目,发表与获奖。

b.《自然地理》内容包括:地球,地震,气象。

c.《馆藏标本》内容包括:一、二级标本,古生物,古人类,无脊椎,两栖爬行,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植物,花卉。

d.《考察采集》内容包括:海南,武夷山,长白山,四川、甘肃,云贵等地方进行动植物考察,河北省周边与天津蓟县的古哺乳动物和古象牙野外考察挖掘。

e.《宣传活动》内容包括:流动展览,专题展览,科普讲座,大型现场科普演出活动,陈列展览形式。

二、博物馆摄影设备的不断完善

博物馆摄影工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遇到过许多制约摄影工作发展的障碍与瓶颈。我们知道,摄影是通过使用影像器材对景物和事件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离不开相应的摄影器材,要有好的技术加上好的设备才能完成好专业摄影工作。早在博物馆摄影工作之初,哪里有什么高级专业设备。仅有些老掉牙的残破二手相机,一台黑白印像机和简单的冲印工具,当初就是凭借这些极简单的设备在维系着摄影工作。那时的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非常积极和认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工作精神,这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馆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和优良传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成功研制出彩色暗房用《彩色照片自动曝光印放设备》和《红外线彩色照片烘干上光机》。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摄影室工作效率和照片质量,为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馆第一台135单反专业相机,是1981年日本赠送的尼康FM-2单反机身和一只55mm微距镜头,成为当时我馆唯一一台135专业摄影设备。这台设备对我馆日后的摄影工作发挥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999年摄影室申购第一套(索尼DV)摄像机,开始视频影像资料的录制和收藏,2004年以来至今,近十年唯一1台600万像素(尼康D100)数码机身,和一个DX镜头。

三、展望博物馆摄影工作的未来

随着博物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影像工作不再是辅助性的工作。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字资源是信息系统的主体信息,数字资源系统建设是博物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所以,重视和加强博物馆数字影像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摄影师在藏品影像质素方面的关键作用,增强藏品影像信息的储存和使用管理,扩展数字资源采集方法和最新技术手段。

据此,应筹建一个‘影像信息技术中心’,以适应天津自然博物馆摄影工作的未来定位。所谓影像信息技术,就是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影像将成为未来博物馆数字资源的主体信息,是组成博物馆信息系统的基础。根据博物馆影像资料的最新定义:影像资料与博物馆实物藏品具有同样的收藏价值和意义,所以现在应该对影像资源的重要价值提高认识,重视摄影工作的重要性。影像资源采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先进的摄影器材、存储编辑设备、影像加工软件等。制定和完善影像采集、审核、储存、利用的规范化管理。成立影像信息技术中心的目标,首先是创建一个安全、开放、便利的博物馆数字影像库。这个影像库能全面反映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和现在丰富的馆藏以及各项科普宣传活动等全面内容。它应该是开放的,影像库的服务对象也不应该只限于本馆的业务人员,它应该对博物馆行业内外所有专业人员、研究学者、学生、媒体、普通公众和有关机构组织开放,使博物馆的影像资料真正成为一种公共资源,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影像库应具备很好的安全性,有利于影像资料版权的保护。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检索、浏览,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做到方便快捷。支撑这个影像库运行的是一套完整的媒体资产采集编辑管理系统,包括高清晰数字影像实时采集系统,3D影像采集与输出系统、上下载工作站、非编工作站、编目工作站、磁盘存储管理服务器、检索工作站、媒体资产管理服务器等。它是个完整且复杂的影像工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我们现在必须认清,数字资源系统建设是博物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数字资源建设才能得到实施。21世纪的今天,高科技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多彩的影像世界,人们越来越需要影像,影像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猜你喜欢
天津资料博物馆
如果天津有“画”说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博物馆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